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乾燥日」專家講乾燥綜合徵

「世界乾燥日」專家講乾燥綜合徵

(薛琳 郭玥)眼睛乾澀、欲哭無淚;口乾舌燥、多發齲齒……炎炎夏日,人們稍微一走動就會大汗淋漓、口渴難耐,然而有些人一年四季都會感到明顯口乾,他們水不離身,甚至吃東西時都需要喝水幫助下嚥,與人交談時也會頻頻飲水……這有可能是一種風溼病——乾燥綜合徵,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723日是“世界乾燥日”,山西大醫院風溼免疫科舉行風溼性疾病系列講座及病患教育大講堂——口乾、牙齒不好也是風溼病,認識乾燥綜合徵系列公益活動,由風溼病專家共同講授風溼免疫病知識,解答患者在診治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指導患者正確就診及自我健康管理。

乾燥綜合徵易被誤診

乾燥綜合徵是一種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體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國家裡軍隊肩負著抵禦外侵、保護人民的重任。而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就相當於軍隊,隨時準備消滅入侵的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在某些情況下免疫系統發生紊亂,攻擊破壞自身組織,從而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當機體免疫系統紊亂,破壞腮腺、淚腺等外分泌腺,造成唾液、淚液等分泌減少的“乾燥”狀況,就會導致乾燥綜合徵,該疾病多發於

4050歲的中年婦女。
山西大醫院風溼免疫科護師付曉霞介紹,乾燥綜合徵有很多種類型表現,如口腔乾燥、嚴重齲齒、皮膚乾燥、眼部乾燥等。這些症狀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有的太輕微常會被忽視,有的過於突出又會掩蓋其他症狀被誤診,給診斷帶來一定困難。也正是因為每個人的症狀不盡相同,導致先出現眼部不適感的患者會先看眼科,先出現皮膚不適的人會先看皮膚科,關節不明原因疼痛的患者會先看骨科。
該病不僅可表現為口乾、眼乾,還可能侵犯全身多個器官。常見的症狀還有肌肉無力、全身痠痛、乾咳、胸悶、癲癇、軟癱、原因不明的肝炎、肝硬化、慢性腹瀉等。當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去風溼免疫科就診。

口乾眼乾可能不是上火了

50歲的張女士老覺得口乾、眼乾,夜間總愛醒來飲水。一開始,她還以為是上火,但喝水再多也無濟於事。最近,張女士發現自己兩邊嘴角和口腔黏膜出現潰瘍,口苦,還有難聞的臭氣,接著牙齒也開始疼痛,連稍硬一點的東西都咬不動,牙齒呈小片狀脫落。在山西大醫院風溼免疫科檢查,被診斷為乾燥綜合徵。


出現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等症狀,很多人往往認為是“上火”了,忌忌口、吃點兒清熱解毒的藥就行。醫生提醒,乾燥綜合徵與上火沒有關係。在症狀表現上,普通的口乾眼乾、皮膚乾燥等表現較輕,通過適當補水、休息等是可以得到緩解的,但乾燥綜合徵的程度比普通上火更嚴重,患者難以忍受,且僅憑多喝水是無法緩解的。如果口乾舌燥的症狀持續十天半個月沒有好轉,可能是乾燥綜合徵的表現,若不能及時控制,可能帶來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併發症出現在呼吸系統,可以表現為乾咳、間質肺炎、胸膜炎等;出現在循環系統,可出現心包積液等;出現在消化系統,可有吞嚥困難、萎縮性胃炎、肝炎、肝硬化等;出現在腎臟,可出現腎小管酸中毒;出現在神經系統,可表現為肌肉無力、下肢麻痺及疼痛、偏癱、痴呆等;淋巴結腫大時要警惕淋巴瘤的發生。此外,還可能出現紫癜樣皮疹、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熱、疲乏以及血細胞減少症,包括貧血、白細胞或血小板降低等。所以乾燥綜合徵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出現重要臟器的損害,延緩疾病進展。

不能根治但可緩解

付曉霞表示,對於乾燥綜合徵這種慢性風溼免疫疾病,目前醫學上尚無根治方法,只能緩解病情發展。目前治療目的主要是緩解口眼乾等症狀,保護重要臟器,延緩疾病的發展,並減少淋巴瘤的發生。
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戒菸、戒酒,避免服用阿托品等可引起口乾的藥物。保持口腔清潔,預防齲齒髮生。多吃滋陰清熱生津的食物,如絲瓜、芹菜、枸杞頭等清涼食物,水果如西瓜、鮮梨等也可甘寒生津。口舌乾燥者可常含話梅、藏青果等,或常飲酸梅汁、檸檬汁等生津解渴飲料。
如果合併肺、腎等重要臟器損害,風溼科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方案,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醫生介紹,好多人談“激素”色變,其實,如果醫生嚴格掌握激素的適應症,隨時根據病情調整用量,而患者能與醫生配合,規律用藥,門診定期複診,激素可起到抗炎、延緩疾病進展的作用,甚至在危急重症時成為“救命藥”。


「世界干燥日」专家讲干燥综合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