爲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一、為什麼來中國的“留學生”越來越多

暑期過半開學季臨近,不少關於引進留學生的新聞把“優待外國人”這個老話題又炒熱了起來。7月11日,微博和多家媒體曝光無錫職業技術學院要求大二學生搬到條件較差的舊宿舍,好宿舍要給留學生使用。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微博截圖

這個新聞的看點除了優待留學生這種常規項目之外,無錫職業技術學院也是一個亮點,在一般人看來,職業技術學校和引進留學生怕是很難聯繫在一起的。都說出國深造,留學往往花費不菲又背井離鄉,一般都會選擇相對頂尖的學府。而現在這所學校不但有留學生,而且數量多到了需要讓本校學生騰宿舍樓出來給他們住。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很多人就要問了,我們國家已經這麼受留學生歡迎了嗎?這些留學生怎麼考進來的?不遠萬里來中國學習職業技術會否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中國留學受不受歡迎?很難說,沒有權威統計。從數字上來說算是,2017年共有48.92萬人在中國留學,規模上連續兩年增速超過10%,已經成為亞洲第一。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泰山醫學院的留學生們

怎麼考進來的?以前來說,需要漢語水平等級考試達到一定要求,還要參加筆試。不過現在可能不用了,2017年,清華大學宣佈,“留學生本科招生,全面取消筆試,無需參加考試,只要提交申請材料、面試,然後等待審核通過即可。”這一年清華用這種方式招收留學生300餘人。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清華大學2017年國際留學生申請流程

來中國留學經濟負擔重嗎?不重,坦白說,甚至還能賺錢,爽死了。微博網友“遠道參荊棘”曾研究過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公佈的國際生獎學金制度,我們來一探究竟: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在校國際留學生,447人。

中國政府獎學金:由中國政府出資,留學基金委負責管理,全獎,比例約為32%。

外國政府獎學金:1.7%。

地方政府獎學金:成都市友城獎學金,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出資設立,為來自與成都市系國際友好城市(含國際友好合作關係城市)的外國學生設立獎學金。該獎學金能夠覆蓋學費住宿費,人數約為3.5%。

學校獎學金(分為全獎、半獎):由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自籌經費出資設立,每年全獎名額比例約位當年錄取人數的18.3%;半獎名額約為41.3%。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各項獎學金數額,圖表來自《對我校留學生獎學金制度的分析研究》

各級政府和學校的獎學金覆蓋率達到了95.1%。另外為了彌補獎學金的短缺,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還設有各種優秀學生等一次性獎學金。

根據該校公佈的2015年留學生招生人數以及官網公佈的學費標準算一下,僅2015年一屆留學生,我國做出的補貼就是210萬左右,也就是說:

各級政府及學校出資的獎學金-留學生繳納費用=210萬。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隨意點進一所學校官網,很容易就能找到這些類別的獎學金

這是一個學校一年的情況,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相關報道,從2006年至2010年,北京市就投入了1.9億元人民幣作為獎學金,惠及49所高校1.5萬名外國留學生。前面也提到,我國留學生數量正在飛速增長,各級政府和學校的投入更是有增無減。還是以四川為例,2017年,四川大學宣佈斥資億元設“一帶一路”留學生獎學金。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四川大學斥資億元設留學生獎學金

在如此利好的吸引下,來中國的留學生自然是越來越多。根據教育部公佈的信息,我國已是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前10位生源國依次為韓國、泰國、巴基斯坦、美國、印度、俄羅斯、日本、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和老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佔總人數的64.85%,增幅達11.58%……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各地政府都會來華留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獎學金補助

二、來中國的留學生質量如何?

數量上去了,質量怎麼樣呢?

教育部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理事長劉京輝在《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上的留學生相關會議上的發言,提到了:吸引留學生“腦子裡還是要有數量”,“只談質量屬於頭腦發熱”,“不宜制定統一的留學生質量標準”,同時對於網絡上相關的種種輿論,劉會長也注意到了並給出了處理意見:“對於獎學金的宣傳一定要適度”,以免“被另一種輿論壓制”。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教育部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分會理事長劉京輝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報告原文截圖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其中的意味倒不是很隱晦,現階段留學生質量,不行。

VICE新聞曾經採訪過六個在中國留學或交流的學生,其中提到:

“我的一些朋友剛從北京的一個交換項目回來的時候,他們都從中國政府拿到了相當於1200美元的現金……那筆錢是他們的獎學金……你的績點不需要到4.0,甚至連2.5都不用,就可以拿到獎學金。我另外採訪了幾個到中國交換的學生,他們讓我瞭解到,即便你的成績 “一塌塗地”,你依然有可能拿到獎學金和免費住宿,甚至每個月還有補貼供你在大中華學習。”

一位歐洲的交換生直言自己成績太爛了,在歐洲沒有碩士可以讀,試著問了下中國學校,得到的反饋是“他們還給我免費提供住宿,每月給補貼,學費也免了”,而中國學校的“考試日期都可以自己改,手機帶上考場也沒有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泰山醫學院留學生優秀宿舍文明個人評比活動參賽宿舍

三、在中國做一個留學生為什麼這麼爽

而對這些留學生 ,我們確實花了大力氣安排的。文章開頭提到的讓本校生搬出好宿舍讓給留學生這種事確實太過分了,這可能是最近才開始吸收留學生的新手學校,業務不熟練,一些較早吸納留學生的學校都是有專門的宿舍或者國際交流中心供留學生使用的,哪怕留學生數量增長太快也不會強迫學生騰籠換鳥的現象。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天津科技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和留學生公寓概況

國內學生的寢室一般會限水限電有宵禁,4-8人一間,空間狹小,獨立衛浴不是標配,空調基本沒有,打個熱水需要買暖水瓶去專門的熱水房。把這些反過來,就是留學生宿舍的水平了。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寢室,六人間,上下鋪,該校在2015年給學生寢室安裝了空調

這中間還有個段子,其實是真事,人民日報有一天發微博說,“濟南大學的學生在廣播臺點歌催學校裝空調,校方回應,馬上裝,我們也很急。”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這微博依然可以看到

結果後來空調確實裝了,不過是給留學生寢室裝的……其他學生寢室,因為電力不足,下學期再考慮吧,“耐心等待總是會有的”。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這不是段子,非常真實

在中國的留學生享受著如此待遇其實內心多少也是有一點惶恐的,如果說平時警察處理案情類似的事情上給了老外們一些照顧,普通民眾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教育這根國內繃得緊緊的弦來說,很多人就不滿了:為什麼要賠錢引進質量不行的留學生,來擠佔國內本就不富裕的教育資源?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對此,還是看看高校自己的說法。長江大學官網上的一則新聞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國際學生比例能夠反映大學人才培養的國際聲譽以及提供國際化教育環境的能力,是衡量大學國際化發展水平的基本指標。”翻譯一下就是說,留學生越多,學校國際化水平越高,排名越靠前,拿到的錢自然也就越多。

以經常被引用的QS世界高校排行榜和泰晤士高校排行榜為例,這兩個排行榜的排名依據都包含一項指標,即國際學生相對於本國學生的比例。QS賦予它5%的權重,泰晤士則賦予2.5%。因此一所大學留學生的比例越高,評分也就越高,而與生源質量無關。所以提高留學生比例就成為很多高校快速實現國際化的終南捷徑。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QS2018世界大學排名

國家本身就對吸引留學生的數量有硬性要求,高校又可以“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

四、一直都在優待外國人,為什麼現在反應如此激烈?

對於不懂得星辰大海的普通民眾來說,外國留學生的種種優待,無疑對他們日漸蓬勃的民族自尊心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以往喜歡在網絡上痛斥“精日”“精美”們 “跪久了站不起來”的人,也終於不發聲了。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至今,“熱心幫助老外”找錢包、找自行車依然是各地宣傳部門熱衷的素材

其實優待外國人,或者說給予外國人超國民待遇,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古代,對外國來使的優待主要是出於大國的面子,作為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的天朝上國,面對遠來的外國使臣,自然應該大方出手。隋煬帝時期外國商使到長安貿易,隋煬帝命令:

“整飾店肆,簷宇如一……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隋煬帝連環畫形象

商鋪店面整飭一新,換上統一的外觀,外國客商隨意吃飯飲酒都不要錢,還要忽悠說我大隋豐饒,吃飯都免費。當然了總有不懂事的槓精不給面子,外國客商中有人見到街邊樹木都用絲綢纏繞,就問這些人,中國也有衣不蔽體的窮人,為什麼不拿這些絲綢布料去給他們做衣服?

此外,對外國人優待來換取“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也是古代王朝政權合法性證明的一大需求,明代風氣尤盛。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乾隆年間《萬國來朝圖》局部,清代繼承了明朝的朝貢政策

景泰年間,剛剛經歷了土木堡之亂的大明王朝正是經濟緊張的時候,面對前來朝貢商貿的日本使團,景泰皇帝還是大方宣佈交易在市場價的基礎上,“遠夷當優待之,加錢一萬貫”。當然日本使團仍不滿足,因為按照“宣德舊例”,給外國使團的價格往往是市場價的六七倍之多。

到了近現代,中外雙方身份發生了反轉。對外國人的優待始自晚清不平等條約中的“治外法權”,“一等洋人二等官”的現狀開始為普通民眾所接受。從政府到民眾,見了洋人都是“不得不”優待的,貧窮、落後,國家更是在對外交往中毫無地位,普通民眾見到洋大人自然也沒有底氣。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1943年1月,英美率先與中國簽訂新“平等條約”,廢除兩國在華的治外法權

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依然有人願意優待外國人,原因是很複雜的,而不單純是“跪久了”的問題 。

新中國成立,來華外國人達到了歷史的低潮,尤其是六七十年代,普通中國人根本見不到外國人。那時能來國外的外國人,基本都是各國政要以及一些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秉持著“外交無小事”的原則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時值北京冬季天降大雪,為了實現尼克松總統登長城的夙願,北京市發動了駐軍和居民約八十萬人一夜之間靠雙手清掃了沿途80公里路程的道路,可以說給了尼克松總統一個大大的驚喜。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終於登上長城的尼克松總統,參與除雪的幾十萬人第二天照常上班工作不耽誤

改革開放之後,為了招商引資,引進技術,給予了外商和外國“專家”優厚的超國民待遇。不管是官方的政策宣傳還是民眾自己的印象,外國人往往意味著“有錢、先進、文明、國際化”,這樣的人,能不優待嗎?

當然,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起碼有些普通民眾都覺得自己越來越有底氣了。對來華的外國人頗有些倨傲。這裡面還給外國人分為幾等,歐美的白人無疑是最受歡迎的,而非洲的黑人恐怕就沒那麼好過了。大學教授、公司高管等身份較為歡迎,普通身份的極有可能被斥為“洋垃圾”。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當然不管官方還是民間,對外國人的優待,還是一種普遍現象。“中國人依然把外國視為 ‘超級大國’,相比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外國人也能享受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工作機會。

”VICE新聞的報道中,被採訪的留學生無一例外都享有這些便利,所有的男性都提到了他們可以免單進酒吧和夜店,受到熱烈歡迎,給酒吧拉客的漂亮女孩子願意做女朋友,“有個中國版的 Tinder ,名叫 ‘探探’,如果你是外國人,這個應用可以幫你認識很多新朋友,白人的待遇真的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會有“優待”外國人的印象?

這些優待都是民眾自發的,無可厚非,畢竟是熱情好客的禮儀之邦,對老外好一些不是什麼壞事。相比之下,還是官方優待,最為致命。想一想國內考試寒窗十年才能摸一摸門檻的高等學府,一紙國籍就能隨便踏入。如果移民之後,按照國內的習慣,你的孩子也可以說一句“大不了回國內上清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