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廣西人的宗族觀念比較重,也比較傳統,廣西人把清明“拜山”看作一年中非常重要的節日,準備拜山用品如同準備春節年貨一樣慎重。廣西人過清明的中心也是祭祀祖宗,各家各戶都會準備隆重的祭品,香燭、紙錢和鞭炮必不可少,除了這些當然還要準備孝敬祖宗的美食了。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除了廣西常見的清明美食壯族特色的涼粽、五色糯米飯、發糕、清明粑、艾葉粑等等,還有不少好吃的,下面小編就給您介紹廣西人過清明有什麼特色美食:

【烤乳豬】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至今,廣西很多地方,尤其在農村,很多家庭在拜山的時候要扛著小豬,城市裡因為沒有那麼方便的就可以買到小豬之類的祭品,人的觀念也在變,於是商家就準備了廣西特產的“巴馬小香豬”(烤乳豬)來代替。挑選烤乳豬作為祭品,有“銅皮赤壯”的寓意,就是希望去世的先祖能夠護佑子孫健康平安。


【白切鵝】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清明鵝”的說法,據古人說:開春以後,這時候的青草要比其它樹木先抽芽、長葉。因此這個時候的鵝食青草以後,長得特別肥嫩,所以在春天,尤其是清明前後的鵝肉味道最為鮮美。

【生菜包】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菜包飯在扶綏農村的許多地方仍然盛行,做菜包飯,吃菜包飯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後。選包菜飯的菜一般是玻璃生菜,這個時節是玻璃生菜長得最好、最旺的時節,選的玻璃生菜越是大個,捲心就越是青脆鮮嫩,吃起來就會越爽口,而做菜包飯和吃菜包飯很有地方特色和風味 。

【粉蒸肉】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桂林人過清明最具代表性的食物非粉蒸肉莫屬,,桂林人省墓歸來,簡直家家桌上都有一盆粉蒸肉。據說, 粉蒸肉的確是桂林清明節的應景菜,做法也簡單:菜市場買回五花肉、肉粉,把肉用生抽 料酒醃一下,然後拌上肉粉,上鍋一蒸,大概八九不離十了。

【清明螺】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你有沒有聽說過這句古諺:清明螺絲端午蝦,重陽時節吃爬爬(蟹)。螺絲一年四季都有,但只有清明之前沒子的螺絲最好吃,螺絲在清明前又是最肥美的時候,古來就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此時的螺絲色青、殼薄、粒大、肉肥,小螺絲少,趁著新鮮勁兒,用蔥、姜、醬油一起爆炒,那叫一個鮮香味美。


祭祀完祖先,這些美食當然還是歸大家享用啦,清明這一天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除了祭祀、吃團圓飯,還有不少特色的民俗活動,下面小編就給您介紹,清明節有哪些活動:

廣西人拜山的程序並不算特殊,通常上午一家人浩浩蕩蕩的就出發了,趕在午飯前祭掃完畢。上山的時候,遇到柳樹要折下一枝拿在手中,因為有一種說法“清明不折柳,來世變黃狗”,介於對此傳說的恐懼,有些地方的人乾脆祭掃之前就折了柳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廣西大部分地區,要在祖先的墳墓燃放鞭炮,修整、清掃祖墳,擺放祭品,燃香燒紙禱告,有的則是全家人墳前叩拜。祭掃完畢後,要在墳頭壓上紙錢或元寶串(俗稱“掛紙”)最後再一次燃放鞭炮,告知祖先,子孫們要回去了。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把祭品收拾起來,全家聚餐時再拿出來分享,意為“祖先享用祭品後的賜福”,子孫吃後可以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福。現在提倡文明祭掃,很多公墓進行了管制(以往有拜山引燃山火的事故發生),有的家庭除了帶祭品,就不再放鞭炮、燒紙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束束美麗的白菊花、黃菊花。 至於祭掃的時間在廣西也頗有講究,有所謂“新喪頭年不過社(春社日),二年不過清,三年在正清(選正清明日)”之說,第四年以後就不論了。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品美食聊節日:廣西人怎麼過清明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