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魚娘“抨擊”媽寶男的文章發出去後,有人留言:媽寶男不受待見,那媽寶女就沒人說說嘛?

沒錯,媽寶這個群體不分男女,只不過媽寶女更容易被輿論忽視,或者被披上“乖乖女”的外衣。

這幾天,魚娘重溫了一部毀三觀的日劇《媽媽不當你的女兒可以嗎》,這個“媽寶女”的故事印證了我的一個想法:在一個家庭裡,母女關係是更嚴重的矛盾體。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劇情概括起來也很簡單,媽媽為了全方位控制女兒而不惜去勾引她的男朋友……可就是這樣看似很離奇的劇情,卻有大量的網友留言“天啊,這不是我和我媽媽嗎?”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女主25歲,典型的乖乖女,在一家女校做英語老師,事事都要找媽媽拿主意,覺得和媽媽在一起比和朋友在一起更快樂,對媽媽的喜好比自己的喜好更清楚。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女主的父親,在家裡就是個隱形人,不參與家庭中的任何事情,終日忙於工作(和各位的爸爸是不是很像)。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女主媽媽的生活中一切以女兒為中心,立志幫女兒解決一切問題。母女感情好的不得了……

和男生約會失敗了,第一時間發簡訊跟媽媽講。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出門不知道穿什麼鞋,問媽媽。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女兒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媽媽,我該怎麼辦?”在她心理,媽媽真的是“超人”,只要媽媽說行就一定行。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但,再好的關係下面也藏著暗湧。

媽媽要求女兒結婚後也要住一起。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女兒不喜歡穿裙子,被媽媽逼著穿。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女主特別會看媽媽的眼色,媽媽只要一露出不開心的表情,女兒馬上變臉迎合。

在外人眼裡,母女關係很不正常。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但哪怕是這樣媽媽還是不滿足,她內心的要求是女兒能夠像玩偶一樣聽話,能夠全方位控制女兒的生活。

媽媽還真買了一個玩偶,把它當成女兒一樣和它說話……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魚娘看到這,實在是瘮得慌。

當女兒遇到一個願意幫她走出媽媽控制的男朋友後,媽媽居然用勾引女兒男朋友的辦法來拆散他們……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瘋了吧!

結局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劇雖然是虛構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媽寶女們,是真真實實的存在,數量還不少。

你要當乖乖女、聽媽媽的話、出門在外都是壞人,誰都不要相信——這樣的話,你小時候肯定多多少少都聽過。很多媽寶女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是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工作了還是兩點一線,只不過把學校換成了工作單位。朋友就是中學大學的小貓幾隻,出了校門就喪失了交朋友的能力。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單身媽寶女的生活方式簡直跟媽媽那代沒什麼兩樣:上班當小白兔,安安靜靜幹活不吵不鬧;下班馬上回父母家,目不斜視,如果不結婚哪怕到40歲也跟父母一起住。她們被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認為自己只有一個身份——女兒,而非一個獨立的女人。她們在法律上是單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她們已經跟父母“結婚”了。

嫁人也一定是嫁給爸媽都喜歡的,像父母一樣能照顧她的男人,嘴上常掛著“我媽媽說”“我媽不讓我這樣做”“我要問問我媽”。這談戀愛談的跟誘拐未成年少女似的。

忘了自己有權利過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控制孩子的方式是利用孩子的內疚心。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每次孩子反抗的時候,媽媽們都會幽怨地說“翅膀硬了,管不了了。”每次聽到這種話,真是又憤怒又內疚,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背叛了母親,是不是真的沒有良知。但是啊,你要知道“錯的是媽媽不是我,我有權利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單身女人,要從自己獨立居住開始,不一定買房,租房甚至是跟人合租都好。給自己做主的底氣是獨立,敢跟爸媽說不,是自己在經濟和精神上減少對他們的依賴,畢竟拿人手軟,吃人嘴短!

戀愛結婚是兩個成年人的行為,如果你至今還是個心理上生活上經濟上不能斷奶的女人,你就不要期望什麼美滿的愛情婚姻了。幼稚的人怎麼能進行成熟的遊戲呢?

不貪戀有父母照顧的舒適生活,勇敢地和父母分離對父母說“不”,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邁出的一步,很痛苦,但不走出來就永遠不能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