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古人挖金子銀子的地方:探洞高手潛入江西德興「金銀窟」


江西德興金山礦遺址。遺址位於中國黃金集團江西金山礦業的後院,在古代,這裡是採金重地,江西德興盛產有色金屬, 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面之下,密密麻麻地分佈著數百個洞窟。

探洞隊員正在觀察洞口。在山上,這樣能夠肉眼看到的礦洞有很多處 ,洞口野草密佈,甚至還長起了樹木。唐宋以來,我國黃金需求量大增,開始大規模開採 。據知情人士介紹,這些礦洞都是古人沿著金脈一點點開採出來的。

山頂的一個豎井礦洞。金山礦區約有 40個採金礦洞,形式有斜井、平巷和豎井等多種形式。山頂礦洞多以豎井群形式出現。豎井洞道多呈圓形,小而垂直,在洞口探看時,需要異常小心。

豎井洞道內部近圖,口徑近 1 米,深不見底。這些“窟窿”,外表平淡無奇,但那些古代光彩熠熠、象徵財富的金、銀就是從這些“窟窿”中走出來的 。

探洞高手進入豎井內部,進行勘查。應雜誌製作需要,我們請來廣西和重慶兩個頂級探洞團體 —— 楊志帶領的重慶市洞穴探險隊和李晉帶領的廣西樂業飛貓探險隊,聯手探洞。

“單繩”潛入荒山中的地下洞穴。

下潛到底後,是一間數十米高的洞廳,不可思議的是,這是礦工徒手挖出來的。

令人驚歎的人工洞穴系統,這些礦洞都是由歷代礦工徒手挖出來,洞洞相通、洞中有洞,猶如地下迷宮一般。

德興銀山礦區“ 十八洞天”,“ 十八洞天 ”為當地老百姓的叫法,是德興銀山礦區最古老的一處礦洞。唐初,這個礦洞開始有人採銀。這一帶礦洞曾多出白銀,且因岩石易碎而發生過礦難 。在這裡行走,遍地可見塌方的石堆。

洞穴內部,千百年來很少有人問津。

唐宋時期的採礦巷道,因為年份久遠,加上洞內環境潮溼,時有水流侵蝕,原有木架支護設施已經十分脆弱 。

洞內坍塌的木架支護,有可能是當時的礦難引發。

“ 十八洞天 ”古礦洞旁的一個現代礦洞,洞道的高度和寬度較古礦洞要寬闊許多,是古礦廢棄後,現代人用於探礦、找礦留下的遺蹟。

礦洞深處,“ 狗頭金”雖沒找到,隊員卻找到了一塊顏色發綠的礦石。經地礦專家鑑定,石頭表面的藍綠色為銅元素被氧化的結果。

洞穴中的鐘乳石。

洞穴中的昆蟲灶馬,灶馬最早記載於晚唐時期的《 酉陽雜俎 》一書 , 其形如蟋蟀 , 因常出沒於老式灶臺而得名。洞中的灶馬,因為長期在黑暗中生存,身體白化,較為透明。

菊頭蝠。一種常見的穴居動物,尤喜黑暗潮溼的洞穴,它們幾乎可以被 稱作“ 洞主 ”了。

江西礦冶博物館所藏金塊,由古代礦洞流出。

南宋窖藏出土的銀錠。

現代冶煉出的金錠。

現代鍊金現場。德興金山古礦區到了近代一度停採。直到 1979 年,江西有色地質勘探四隊開展金礦普查工作,重新發現金山礦區,礦區中還有大量可開採的礦產儲量。

現代化的冶金設備。轟鳴的機器晝夜不停地作業。

剛冶出來的金錠。

傍晚時分,洞中看天,有穿越時空之感。

探洞結束,隊員攀出礦洞。

夜幕降臨,探照燈照亮了德興的金山和銀山。德國格斯拉爾銀礦始採於公元 968 年,日本石見銀礦始採於江戶時代,目前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它們的規模根本無法跟中國相比。然而遺憾的是,像德興這樣的大型礦洞群,卻一直鮮為人知。國內都籍籍無名,更別提在世界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