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住宅

中国古代住宅

中国民族多,幅员广。古人于不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下,造 就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结构合理,为我们 提供了一系列适宜技术。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展,又跨 越地区的限定。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细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观览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住宅吧!

中国古代住宅

王家大院

就住宅的发展脉络来看。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 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汉代住宅形制,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 有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 "口"字形院及前后两院形成的"日" 字形院。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中国古代住宅

坞壁壁画

中国古代住宅

坞壁

北魏和东魏时期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走廊,当时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从《洛阳伽蓝记》描述中苛知住宅由若干大型厅堂和庭院回廊所组成,供不同用途。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

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这可从敦煌壁画中得到佐证。庭院有对称的,亦有非对称的。

中国古代住宅

宋代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呈多样化。以《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为例,平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此和宋朝官署的居住部分采取同样布局方式)等。

南宋江南住宅庭院园林化,依山就水建宅筑园,对后世江南城市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有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住宅

宋画前店后屋

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

住宅类型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抬梁和穿斗两种技术在汉代便已成熟。其中北方多用抬梁式,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

在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中,有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的做法,山墙边贴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 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用大梁联系前后柱,省去多根柱子,同时大梁上再抬上部梁架。

中国古代住宅

抬梁穿斗混合式

2、竹木构干阑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 潮湿的山区或水域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式建筑,构件有榫卯和企口:是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

中国古代住宅

3、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金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中国古代住宅

4、砖墙承重式

汉洛阳河南县出土的汉代仓房,以砖砌方室较多,证明当时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地面住宅中用砖不普及。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是在明代,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一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每面各3间,但在前、左、右三面房 屋正中间砌墙,除解决架檩传载外,火坑位置亦可合理安排,从而形成一间半式房屋。

中国古代住宅

王家大院硬山建筑群

5、碉楼(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在西南一带边疆,汉时或更早已有碉房,这种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底层厚达40cm,高可达数十米),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即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的拍实土层, 屋顶亦拍实土层;厚为这种特殊做法均和当地属高原气候干燥又多风有关。

中国古代住宅

西藏碉楼

中国古代住宅

西藏碉楼

6、 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

土楼是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的住宅。土楼的种类、分布与客家民系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

客家大体上居住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质地黏重,有较大的韧性,不像中原的沙质土壤那样疏松,稍作加工便可以夯筑起高大的楼墙。该地区的山地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则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同时,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客家由原来的麦作文化改为稻作文化,从而糯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中国古代住宅

客家土楼

7、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窖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主要流行于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一带。

中国古代住宅

8、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一种,有三四百年历史。土木结构, 平屋顶,带外廊。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 ~ 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中国古代住宅

新疆阿以旺

9、毡包(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先秦即有此种建筑,汉时常见于记载,唐时牧民也喜用之,取其逐水而居、迁徙方便之利。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

中国古代住宅

上次小编和大家一起熟悉了建筑的类型,今天就让我们去大江南北,找找一些经久屹立的建筑实例吧!

中国古代住宅

1.云南一颗印住宅

云南一颗印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分布于以昆明为中心的西迄大理,南至普洱、墨江、建水,东 至昭通、沾益一带。它是由多重构筑方式共同完成的。由于高原地区多风,故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筑成,或用外砖内土,称为"金包银"。"印"内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中国古代住宅

2.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増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中国古代住宅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位(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中国古代住宅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足城规制缩影。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如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人门仍为影壁,再左转才入前院,这组门的秩序成为内、外之间的很好转换。大门又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前者等级高,其中又有王府大门和一般贵族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王府大门和广亮大门的门扇装在中柱缝上,金柱大门的门扇立于金柱的位置上)、蛮子门(门扇立于外檐柱处)、如意门(一般原为广亮大门,后卖给一般平民,为不僭越,在檐下两侧砌砖,形成窄小洞口)的区别。如意门等级低,即在院墙上开门,在简陋的宅院中使用,或做成小门楼,或做成栅栏门。垂花门是内宅的门, 位于轴线上,亦为内院的开始,其高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人社会地位。 北京四合院,经长期规制约束和建造技术的发展,做法比较规范化,且成熟。主

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顶的。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故院内噪声低、风沙少。北京四合院素朴、实用,色彩亦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 然在规制中,仍体现出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中国古代住宅

3. 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

长江下游苏南地区的住宅,大致有以下几种等级:一、城市官式住宅,往往建筑纵深有若干进,横向平行有二三条轴线,从大门起,轴线上排列门厅、轿厅、门楼、大厅、正房,建筑 之间为很小的院子相隔;两侧轴线排列花厅、书房、卧室、小花园、戏台等。二、乡镇天井式住宅,平面采用对称式,但只有一条轴线,轴线上有门屋、轿厅、仪门、大厅、楼房等建筑,有的还有库房。在水网地区,除轿厅外另设船厅。三、民间小型住宅,平面大多不规则,主体建筑仍成天井式围合,但大门顺应街道,出现斜入、侧人等和利用周边不规则地形作花园的情形。也有的建筑临水架设,临街和面水均有门道出人。

江苏吴县东山秋官第尊让堂天井式住宅属于第二种类型。吴县东山秋官第尊让堂为明代建筑,平面呈倒"凸"字形。第一个小 " 口"为三合院,楼层围合成一天井,上楼楼梯在人口右边侧,正对院子的建筑为三开间面阔,明间为大堂,两次间为卧室。倒"凸"字形的大"口"为五开间的楼层建筑和两 厢房围合一天井而成。后楼进深和开间都很大,明间为起居的大堂,余均为卧 室。两"口"之间

有横向的院子和廊连接,成为"备弄"(即夹道),兼具巡逻和防火的作用。正中设内门,为内、外之分。后楼后面有一横长条形院子。两组建筑均为楼层,天井高深,通风量大,备弄和后院均为楼房建筑和高墙间隔隙地形成,拔风采光,效果很好。这种天井式住宅,减少了太阳辐射,又凉爽宜人,占地面积少,是明清时期经济富庶、人口众多的江南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住宅形式。

这个建筑的楼层也很有地区特色。其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斗式,从而大堂室内空间开敞,而其他梁架由于有多柱落地和梁枋穿插,楼高但结构稳定。另一特点是楼上立柱和下层柱并不对齐,上层柱立于梁上,故底层梁较大。就梁架构件而言,梁采用月梁式,梁端砍杀成扁作, 上承檩条,下和大斗交接。脊檩重量直接由两层斗拱通过大斗传递到梁上,为加强稳定性,两侧用三幅云(蝴蝶木)。厢房进深浅,楼层高,顶部用轩。建筑门窗纤细空透,脊饰数种,简洁而线条流畅,为了打破后楼五间面阔的过于平直,将正脊分为3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之灰瓦白墙,江南地区的秀丽住宅风格尽显其中。

中国古代住宅

(天井)

3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客家的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汉人。客家人的住宅,由于移民之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至今保存较好的最古者为明代土楼。土楼虽分布于不同地区,形式和做法上也略有区别,但由于客家土楼是客家在"土客械斗"迁居后图存稳定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形制上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一,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

央;第二,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第三,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中国古代住宅

永定客家土楼,堪称客家住宅的典型。永定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

圆形土楼

中国古代住宅

客家土楼的技术是北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件创造出来的。首先,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福建永定一带土楼墙一般厚达1.5m。沼安"在田楼"厚达2. 4m,在做法上把竹筋、松枝放人生土墙,起加筋作用,再在土内配以块石混合,进行夯筑后十分牢固。其

次,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 阳辖射热。第三,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槁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空气流通。第四,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第五,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一些特殊情况如受禁忌、避煞等限制,可朝东或朝西,但不得朝北。靠近河流或水塘,但忌讳背水。背靠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中国古代住宅

方形土楼

客家土楼南北兼得,又因地制宜进行创造,是移民文化在住宅中的典型表现。

4、河南巩县窑洞

黄土高原是黄土窑洞的故乡,河南巩县处于黄土高原南缘,境内风成性黄土覆盖层面积大,占全县之60%,厚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又由于气候干燥,故适宜开挖窑洞居住。1978年,在巩县铁生沟村发现的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便发现有壁龛墓和圆形房基,这壁龛墓便是横穴。隋代时, 巩县用于居住的窑洞已有文字记载,唐代杜甫即诞生于窑洞,宋时民间窖洞已普 及。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窑洞主要有三种

①开敞式靠崖窑;

②下沉式窑院 (地坑院);

③砖砌的锢窑。

中国古代住宅

位于巩县康店村中的明清"康百万庄园"窑群,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靠崖窑住宅群。康百万庄园除砖砌锢 窑73孔外,住宅区为16孔砖拱靠崖窑,整个窑群依黄土崖头呈折线布置,组成了五个并列的窑房混合四合院。

下沉式窑院,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于平地下挖竖穴成院,再由院内四壁开挖窑洞的方式。首先需解决的是由地面入窑院的交通问题,常见的有坡道、台阶、直通或坡道与台阶并列几种其次院内需排水,有对外挖涵洞或院内挖渗井两种;再则,窑洞之上方应有足够的土层以满足结构、冬暖夏凉的功能要求,一般在 3m左右。

中国古代住宅

下沉式窑院

锢窑如巩县新中乡张诘庄园锢窑群,建于清末和民国年间,依山势呈三个台阶形布置砖砌锢窑。窑前两侧为明柱 外廊歇山式厢房,形成独立庭脘。各层窑洞设外梯上下贯通,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庄园。 但无论哪种窑洞,均以向土层方向求得空间、 少占覆地为原则,以拱券为结构特征。需要多室时,可横向并联几窑,也可向纵深发展(可达20 多米),形成相串的"套窑";也有大窑一端挖小窑的"拐窑";还有与大窑相垂直的"母子窑"等。

锢窑

中国古代住宅

5、西藏囊色林主楼

囊色林是西藏地区一家古老的贵族。囊色林庄园主体建筑为碉楼形式,主楼主要平面呈横长方形,东端前部又向东凸出一块。主体6层,局部7层。整个建筑髙大壮观,功能清晰,交通明确,采光合理巧妙。在用材上,建筑为土木混合结构,主楼内外均为夯土墙,楼上内隔墙用土坯,建筑由木梁柱和墙体共同承重。

中国古代住宅

从结构上看,首先,主楼的内部主要是由纵向墙体或纵向的柱列与梁组成的纵架承重的。其次,底层全为纵向墙体,往上逐渐被纵向的柱列代替。主楼和西藏其他大型建筑一样,在结构上要注重稳定性和刚度。它在外墙封闭、收分的稳定基础上,主楼从下至上都有意在中央部位设置一道横墙,东部设置一道纵墙,东部凸出部分的平台又是封闭的,这样,从底到顶每层的墙体呈形,对建度的刚度、稳定性十分有利。

6、安徽歙县棠樾村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村的形成和发展,有两大因素至为关键,一是地缘, 二是血缘。前者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后者关系村之凝聚力及子孙后代的发展, 即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的本身和谐。

中国古代住宅

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典型实例。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位于歙县城西 南15华里,背枕龙山,前以富亭山为屏,南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 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

中国古代住宅

费孝通先生说过,村不仅仅是聚落,同时在祭祀、共有水面管理方面等,具有很明确的村落共同体的性质,这确实也是棠樾村落的特征。第一,水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它是保证农耕和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第二,祭祀建筑繁多,突出宗族礼仪。这两大方面也结合风水理念在村之结构中成为关键

中国古代住宅

7.山西襄汾丁村

山西汾河边的丁村,在久远的年代前这里是一适于农耕的地方。现存的明清住宅共有40余座,其分布大体为三大部分,俗称北院、中院、南院。丁村的道路横平竖直,虽为村中之路,却形同北方府城结构,和南方依水系发展起来的道路网截然不同。但许多支路采用"丁"字形,以示"不泄风水"。 由北门向南的道路和东西向的道路交叉口,有"天池"一方,水池一侧大片面积为广场,它们和一个下为门洞上为楼的建筑一起,构成丁村的活动中心。在北院、中院、南院的交接处,隔道路南北为戏台和大庙,另在临汾河的西门口内有三义庙,北门外有关帝庙,是百姓朝拜地方。对地方神的崇敬在北方甚于南方,许因生存和发展更依赖于地缘之故。在民居的梁枋上生动的地方神庙的刻画亦为写照。

中国古代住宅

中国古代住宅

中国古代住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