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城子》到《定风波》,苏轼经过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从《江城子》到《定风波》,苏轼经过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苏东坡


密州,38岁的知州苏轼出猎。两年前苏轼还在京城做官,由于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同,自己要求外放,先是到杭州任通判,然后在1074年调到密州任知州,这是到密州的第二年,苏轼出猎的情景。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38岁的苏轼老吗?这可能是苏轼的自谦。“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当时知州出猎,全城随后,所以是千骑卷平冈,一个“卷”字,描述出当时那种恢弘的场面。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看来苏轼是酒后出猎,几个好友喝的高兴,走出去打猎去,然后大家都跟着出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看似在打猎,苏轼的思想出小差了,因为苏轼当年是自己要求外放的,这些年他一直希望能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像冯唐持节恢复魏尚的官职一样,让自己回到重要的岗位上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自己愿意到西北边防去,像魏尚一样在边防抗击外敌的入侵,保家卫国。
苏轼这首词写得是豪迈雄壮,大气恢宏,狂傲万丈,他的本意是告诉朝廷,廉颇未老,还能为国家为朝廷效力。但很可惜,朝廷并没有理会他,还是继续让他在地方任职,密州以后把他调到徐州,徐州以后又调到湖州。


在地方工作苏轼也是很卖力,不能为国就为民,他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很好的政绩,不过苏轼的政敌还是不想放过他,在1079年污蔑苏轼写了讥讽朝廷的反诗,将他拿到京城,关在牢内,准备将他置于死地。
后来由于多方面的拯救,苏轼终于捡了一条性命,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没有工资,即日就要离京。

从《江城子》到《定风波》,苏轼经过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赤壁赋


1080年的大年初一,苏轼匆匆如漏网之鱼,离开了京城,往边远的黄州而去。
没去黄州之前,苏轼叫苏轼,到了黄州之后,苏轼多了一个名字,叫苏东坡,从1080年至今,苏东坡这个名字的响亮成都,反而超过了原来的苏轼。
苏东坡到黄州的第三年春天,和几个友人到沙湖游玩,突然下起了雨,由于拿雨具的下人已经先前离去,大家都慌忙找避雨的地方,只有苏东坡,对突然而来的风雨恍如不知,嘴里吹着口哨,还是徐徐而行。
回去后,苏东坡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雨打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春风料峭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密州的《江城子》到湖州的《定风波》,从苏轼到苏东坡,从38岁到45岁,从“老夫聊发少年狂”“莫听穿林打叶声”,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到“一蓑风雨任平生”,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变了,他变得内敛低调,变得深沉宽容,变得无悲无喜。
他从一个官员变成了一个文人。
我说他变得好,他的改变虽然让大宋朝失去一个肱骨重臣,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又多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名字,又多了许多让后人景仰膜拜的华丽篇章。

从《江城子》到《定风波》,苏轼经过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大江东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