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猫

上有老,下有猫

之前朋友圈曾传过一个段子:

市场消费力从高到低依次是少女>少妇>小孩>老人>狗>男人。

上有老,下有猫

这或许看起来有些故作搞笑,但是朋友们,汪星人和喵星人早就在崛起了...

宠物经济学一直是个火热的话题。

日本去年兴起一阵“猫咪经济学”,热度直超女团。

我国这事儿不甘落后,抖音上的宠物都成了精,美食博主不带猫没法拍视频。

并且,我发现自己周围越来越多人拜倒在喵党裙下......

不夸张,公司里的姑娘,80%都养猫,不经意的刷个朋友圈,全是晒“主子”的照片。

其中一只,名叫李白...这殷切期望你们感受下。

说实话,作为一无猫无狗人士,我着实不太能理解这“全民猫潮”怎么来的。

于是跑去采访很多朋友,选出四位印象深刻的跟大家聊一聊。

上有老,下有猫

1:“猫是一线空巢男青年的刚需。”

阿田是一个技术型宅男,经常加班到深夜,他这样回答我:

上有老,下有猫

(他家胖橘的床照,屏幕快装不下啦)

我养猫讲究的就俩字儿,缘分。

有段时间状态不好,每天回家看着黑暗里空荡荡的房子,太静了。

就觉得生活也就那么回事儿,无趣的让人能从内心涌出一种无力感。

但是有天下雨,我在车底发现一只小橘猫,特别瘦,可怜巴巴蜷缩成一团。

想亲近这世界又害怕,望着我喵喵叫,声音微弱的不行。

心一软直接就抱回家过日子吧。

每天都铲屎还要举高高,一开门它就黏上来求关注,生活完全被充满,喵的,我都没时间对影自怜装内心无力的文艺青年了。

所以,虽然物质上是我在养它,但是精神上有一段时间是它在养我。

2:“结婚可以的啊,但不想要孩子,不如养只猫。”

湿湿是一个漂亮姑娘,和男友共同抚育一只英短,就是开始说的李白。

上有老,下有猫

(感觉自带的诗仙气能把文章提升一个level,所以贴两张嘻嘻)

我本身就喜欢猫,小时候家里不让养,长大后终于达成所愿,男朋友也挺喜欢的,我们全当养了个‘儿子’。

什么?你说结婚?结婚可以的啊,但我不想要生孩子。

在上海养孩子成本太高了,生活压力这么大,我还没把握能教育好下一代,更何况还得管他一辈子。

阿May,人的一辈子多长啊,可是,猫的寿命只有十几年。

我陪伴它过完一生,还能给它养老送终,这可比养个熊孩子省心多了。

3:“猫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渣男。”

Linda是一个精致熟女,单身,独居,财务自由。

上有老,下有猫

(她家高冷的布偶和来串门的一只喵)

“首先,我是个懒人,也是个喜欢安静的人。

猫完全可以室内养,不用去到外面溜,干净又省事。

我家这位一天中大部分都在睡觉,可以自娱自乐,没那么粘人,你不理它,它自己就去玩了,你想玩,它也会蹭过来陪你玩一会儿。

一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态度,完全就是种新型人际关系:

我们都知道对方存在,但是不用多管。

这对我这种,需要距离和独立空间感的人来说,力度刚刚好。

4:“我在重新学会和一个生命相处。”

最后一位被采访者是同一小区里的老奶奶,不算正经养猫人,我称她为城市猫咪喂养者。

“阿拉小区有不少流浪猫,都是那些从上海离开的人留下来的,勿要太漂亮啊。

孩子都在国外,我每天闲着也没事,就出来打牌顺便喂喂它们。

也不算养猫,毕竟都是条命。

喂久也就出感情啦,一见我来就都围过来,可爱的紧哦。”

上有老,下有猫

我整理他们的回答,却发现压抑在答案下的本质几乎相同,那就是:

生活压力和没有被认同、需要的孤独和安全感。

这和马斯洛的情感需求理论基本相符。

老人家表示我想养个孩子,丁克族表示我不想养孩子。

不同需求,竟然都用养宠物这种方式得到了舒缓。

我找了找数据,发现过去三年,中国养宠人群每年都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增加,远高于其他国家。

上有老,下有猫

(沿海向内陆延伸,主力是80、90后)

为什么幅度那么大?

以史为鉴,拿美国来举个栗子。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宠物市场(约占全球58%),已经进入成熟期。

这种成熟离不开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和老龄化比例的提升。

上有老,下有猫

(收入、老龄化越高,宠物市场规模越大)

其实,只要是人,年龄大了,都需要面临不被需要的孤独。

这种孤独,国家解决不了,福利也拯救不了。

唯一的良药,只有陪伴,这是空巢的刚需。

养宠在这时,不单单只是驯养一种动物,更多的,还变成了家人。

那么,我国的养宠市场,除了因老龄化导致的老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空巢青年的进攻。

真正意义上的宠物消费主体,开始向80、90后转移。

在一线城市打拼,独居的年轻大军逐渐扩充,倾向于晚婚晚育的群体也不断庞大,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后遗症。

种种因素导致的孤独、被需要和安全感,催生80、90后强烈的养宠陪伴需求。

上有老,下有猫

有需求就有市场。

我问朋友,养一只猫大概需要多少钱呢?·

她表示一般情况下,自愿为自家主子消费1000元/月起步。

买猫粮、玩具、洗澡、去医院...花钱的大头基本都在食品医疗方面,衍生行业从出生到死亡,一切向人类标准看齐。

宠物产业链也因人类需求而不断扩充。

举个栗子:

以前养宠物,节假日让谁照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能送宠物店去。

但现在宠物店、淘宝都提供一项服务:雇人上门照顾。

这次五一,朋友家的李白就被放在家里,请人上门投喂,一次80元。

所以,谁能抓住年轻人的痛点:孤独、被需要、安全感,从情感经济入手,或许谁就能抓住赚钱的风口。

《旅行青蛙》这种宠物养成类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区块链养宠物,直播“云养猫”应该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

我们渴望爱慰藉陪伴,

但矛盾的是,

我们又向往独立冷漠自由。

所以,我们养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