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宫廷御用监“佛作”制作的佛像将汉藏融合的艺术发展至巅峰,这些造像质量上乘,艺术风格独特,并且数量稀少,有的用于赏赐给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的宗教怀柔政策服务,有的供奉于皇家寺庙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明代永宣之后,尤其是永乐到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一直以汉藏风格的永宣宫廷造像为主要艺术形式。本场拍卖中的两尊明代宫廷风格造像就明显带有永宣造像的艺术特征,将汉藏艺术的完美融合作了精彩呈现。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明早期 铜鎏金释迦牟尼

此尊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像。释尊螺髪排列紧密,宝珠顶严。面庞圆润丰腴,兼容慈和端详,展现出大彻大悟后的自在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造像肩胸宽厚,腰部细敛。身披袒右式袈裟,内着僧裙,衣纹层迭有致,体现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颇具质感。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腿部裙褶略呈椭圆形,这是明代造像的惯用手法。衣缘錾刻细密的花纹。释尊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施降魔触地印。金刚跏蚨坐姿。下承仰覆式莲花座,台座上下均饰一周连珠,莲瓣宽肥舒展,内层装饰卷草纹。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此像材质为黄铜,致密细腻,通体鎏金完好,金光熠熠。整像造型工艺精湛,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有内地佛像的写实技法,明显反映出永宣造像的艺术特征,体现出皇室造像的庄严华贵,气度非凡,且品相上佳,为明早期宫廷风格造像的经典之作,体量较大,具有很高的瞻仰价值和收藏价值。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明正统 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跏趺端坐。释尊宝珠顶严,头戴五叶宝冠,两耳侧垂缯带,五官精致,表情深沉内省。造像脖颈较短,腹部略收,身躯端正挺直,着天衣绸裙,戴菩萨宝严,包括宝冠、耳珰、璎珞、臂钏等,帔帛婉转而下垂至座前,具有动态写实的美感。底座为束腰仰覆式莲座,上下缘饰连珠纹,莲瓣饱满舒展,对称排列,瓣尖饰卷云纹。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整像金水饱满亮泽,艺术风格承袭了永宣造像的特色。首都博物馆藏品中有一尊带正统元年年款的金刚持像,该像的造型工艺特征与其完全一致,当为同时期作品。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康熙朝造像延续了永宣宫廷造像艺术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加华丽而具宏阔气度的造像风格。康熙帝在宫廷设“中正殿念经处”,负责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并兼办造佛像。造像通常面型端庄俊秀,造型比例精准,装饰繁缛华丽,鎏金亮丽悦目,莲座工整大气,反映出极高的艺术水准。本专场中的一尊铜鎏金观音菩萨像便是一个精彩的典范。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清康熙 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

观音头戴五叶花冠,头顶束葫芦形髪髻,染绀蓝色,余髪垂于两肩。面相圆润秀美,鼻梁高挺,颊颐丰满,如年轻女子,神态慈祥和悦。结金刚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置胸前结说法印,右手置右膝结与愿印,手中均持有一茎莲花盛开于双肩,花叶部分镂孔剔出,线条流畅,细致入微,富有装饰性。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观音身着天衣绸裙,天衣裙边有阴线刻西番莲纹,细密精致,帔帛自双肩自然垂下,柔畅地绕过手臂,经膝下垂于座前,形成华丽柔美的线条。宝冠、髻宝、耳珰、珠鬘、臂钏、手镯、脚镯部分大量嵌珊瑚、绿松石,珠粒饱满,色彩缤纷,既彰显皇家气魄,又有满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并且腰部背面的U形璎珞亦作镶嵌,可见制像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观音身姿端正,肌肉饱满而匀称,这种富有青春朝气的造像正反映出这一时期清朝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底座莲花叶瓣宽大、饱满,瓣尖饰卷草纹,连珠均匀圆润,排列齐整。封底正中饰十字金刚杵,庄严大气。造像体量厚重,精工细做,鎏金饱满亮泽,装饰雍容华贵,表现出康熙宫廷造像极高的艺术水准。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对藏传佛教很重视,特别是对三世章嘉国师表现出极大的尊崇。但是雍正时期的宫廷造像没有留下明确的历史记载,也没有留下较多的造像实物为证。北京翰海2004年春拍的一尊铜镀金弥勒菩萨像,底座刻有“大清雍正年敬造”款识,可作为雍正宫廷造像实物的例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本专场中的一尊绿度母像与其对比,二者的面部塑造,宝冠、缯带、项链、臂钏等宝严的样式与镶嵌工艺,底座的制式等均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应为同一时期作品。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清雍正 铜鎏金绿度母(铜银双色金属)

绿度母的信仰在藏传佛教中十分盛行,这一题材的造像更是藏传佛教造像中造型最为优美的一类,绿度母因其或舒坐或站立的灵活姿态,最易将女性形象中的婀娜多姿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尊即为一典型范例。

此尊绿度母头戴五叶花冠,顶束高髪髻,面型圆润秀美,双目低垂,神态沉静安详。上身胸前饰花蔓项圈与连珠式璎珞共三层,下身着长裙,衣褶流畅自然,腰带垂饰连珠璎珞,如同永宣宫廷菩萨装造像样式。度母全身还有臂钏、手镯、足钏等装饰。半跏趺坐姿,左腿盘曲,右腿下踏一朵莲花,头部微微向右倾,腰肢纤细,整体呈优雅的三折姿式。左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右手施与愿印,肩旁各有一茎莲花绽放,富有装饰美感。底承造型别致的双层束腰莲座,莲瓣饱满,束腰较宽,阴刻卷叶纹饰,底沿呈阶梯状,以连珠纹分隔,中间饰有錾刻的莲花与波浪纹,丰富了整尊造像的内涵。此像整体造型优美大方,做工精细,其艺术风格与雍正时期造像非常接近。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此尊绿度母还具有十分独特的工艺特征:造像鎏金,以锤揲工艺制作,尤为特别之处是,度母的面部、手足与肩旁的莲花均为银质,施彩绘,工艺极为复杂精湛,反映出制作者极高的审美素养,同类造像目前存世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乾隆时期,清代宫廷佛像的制作达到高潮。此时期的佛像受皇帝本人的政治思想和审美取向的影响,多以小型为主,采用失蜡法,由中正殿画佛喇嘛及章嘉等大喇嘛画纸样,再拨蜡样,后交造办处铸造,重要的造像每道工序都要“恭呈御览”,反复修改。当时的宫廷造像匠师不仅有汉族人,还有蒙古、西藏及尼泊尔人,多种艺术因素交融,创作出乾隆宫廷风格造像。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清乾隆 铜鎏金无量寿佛

乾隆时期,每逢帝后寿辰,清宫造办处都要大量制作无量寿佛像。此像为标准制式,但材质极为特殊,火焰纹背光铜鎏金,甘露寿瓶的材质为纯金、珊瑚、绿松石,而主尊的材质很有可能为紫金琍玛。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紫金璃玛”是一种用于铸造佛像的十分珍贵的合金。提炼紫金的传统一直在西藏流传,但是由于它的合金成份十分神秘,在藏文文献中鲜有记载。关于清宫紫金璃玛的记录略为详实。1780年,乾隆帝为庆贺自己的70大寿,邀请六世班禅进京;土猪年(1779年)六月,六世班禅率13名勒参巴及随行人员2000余人,从札什伦布寺启程。金鼠年(1780年)七月二十一日,六世班禅一行到达承德,清高宗命王公大臣等迎入专为六世班禅入觐时居住而兴建的须弥福寿庙。同年十一月,六世班禅在北京圆寂。次年正月二十二日,乾隆帝在整理六世班禅所进贡品时,第一次发现了这种色彩、质地极为特别的铜佛造像。当即让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仿造。最终,清宫根据一个模糊的成份名目试验出了自己的紫金,配方材料包括金、银、铜、锡、铅、钢、水银、五色玻璃及金刚钻石等贵重材料。虽然汉藏使用了同一个名称,金属实质却有所不同,但均属于十分名贵的合金产品,造价成本极高,珍贵异常。紫金璃玛煅烧成本较高,在清宫中的铸造仅持续到乾隆六十年左右,嘉庆朝以后未再有铸造,前后历时不过十三年,留存至今者不过百余件,数量稀少,成为清宫藏传佛教造像的珍品。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此尊无量寿佛呈报身相,着菩萨装,髪髻高隆,面相方圆,神态沉静祥和。宽肩束腰,体态匀称优美,宝冠、配饰均刻画得精细华丽,结金刚跏趺坐姿,双手于腹前托甘露寿瓶。葫芦形火焰纹背光,为十八世纪佛造像的典型样式。下承方形底座,边缘落款“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佛像主尊与底座为紫金琍玛,分铸的背光为铜鎏金,宝瓶为纯金镶嵌珊瑚与绿松石,珍贵的材质与顶级的工艺水准充分反映了该像的尊贵地位。同类造像可参见清宫旧藏的一尊紫金琍玛无量寿佛,以及中国嘉德2014年秋拍封面拍品LOT 3611,清乾隆 紫金琍玛无量寿佛。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雪堆白作坊始于五世达赖喇嘛执政时期,自明代起便代表着西藏地区手工艺最高水平,主要为布达拉宫及其周边寺庙制作佛像。雪堆白可以被视为西藏的宫廷造像。雪堆白造像以做工精细、独具巧思而闻名。清中期时受乾隆皇帝喜好影响,开始摹仿古印度帕拉、尼泊尔艺术风格作品。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18世纪 铜鎏金绿度母

此尊精美的铜鎏金绿度母像头戴镶嵌绿松石与珊瑚的三叶宝冠,绾高髻,面泥金,额宽、眉长,双目微睁,眼尾上扬,脸颊圆润,含笑的嘴角呈现祥和面容,写实的面部特征有着藏地民族的特色。耳垂圆珰,颈胸之间饰有镶嵌宝珠的项链、璎珞,上身裸露,下身着裙,双手臂、腕皆带钏环。度母头部向右微倾,身体向左折腰舒展,肌体表现柔软自然,有帕拉造像独具动感的造像特色。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右手持莲茎置于膝上,手心向外作施愿印;左手则于胸前作三宝印,双肩各有一带着果实的乌巴拉花(蓝莲花),莲茎由两手顺着手臂延伸至双肩。果实,代表以迦叶佛为首的过去佛,左肩盛开的莲花则代表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肩含苞的莲花象征以弥勒为首的未来佛,它们共表三世诸佛。度母的左膝屈,右脚伸,游戏坐于饰有连珠纹的仰莲座上;直伸的右脚踏于由下方台座伸展出的莲花之上,表示随时起身救度苦难众生。下方台座中间垂挂着边缘饰有变形莲花卷纹的布帛,两旁各雕铸一雪狮,由五个以莲花卷纹为造型的支脚支撑。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该像材质与工艺上乘,体量较大,18世纪的西藏地区,只有代表西藏宫廷造像机构的雪堆白能够制作出如此等级的作品。此像曾为Laurent & Dominique Solomon旧藏,该藏家的多件藏品曾著录于知名瑞士籍佛教艺术研究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的著作中,施罗德曾为此像撰写过分析文章,并且提到该像与一件曾经于1995年由瑞士苏黎世Rietberg Museum所策划的《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展览中展出的33.2公分高,具有帕拉风格的13世纪西藏铜鎏金绿度母像极为相似(施罗德认为年代可能晚于13世纪),无疑是一件极具收藏价值的珍品。

盛世宝相—宫廷风格造像精赏

宫廷造像代表了造像工艺的最高水准,由于其用材考究,不惜工本,加之工艺顶级,宫廷造像的收藏相对来说更能保值,因此一直是造像市场的主流板块。明清时期的宫廷风格造像凝聚了印度、尼泊尔、西藏、蒙古、汉地等地区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创造力,在佛造像历史上创造了一个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