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艾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埃菲爾鐵塔,矗立在塞納河南岸法國巴黎的戰神廣場,是法國文化和思想的集中體現之一。馬術,記錄著人馬之間的親密關係,是一首動聽的愛情二重唱,是令人傾倒的雙人舞蹈,執著於追求極致優雅的瞬間。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當巴黎的標誌建築與馬術交融,開出絢爛的藝術之花,此舉需要歸功於VirginieCouperie-Eiffel女士。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Virginie是菲爾塔設計師Eiffel的外孫女,她繼承了外公的創造力和父親(EmericCouperie)對馬術的熱情。Virginie的父親是一位馬術愛好者,曾在1973年將FEI世界盃帶到法國,她在年幼時就受到父親的鼓勵,嘗試了馬術運動,成為一名傑出的騎手,並在2005年獲得了法國冠軍。

Virginie作為Paris Eiffel Jumping賽事的創始人之一,她的目標是把這個賽事發展成為一個融入城市文化的活動,展示法國的美食、藝術和法國人熱愛生活和享受生活的精神,為法蘭西文明增添新的溫度。

100年前,賽事舉辦地Champs de Mars廣場是軍用馬場,如今馬術文化又回到屬於它的地方。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今年是 Paris Eiffel Jumping第五屆比賽,埃菲爾鐵塔下匯聚了250匹賽馬和100多名騎手。而在7月6日進行的145-150cm級別障礙賽事中,共37對人馬組合參與冠軍的角逐。

來自近個20國家的騎手和馬匹陸續進場,馬匹頭頸高昂,受銜服從,身體圓潤而飽滿,後肢奮力向前,蘊含了無窮的推動力,騎手們在馬匹上顧盼生姿,漂亮的騎士服和標準的騎姿,在若有若無的輔助之下,四兩撥千斤的操縱著馬匹,映著不遠處的埃菲爾鐵塔,一幅幅人馬圖嵌入城市的剪影之中,美不勝收。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最終,共有10名騎手零罰分完成了比賽,而來自英國的著名騎手Ben Maher策騎馬匹Don Vito憑藉較為明顯的時間優勢,斬獲了比賽的冠軍。他們的騎乘流暢自然,在賽場中央,騎手和馬匹迅速完成方向和步伐的調整,按照既定的路線,躍起落下,跨過一道道障礙,在揚起的塵埃中,將速度與力量的平衡演繹到極致。

來自荷蘭的人馬組合Leopold Van Asten和VDL GroepUrane de Talma獲得了比賽的亞軍,第三名的獲得者是來自美國的騎手Laura Kraut和馬匹Whitney。

本土作戰的奧運冠軍騎手Philippe Rozier策騎馬匹Reveur de Kergane則獲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在接受《馬術》雜誌採訪之時,Rozier坦言因為父親Marcel Rozier是法國馬術圈的知名人士,自己在剛開始騎馬的10年期間很有壓力,像所有年輕騎手一樣,不斷向父輩學習,正是他爭取突破自我的一種手段。而現在,Rozier正在為第六次奧運之旅——東京奧運會做準備,祝願他能夠延續良好的表現。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法國人,不管是普通市民還是政府工作人員,抑或是藝術家,都喜歡熱鬧,喜歡聚會,喜歡神采飛揚的前呼後擁。當馬術這一充滿藝術氣息的運動與市民相聚於埃菲爾鐵塔之下,便是巴黎的雅人高士爭相躋入的聚會沙龍。在比賽間隙,來自共和國護衛隊的軍樂團奏響了激情昂揚的樂章,這正是巴黎的節奏,每時每刻都新鮮而充滿活力。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Paris Eiffel Jumping賽事組織受到巴黎政府的絕對支持,有影響力的合作伙伴也參與其中:Longines、Massimo Dutti、巴黎時裝週的搭建團隊等等。在這5年裡時間裡,賽事也已經經歷了很大的改變,在創始人的計劃之中,賽事未來會發展成埃菲爾節——屆時,馬術的沙龍,終將不僅僅是馬術沙龍,而是文化和馬術的盛宴。

當埃菲爾鐵塔遇到馬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