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師恩:大可比擺「謝師宴」更走心

中華民族歷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程門立雪”、“桃李滿天下”的典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俗語,等等,就是這一傳統的很好詮釋。

又是一年高考畢業季,不少學生即將考別中學走向新的人生旅途。

而關於謝師宴的廣告也多了起來。

作為學生家長,孩子學業有了新收穫,考試取得了好成績,錄取了滿意的大學,對老師心懷感激,通過“謝師宴”的形式來表達對老師的感謝之情,倒也是人之常情。

感謝師恩:大可比擺“謝師宴”更走心

但是,這種做法與社會的發展,當前的形勢有點不相適應,並不可取。

一方面,擺“謝師宴”容易助長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不良社會風氣。你擺了我也得擺,你擺一桌我就得擺二桌、三桌,搞得多了、大了,學生家長負擔沉重,老師們忙於赴宴也苦不堪言。而且,作為學生,還未踏入社會,就參與到這種吃喝之風中來,也很不合適。“風成於上俗化於下”,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來自於社會各個層面。哪個層面沒有做好,都是對社會風氣的一種損害。

另一方面,擺”謝師宴”,搞吃吃喝喝,是對師生情誼的一種庸俗化。老師傳道授業,學生學習解惑,本是一種非常純淨、質樸的關係。作為老師來說,最大的心願是學生能夠學有所成,一番心血沒有白費;作為學生對老師的最好回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以致用,報效社會。因此,這種情感,並不是一場“謝師宴”所能代替和表達的。相反,“謝師宴”只會把這種情感降低到比較低的、物質化的層次。

感謝師恩:大可比擺“謝師宴”更走心

實際上,真正的感恩是發自於靈魂,來自於內心的,其表達方式也應該是崇高和純粹的。一次握手,一個輕輕擁抱,又或者是一封飽含深情的書信,每逢佳節一段情真意切的短信,都是對師恩表達感謝的好方法。相較於“謝師宴”,有著更多充滿深意和深情的感謝師恩的方式。

感謝師恩:大可比擺“謝師宴”更走心

時代進步了,社會發展了,作為學生家長大可不必拘泥於擺“謝師宴”,而應適應時代發展為感謝師恩這件事,注入更多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這樣既能成就一次“走心”的、讓人難忘的感恩故事,也能為孩子的學生歲月譜出最和諧的終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