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動國家!廣東的醫療科技竟引領世界潮流

“熱移植”“神橋”“無管手術”……這些醫療“黑話”你聽得懂嗎?

在子宮內給胎兒做心臟手術、醫生戴上VR設備 “走進”患者心臟做手術,你聽說過嗎?

預防慢性腎臟病的“中國處方”、腹膜透析的“廣州模式”、肝炎防治的“南醫策略”,又是什麼?

驚動國家!廣東的醫療科技竟引領世界潮流

國家衛健委在廣州召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新聞發佈會,推介廣東在“雙提升”方面的做法和成效。會上,廣東4家醫院的“掌門人”向媒體介紹了自家的“看家本領”。

驚動國家!廣東的醫療科技竟引領世界潮流

首創“無缺血”引領“熱移植”時代

驚動國家!廣東的醫療科技竟引領世界潮流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團隊手術圖

在傳統移植中,器官血流必須中斷數小時,由此產生的缺血及再灌注損傷嚴重影響移植療效,甚至導致移植失敗。

對此,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何曉順團隊研製出了體外多器官修復系統,它可以替代人體為離體器官供血供氧,首次實現了多個器官長時間體外保持活力。

在此基礎上,團隊創建了“無缺血”移植技術,移植過程中肝臟和腎臟裡的血“一直是熱的”,患者避免了再灌注損傷。

2017年,全球首例“無缺血”肝移植術成功實施,至今已成功開展了19例,達到了器官在生理狀態下的理想移植,推動器官移植進入“熱移植”時代。

製造中國“神橋”打破國際壟斷

我國每年因意外傷引起神經損傷的有40萬-60萬人,但用於神經修復的材料長期緊缺並被美國壟斷。中山一院顯微創傷手外科劉小林教授率團隊攻關,在國內率先研發了新型去細胞同種異體神經修復材料——“神橋”,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神橋”可替代自體神經用於修復周圍神經缺損。橋接於神經斷端後,其特殊的三維結構和豐富的細胞外基質為再生神經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自2012年始,“神橋”至今已在國內100餘家醫院推廣應用,3000多名患者受益。它填補了我國去細胞神經修復材料產品空白,使得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完整掌握該類產品技術流程、工藝質量標準並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兩個國家之一。

向全世界推廣中國腹透的成功經驗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963年就在國內首次應用腹膜透析(腹透)治療急性腎衰竭,2005年開創了腹透中心規範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腹透中心,腹透數量和質量位居國際先進水平的前列。

然而,腹透在中國各地區發展尚不平衡,特別是邊遠地區。中山一院腎內科餘學清教授團隊創建了腹膜透析衛星中心模式,並將先進腹透技術經驗推廣至全國29個省(市、區)的2511家縣級醫院,培訓醫護人員4500多名,帶動基層醫療機構腹透水平提升。

該模式被國際腹膜透析學會主席Bargman盛讚為“廣州模式”,2017年6月餘學清受《柳葉刀》邀請向全球推廣介紹中國腹透的成功經驗。

隔著媽媽肚皮給胎兒做心臟手術

肺動脈瓣閉鎖或重度狹窄在亞洲人群中高發,會導致胎兒右心室發育不良,嚴重影響胎兒心臟發育,甚至導致胎兒宮內死亡。

瞄準世界最前沿的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技術,莊建團隊組成胎兒心臟病攻關團隊,成功實施將這一先天性心臟病的手術治療時間提前至胎兒期。

2016年9月22日,廣東省人民醫院莊建教授團隊成功開展了全國首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手術,隔著媽媽的肚皮,為一個28周的先心病寶寶修復了心臟發育缺陷。

至今,省醫已成功完成5例胎兒心臟病宮內介入治療手術,全部獲技術成功,病例數居國際單中心第一位。5例胎兒經介入治療後右心室均發育良好,足月娩出。

此外,作為華南地區危重先心病救治中心,省醫組建了新生兒及兒童重症監護團隊,利用長途陸路、航空轉運,提供ECMO支持下的重症轉運,為危急重症患兒贏得了治療時間。

3D打印和VR技術讓手術變“科幻片”

3D打印、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當這樣的尖端技術走進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心外科、胸外科手術室,手術室頓時變成了“科幻片”現場。

2017年10月,省醫建立了3D心血管打印聯合實驗室。8個月來,實驗室已為近三百例複雜先天性心臟病例進行3D建模,打印出的1:1大小心血管結構模型,可以為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手術提供有效指導。

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技術,讓省醫的心胸外科手術變得更科幻。通過頭戴式VR顯示器,醫生可“沉浸式”觀察心血管結構,“走進”患者心臟從腔內直接觀察患者的心血管結構,從而更直觀瞭解患者的病變結構,更好地進行手術規劃。

混合現實技術通過可穿戴設備,將現實世界信息實時數字化,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混合在一起。醫生可以將視野中的3D數字模型隨意移動、縮放,全方位直觀地看到病變結構,甚至將心血管模型重疊到真實的心血管結構,實現手術檯上的“實時導航”。

首次證實補充葉酸可降低尿毒症風險

我國有超過1億人是慢性腎臟病患者,一旦腎臟病進展到終末期,也就是俗稱的尿毒症,患者就必須依賴透析或進行腎移植才能生存,治療要耗費大量衛生資源。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侯凡凡院士團隊首次證實,補充葉酸可降低慢性腎臟病腎功能喪失風險,顯著降低高血壓首發腦卒中風險及新發糖尿病腎病風險,為社區人群開出了預防慢性腎臟病的“中國處方”。

通過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團隊還證實了,葉酸缺乏是農村高血壓人群腎功能減退的危險因素,補充葉酸能使這一人群進展為尿毒症的風險降低56%。

侯凡凡團隊還創建了防止慢性腎臟病進展的臨床新策略,首創RASB“向上滴定法”並使患者發展至尿毒症的風險降低了50%,使全國每年節省醫療資源約70億元。新策略被寫入全球慢性腎臟病治療指南,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智慧”。

率先啟動“乙肝母嬰零傳播”項目

廣東是“乙肝大省”。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團隊建立了無創肝纖維化診斷標準國內首個專家共識,主持制定了2015年版中國乙肝和丙肝防治指南,發佈了中國最新乙肝母嬰阻斷臨床管理流程,形成了肝炎防治的“南醫策略”。

2015年,南方醫院率先啟動了“乙肝母嬰零傳播”項目,目前已覆蓋了全國118家醫院,1.7萬名乙肝孕婦在線接受專業規範化的母嬰阻斷管理。

“如果能嚴格落實目前的管理方案,乙肝母嬰傳播發生率可降至1%以下,最終有望實現乙肝母嬰零傳播。” 南方醫院院長李文源介紹,近三年來,南方醫院隨訪了219例乙肝孕婦,只有1例發生母嬰傳播,達到了世衛組織提出的消除乙肝母嬰傳播的標準。

發現“逆轉”慢阻肺病程的秘訣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呼吸疾病診治領域的排頭兵。在慢阻肺診治方面,近年來廣醫一院不斷取得重大創新成果。

鍾南山院士團隊首次在國際上證實,慢阻肺在無症狀期得到早診早治,能顯著改善肺功能、減少急性加重,並延緩甚至逆轉病程發展。

鍾南山院士團隊還牽頭中國多家醫院參與國際早期哮喘干預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早期按需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聯合長效β2受體激動劑能明顯有助於提高哮喘的良好控制率,降低急性發作風險,為哮喘早期干預提供了新思路。兩項研究成果均發表在國際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廣醫一院是國內最早開展微創手術的醫院之一。2015年,廣醫一院何建行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無管化”微創胸外科手術理念,推動胸外科手術跨入“無管”時代。

患者在手術中不需氣管插管,術後也不留胸管和導尿管,術後24小時內即可出院,真正實現了胸外科手術日間化,部分早期肺癌患者治療“比感冒還快”!

目前,該院全部手術科室都已成功應用“無管”微創技術。快速康復系列技術還吸引了美國、法國、英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生前來進修學習,並應邀前往歐美以及印度、菲律賓、尼泊爾等國家進行手術演示、學術交流,“領跑”世界醫療技術新潮流。

驚動國家!廣東的醫療科技竟引領世界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