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7月11日上午,中國曲協藝術團一行來到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日本傳統音樂研究所進行交流,所長渡邊信一郎先生歡迎藝術團的到訪。該所藤田教授和若音太夫教授為藝術團介紹了日本傳統說唱藝術平家物語、常磐津、幸若舞、狂言等曲種的情況。雙方就中日傳統說唱藝術的傳承與傳播進行了交流探討,並對有關曲種進行了現場展示。

通過交流,藝術團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日本的部分傳統說唱藝術更重視曲種的程式化傳承,卻鮮見相應的表演傳播,且傳承的也多是其形式上的內容,至於曲種的唱詞和內容極少進行與時俱進的更新與發展。部分現已基本不登臺參加公開表演的曲藝,仍有少量的人士願意學習並推動傳承。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日本傳統音樂研究所所長渡邊信一郎與藝術團一行交流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研究所藤田教授現場展示狂言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與研究所所長及教師合影

當天下午,藝術團又驅車一個多小時轉戰大阪音樂大學進行交流。該校音樂部的井口淳子教授——日本專門研究中國樂亭大鼓的專家,帶領大家參觀了樂器收藏博物館,這也是全日本最大的樂器收藏博物館,共有來自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樂器藏品2000多件,其中還包括幾件鎮館之寶:公元8世紀奈良東大寺落成時使用的、按照中國唐代的大鼓和五絃琵琶形制仿製的太鼓和日式五絃琵琶,貝多芬時期的鋼琴(1816年生產),1712年生產的小提琴等。琳琅滿目的藏品令人歎為觀止,尤其是部分來自中國的古樂器現已無法在國內找到原件,一些國內的學者還需要來到這裡才能對其進行研究。

參觀後,藝術團還與該校地歌教師菊武厚詞、菊武友久美子進行了現場交流。兩位菊武老師現場為藝術團表演了地歌《御山獅子》。地歌是產生於十七世紀的京都和大阪地區的日本傳統說唱藝術,其歌詞以民謠或流行歌曲的歌詞編撰而成,至今仍保留著最早的使用三味線為其伴奏的原始形態。由於三絃是中國的曲藝大多數曲種的最主要伴奏樂器,又與日本的三味線形制相似,引起了雙方藝術家的交流興趣與共同語言。期間,藝術團成員也現場為日方展示表演了傳統的經典曲種,受到日方的歡迎。

中日曲藝多源自中國唐代的繁榮發展,共同語言較多。今天的兩場交流活動,為兩國的曲藝界開啟了新的交流模式。姜昆主席在交流時表示,希望未來中日雙方能夠更多地開展這種學術和理論交流,促進彼此對相關、相似曲種的歷史淵源、藝術特點、伴奏樂器等諸多方面的深入瞭解。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大阪音樂大學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大阪音樂大學樂器博物館中收藏的公元8世紀按照中國唐代大鼓形制仿製的太鼓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大學音樂部教授井口淳子與種玉傑副主席交流樂亭大鼓的流傳範圍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菊武厚詞、菊武友久美子老師現場為大家表演日本傳統說唱藝術地歌《御山獅子》

中日曲藝開展學術交流

與日本藝術家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