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醫院處方放開,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人民日报:医院处方放开,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醫院必須切實完成補償機制改革,真正取消以藥補醫,讓處方流動起來,讓患者買藥更方便。

最近,山東省開出省內第一張互聯網處方,患者可以掃碼共享電子處方信息,在手機端支付藥費,拿藥的時候可以去就近藥店自提,也可以選擇配送到家。

過去醫生開的處方,往往要求患者在醫院買藥。如今,處方和藥品信息共享後,患者可以不在醫院買藥,而是能選擇更便利的方式,或者到家附近藥店買藥,或者選擇藥品配送到家。

這一舉措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尤其是行動不便的老年患者、需要定期開藥的慢病患者,再也不必一趟趟地跑醫院了。

處方信息共享是醫改大趨勢。此前,一些地方已開始探索建立處方信息共享平臺,讓慢病患者在藥店購買處方藥品。一些地方規定,部分配備執業藥師、有處方藥銷售資格的藥店可以承接互聯網醫院處方,方便群眾購藥。

今年4月,國辦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探索醫療衛生機構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促進藥品網絡銷售和醫療物流配送等規範發展,允許實體醫療機構或是第三方建設互聯網醫院,部分疾病可以線上複診,並開具線上處方。

同時,明確在線處方必須經過藥師審核。7月,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深入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的通知》,明確二級以上醫院推進“智慧藥房”建設,實現處方系統與藥房配藥系統無縫對接。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內,全國各地都將探索處方共享,有望實現人人就近買藥或是等藥品配送到家裡。

從表面看,處方實現共享就是通過改變醫療服務流程,縮短患者在醫院停留時間,從而實現醫藥分開,讓藥品收入與醫生、醫院收入不再掛鉤,從根本上杜絕過度用藥現象。

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實現處方共享必須要先解決兩件事:第一,醫院願意外放處方,並且不指定藥房。

要做到這一點,醫院必須完成補償機制改革,真正取消以藥補醫。從目前來看,取消以藥補醫改革剛剛開始,全國醫院雖已取消藥品加成,然而,如何建立科學的補償機制、真正體現醫務人員的價值,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

如果改革不到位,處方共享很有可能流於形式,醫院還會通過各種途徑得到變相的藥品收入。

第二,從藥房購買的共享處方藥品需確保和醫院藥品一致,不僅是品規、廠家、價格一致,醫保報銷政策也應保持一致,並得到開方醫師的認可,有執業藥師的審核,才能真正實現共享。

這是患者願意去藥房購買處方藥品的前提,也是醫藥協同配合治療疾病的臨床需要。在現實中,配備執業藥師、具備採購醫院同類藥品能力並得到醫保認可的高水平藥房並不多見。

一些醫院提出打造“智慧藥房”,如果這類“互聯網+”藥房得到醫師、藥師的積極配合,並把服務延伸到基層,也有利於實現處方共享。

當然,處方共享還涉及藥師執業方式的變革。藥師在醫療機構的作用和地位需重新定位,不管在線上還是線下,他們都將成為臨床一線“把關人”。藥師數量夠不夠、能力是否勝任、責任怎麼分擔,是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讓處方流動起來,讓患者買藥更加方便,有利於推動醫藥分開,形成更加合理的就診秩序,符合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也符合“放管服”的改革精神。

真正讓處方用得放心、便捷,需要藥品、醫療、醫保三方聯動配合。醫療機構應加大醫藥分開力度,形成合理補償機制,捨得將處方放出去;執業藥師要走到臨床一線,做好專業審核工作,跟醫生、護士一起幫助患者安心用藥;各類藥房應改變單純賣藥的理念,成為患者健康管理服務的一環。

用互聯網技術助力處方共享,既要大膽放權,又要嚴格監管。有關部門應改變處方監管思路,引導醫、藥、護、患各方共同協作,使處方成為管理居民健康的重要幫手,同時又要嚴格保護患者隱私,設定安全底線和監管紅線,切實滿足群眾用藥需求,更好守護百姓健康。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