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看病:明明有基因突變,爲啥靶向治療無效?

隨著分子靶向治療的發展,癌症治療近年來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患者生存期大大延長,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美國各類新靶向藥,也正是出國看病患者所看重的。然而,在靶向藥的使用中也有一問題,比如,明明檢測出有突變,靶向治療卻無效。

出國看病:明明有基因突變,為啥靶向治療無效?

拿肺癌來說,起初,患者多是“盲試”靶向藥。後來醫學界發現,符合女性、不吸菸、腺癌這3個因素的肺癌病人,使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這兩種靶向藥物治療有效率可達60%。後來才知道,基因突變才是關鍵因素,檢測出有EGFR突變,服用這兩種分子靶向藥,治療有效率可達70%~80%,很多晚期患者甚至已經存活3~5年,最長可達7年。但為何還有20%~30%的肺癌患者,明明有EGFR突變,卻用藥無效或短時間後就失效了呢?

當然,除了檢測結果假陽性外或者可能先天對藥物代謝異常等特殊因素外,一個常見的原因在於:患者測出來的突變是“分支突變”,而不是“主幹突變”。即使癌症患者只有一個可見腫瘤,也通常是多個基因突變組合,它們有著相同的“主幹突變”,但有著不同的“分支突變”。而腫瘤一般通過活檢進行診斷,單次活檢可能會錯過重要的主幹突變。那麼,如何知道基因檢測出來的是“主幹突變”還是“分支突變”呢?

一種熱門的檢測技術--“液體活檢”,讓這個問題有了解決辦法。這是一種基於微滴式數字PCR技術(ddPCR),將DNA分裝入無數微滴內,可以檢測全血中特定的循環腫瘤DNA突變和RNA變體。它能夠實現精準、快速地檢出癌症的基因突變,可以讓患者和醫生更早知道突變類型,及時選擇相關靶向藥,最終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

目前,液體活檢技術在美國已經比較成熟,不少患者甚至因此選擇出國看病。

遠程會診,海外醫療可以更普惠

出國看病給許多疑難重症患者多了一重選擇,但其經濟、精力、時間門檻仍較高,絕大部分患者並不適合。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遠程會診這一平民化的海外醫療模式應運而生。

漢鼎好醫友創始人Henry Huang表示:“中美醫療各有所長。我們推出海外醫療‘普惠計劃’,就是希望在中美兩國醫療機構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樑,整合中美醫療資源,普惠中國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