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很多人都不喜欢虫子,其实这个事不奇怪,我们老祖宗那会就这样了,只不过那个年代人们对“虫”的认知不如现在这么科学。十分常见的小虫却因为长相奇特、习性神秘,常常引发人们的恐惧惊叫,甚至还有了很多相关的怪谈。

宋代皇家组织编纂的《太平广记》,是“虫怪谈”的集大成者,它的第473~479卷皆为“昆虫”类目,收录了汉代至宋初各类书籍中的虫子传说,我们从中选了几则,你不妨先感受一下古人的脑洞。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绘图:阿槐

只是想和人类聊聊天

中国传统观念中,万物众生皆可成精,虫子也不例外(我们老祖宗眼里的“虫”,不仅包括现代意义上的昆虫,蚯蚓、蜘蛛、螺蚌等动物也囊括其中)。

不过,比起那些珍禽异兽,虫子实在太不起眼了,得到的关注非常有限。在虫子成精的故事里,也能感受到它们寂寞如雪、渴望与人互动的心情。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三国时期,吴国一位小官发现妻子隔着窗户,跟一个坐在桑树上的少年聊得起劲。小官抬手就是一箭,少年中箭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只硕大的蝉,摇摇晃晃飞走了。

虽然跟人类聊天有风险,但还是有很多虫热衷于此。隋朝时有人天晚投宿民家,户主见识、谈吐不凡,与客人畅聊整夜,还让家仆捧出山珍海味,盛情款待。次日分别后,客人颇感不舍,于是又折返回来。结果,那地方哪有人家,只有一条臭水沟,一条大蚯蚓、几只田螺正在沟底蠕动,原来热情的主仆就是它们。明明昨晚谈笑风生、相见恨晚,但知道对方真身后,客人还是觉得无法接受,恶心得把昨天的晚饭都吐了出来——蚯蚓、田螺的山珍海味,自然只是些污泥浊水。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北魏时的卢汾,半夜听见门外老槐树中传来丝竹声,于是跟朋友一起去查看,结果遇到一名女子,邀他们进入了槐树洞中的宫殿,与男女主人共同宴饮。玩得正开心,忽然狂风大作,房梁坍塌,众人四散逃命。第二天,卢汾等人出门一看,只见老槐树大枝折断,树洞中有个蚁穴,许多蚂蚁都死在其中。卢汾发现自己参加的原来是蚂蚁之宴,也觉得无法接受,他把槐树连根砍了,以杜绝这种灵异事件。

何必互相伤害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上文故事里的那些虫,对人都没什么恶意。可惜物种的鸿沟太难跨越,人类的偏见根深蒂固,至今很多人在家中见到虫子,第一反应还是拍死。所以在虫怪谈里,人虫互动的成功案例极少,更多的是互相伤害的桥段。

传说晋人施子然,曾偶遇一名黄衣男子,很热情地要跟他交朋友。聊天中,得知此人叫卢钩,家在水边。过了几天,有农人在田埂西沟旁挖出一个大洞,其中有好多肥硕的蝼蛄。施子然立即想到:“卢钩”正是“蝼蛄”反过来读的谐音,这蝼蛄既已成精,还不知要如何作怪,于是让人用开水灌了洞,把蝼蛄全灭了。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蝼蛄会损害农作物,施子然这样做,还算是为农人除患。但更多的虫怪谈故事里,人虫龃龉并无丝毫现实依据。

比如南朝刘宋人胡充,在家里发现一只大蜈蚣,让女仆把它夹起来扔出去,结果全家人很快都病死了,人们便认为是遭了蜈蚣的报复。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又有传闻晋人葛某,半夜看到两个人手拿火把来到他家门口,便抄起棍子要防卫,那两人瞬间化为蝴蝶乱飞,其中一只撞到葛某腋下,他就倒地死去了。

还有泰山岱岳观倒塌时,人们发现了一只大蜘蛛和许多人骨,有些骨头还缠着蛛丝,便想起之前周围农家老丢孩子,定是被蜘蛛抓走吃了,于是烧死了那蜘蛛……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这种不由分说的你死我活,深刻体现了人们对虫子的恐惧。在人们看来,这些隐藏在角落中的小生物,神秘又阴毒,要为许多难以解释的坏事负责。虫子莫名其妙被扣了一身黑锅,着实冤得很。

人虫情未了

虽然互相伤害是主流,但在虫怪谈中,倒也有凤毛麟角的暖心故事。

南朝刘宋时期的《齐谐记》记载,富阳人董昭之乘船过钱塘江时,见一只蚂蚁趴在芦苇杆上,在水中载沉载浮、惊慌失措,他便救了那蚂蚁。当晚董昭之梦到一个黑衣人,自称是蚁王,愿报救命之恩。后来董昭之蒙冤下狱,群蚁帮他啃断枷锁,让他逃出生天。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庐陵庞氏则蒙恩于蝼蛄:他们家祖上也曾有人身陷牢狱,即将被处死,在狱中看到蝼蛄爬来爬去,便对它们说:“你们有神通能救我一命吗?”并把牢饭喂给蝼蛄。结果蝼蛄吃光了牢饭,越长越大,几天就壮得像头猪,在行刑前夜拱破狱墙,放了犯人一条生路,于是庞家世代都祭祀蝼蛄。

怕虫的古人写了一百多个怪谈 敢不敢看?

除了“虫的报恩”,传奇中还有缠绵悱恻的人虫恋。

晋人徐邈早年做官时,需要时不时到单位值班,明明值班室里就他一个人,路过的同事却总听到他和人讲话。于是就有好事者偷偷观察,没发现有别人,倒看到一只大蚱蜢飞了出去。这人觉得不对劲,逮住蚱蜢将翅膀剪去了。转天就看到徐邈哭丧着脸,一问才知,原来徐邈值班时遇到一个青衣美女,忍不住上前撩拨,一来二去,两人好上了,然而姑娘昨晚托梦给他,说自己被人困住,虽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同事恍然明白了妹子就是那只蚱蜢,赶紧把昨天的事告诉徐邈,从此不再伤害蚱蜢。后来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绿衣女》,就是徐邈故事的翻版,不过细腰轻盈、歌声销魂的绿衣女不是蚱蜢,而是绿蜂所化。

如果你觉得这些故事还不够过瘾,就去自己翻翻《太平广记》吧。

撰文 | 韩枭扬

摄影 | 唐志远

绘图 | 阿槐

内容来自《博物》2017年6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