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繩上百斤一天至少割三噸,看看烈日下的他們你還覺得自己苦嗎


夏天是海帶收割晾曬的最忙時節,也是養殖工人最忙最累的日子。為了趕農時,他們起早貪黑,忍受太陽的毒曬,一天十幾個小時勞作在大海之上。

在膠東半島一養殖公司,擁有海帶養殖面積5000多畝,每年十個船隊500多人同時上陣收割晾曬,也要忙上四五個月。

養殖工人們一般凌晨1點半起床,2點準時趕到碼頭跟著隊長去海上收割, 7點多鐘返回碼頭,卸下三十多噸重的海帶,然後再出發,下午三點多鐘再滿載同樣重的海帶返回,在碼頭上忙到傍晚5點多回家。這還不是最忙的時候,最忙的時候一天收割3趟,中午再回來一趟,一般要忙到晚上七八點鐘。

越是好天越是太陽毒熱,越是養殖工人最忙的時候,因為當天收割的海帶要在當天曬乾。儘管一些工人還戴著帽子,但依然被曬成非洲人。

海帶是冷水性藻類,適宜生長的海水溫度是10度左右,超過20度就開始腐爛。由於公司養殖面積大,收割時節想臨時招人又很難,所以每年4月初海帶還沒有完全成熟時就開始收割。最兩邊的離水面近,光照好,長得好,中間的依次要長得慢些。所以,為了增加質量與產量,他們一般是先收兩頭,然後向中間依次收的,這樣中間的可以多長些時間。


每年七八月份,是海帶完全成熟的時節,也是海水水溫越來越高、海帶開始腐爛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開始收割整條海帶繩。一條海帶繩長五米,上面掛著二十多條海帶,每條海帶重在三四斤,總重量在百餘斤。收割海帶是一份十分消耗體力的工作,是對體力和毅力的雙重考驗。

最初收割的嫩菜用於鹽漬,後面收割的成熟海帶一般晾曬成幹品。養殖工人一般來自河南、安徽、東三省及山東內陸地區。他們有的20多歲就來這裡,一干是二十多年,在這裡成家立業,有的還混成船長。

船長看似輕鬆,但責任重大,除了開船還要負責他分管的500畝海帶的總體養殖情況。從放苗、管理、收割再到晾曬,都是他的責任。幹海帶的產量與質量,是衡量他工作質量與工資的標準。以前,船長的年薪一般在8萬元左右,這兩年漲到十萬左右了。

一舢板海帶重三四噸,需要2名工人三四個小時不停地收割,然後用一條又粗又長的繩子將滿滿當當的舢板一一串起,串到拖船上。

一切收拾停當準備歸港後,工人們脫下水衣,歪坐到溼漉漉的海帶上,狼吞虎嚥般開始了午飯。自帶的饅頭、鹹菜、火腿,抑或外加一瓶啤酒,就是工人們一頓美餐。此時已是下午3點。

他們一天下來,胳膊和腰都痠疼。有句老話說:要想死得快,就去收海帶。就是說收割和晾曬海帶的辛苦與勞累。有的人吃不了這份苦就半路不幹了,但大部分人都堅持下來。前幾年,他們的工資一般在5萬元左右,近兩年漲到6萬了。

有的船隊擁有重量級拖船,養殖工人在海上收割好海帶後,就近運抵大船,由大船轉運回碼頭。一般小船隻裝載三四噸海帶,而大船則可裝運幾十噸。這樣的勞作,工人們應該更累。

當然,不是所有的船隻都是一帆風順的,雖然是近海但也有發生一些事故的可能。圖為一舢板海帶翻了,海帶落在水裡了,等待大船去拉。“遇到這種情況,人是第一位的,生命最重要,我們首先要保證人的安全,然後再管海帶什麼。”船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