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提出原因療法

胡希恕提出原因療法

•基於唯物辯證法,‘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一普遍真理,則患病人體之所以有六經八綱這樣一般的規律反應,其主要原因,不是由於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於人體抗禦疾病機制的內在作用。

•胡希恕在《經方辨證論治概論》中系統論述了經方理論體系,明確了經方是怎樣治病及治療疾病的實質是什麼,率先提出經方辨證論治是適應人體的抗病機制的治療,是臨床上最理想的一種原因療法。

學習中醫需要沉思,唯有沉思才能悟徹中醫。1996年冬,胡希恕講述了經方治病的方法是“原因療法”,當時只是有所記憶,因勞煩於生活瑣事,始終未理解其涵義。直至近幾年通過反覆讀筆記,讀張仲景醫書,才漸漸有所領悟。

原因療法的提出

胡希恕提出原因療法初見於《經方辨證論治概論》。胡希恕論述經方辨證施治的實質時下了一個簡明的定義,即:“於患病人體一般規律反應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後文中為了加深讀者理解,進一步解釋道:“對於辨證論治的精神,雖如上述,但他究竟治療疾病的實質是什麼?這一本質的問題還未明確,因而也就無從知其所以有驗的道理。解答這個問題,只有弄清患病人體何以會有六經八綱這樣一般的規律反應才行。”“由以上可看出,適應人體的抗病機制的治療,可以說是最理想的一種原因療法。”

原因療法的涵義

胡希恕提出原因療法是經方理論的概念,不是指醫經、時方的病因治療、審因論治。這裡所指的原因,不是指引起發病的病因,而是胡希恕論述的“六經八綱的規律”。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因歷史上諸多原因,後世醫家不瞭解經方的理論,認為經方無理論、不講病因病機。胡希恕的“原因療法”,即是講述經方的病因病機。

經方與時方對病因病機的認識有明顯不同,但有一些後世醫家往往只強調致病外因,而忽視內因。如:認為《傷寒論》中的傷寒是“傷於寒”,中風是“中於風”,溫病是“感受溫邪”,治療則針對病因散寒、祛風、清熱。章太炎對此早已給與批判:“傷寒、中風、溫病諸名,以惡寒、惡風、惡熱命之,此論其證,非論其因,是仲景所守也”。更嚴重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運氣學加入中醫理論中混淆了很多概念,對此,章太炎指出這是中醫的劫難:“中國醫藥,來自實驗,信而有徵,皆合乎科學,中間歷受劫難 ,一為陰陽家言,摻入五行之說,是為一劫,次為道教,摻入仙方丹藥,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積年神鬼迷信影響;又受理學家玄空推論,深文週內,離疾病癒遠,學說愈空,皆中國醫學之劫難”。經方的發展史說明,以醫經註釋張仲景醫書造成誤讀傳統會致使經方理論含糊不清,不易讀懂。

胡希恕以經方原創思維結合近代唯物辨證法,科學地闡釋了經方的病因病機。為了讓大家系統瞭解胡希恕的論述,下面摘錄其筆記有關內容如下:“基於唯物辯證法,‘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一普遍真理,則患病人體之所以有六經八綱這樣一般的規律反應,其主要原因,不是由於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由於人體抗禦疾病機制的內在作用。眾所周知,冬時天寒則多溺,夏時天熱則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於夏時當不勝其熱,而於冬時將不勝其寒,此皆人體抗禦外來刺激的妙機。若論疾病的侵害,則遠非天時的寒熱所能比,人體自有以抗禦之,又何待言!中醫謂為正邪交爭者,意即指此,屢有不治即愈的病,均不外於正勝邪卻的結果。不過往往由於自然良能的有限,人體雖不斷鬥爭,而病終不得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於是則正邪相拒的情況,亦隨時以證的形式反應出來。如所謂表證,即是人體欲借發汗的機轉,自體表以解除其病的反應;如所謂裡證,即是人體欲借排便或湧吐的機轉,自消化管道以解除其病的反應;如所謂半表半里證,即是人體欲借諸臟器的功能協力,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其病的反應。此為基於人體的自然結構,勢所必然的對病鬥爭的有限方式,以是則表、裡、半表半里便規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應。若人體的機能旺盛,則就有陽性的一類證反應於病位;若人體的機能沉衰,則就有陰性的一類證反應於病位。一句話,疾病侵入於人體,人體即應之以鬥爭,疾病不除,鬥爭不已,以是則六經八綱便永續無間地而見於疾病的全過程,成為凡病不逾的一般的規律反應。古人於此早就有明確的認識,以下介紹有關論說,以供參考。《素問·評熱病論》曰:‘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出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傷寒論》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以上《素問》一段雖是論陰陽交的死證,但與表證時,人體欲汗的抗病機制同理,尤其對或精勝或邪勝的闡述均頗精詳。《傷寒論》一段,是說太陽病自表傳入半表半里,亦由於人體抗病機制的改變所致。古人對於疾病的體驗,達到如此精深境界,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也。六經八綱的來歷既明,對照前述的治則,顯而易見,則其所以有驗自非偶然。為證明所言非虛,再以太陽病證為例釋之。如前所述,太陽病是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徵的,今就這些證候分析如下。脈浮:這是由於淺在動脈的血液充盈所致。頭項強痛:因為上體部血液充盈的程度為甚,故在上的頭項體部,更感有充脹和凝滯性的痛疼。惡寒:體表的溫度升高,加大了與外界氣溫的差距,故覺風寒來襲的可憎。由於以上的證候分析,正足以說明人體已把大量體液和邪熱,驅集於上半身廣大的機體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種情況。太陽病的治則是發汗,這不正是適應人體欲汗出的病機,而使達到汗出的原因療法嗎?由以上可看出,適應人體的抗病機制的治療,可以說是最理想的一種原因療法”。

胡希恕不但引用《傷寒論》的有關論述,亦引用《內經》的有關論述,並結合臨床闡釋了原因療法,這裡沒有臟腑經絡、五行運氣論述病因病機,我們可初步理解,這是經方原創思維,是經方的病因、病機。具體來說,治病主要通過症狀先辨六經,這樣明確了人體抗病機制的狀態,就能制定正確的原則療法,即證在表用汗法,亦即發汗祛邪法。表證又分陰陽,表陽證,溫中發汗即可;表陰證,則須溫陽強壯發汗。證在裡,裡陽證瀉下清裡熱;裡陰證,則須溫裡強壯祛裡寒。證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陽證,和解清熱;半表半里陰證,溫陽強壯和解清熱。

原因療法應用於臨床

章太炎曰:“中國醫藥,來自實驗,信而有徵,皆合乎科學”,是說中醫的科學理論來自於臨床實踐,並能經得起臨床考驗。胡希恕提出的原因療法,即是如此,從臨床治驗即可驗證。

案一(胡希恕的臨床驗案):吳平,男,22歲,住院病案號59。初診日期1959年12月15日:發熱惡寒二天,伴頭痛、咽痛、咳嗽、胸痛胸悶,經X線檢查:為右肺下葉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結核、腸結核史。常有脅痛、乏力、便溏、盜汗。前醫先以清熱解毒、辛涼解表(桑葉、銀花、連翹、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劑,服後汗出熱不退。患者又請他醫診治,仍用清熱解毒、辛涼解表,急煎服,服後諸症加重。14日靜脈輸液用抗生素,當夜高燒仍不退,體溫39.4℃,並見鼻煽、頭汗出。又予麻杏石甘湯加梔子豉湯,服三分之一量後,至晚11時出現心悸、肢涼,請胡希恕會診。

胡希恕據患者體溫變化呈往來寒熱,並見口苦、咽乾、目眩、頭暈、盜汗、汗出如洗、不惡寒,苔黃,舌紅,脈弦細數,認為證屬表已解,但連續發汗解表,大傷津液,邪傳少陽陽明。治法和解少陽兼清陽明熱,處方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湯:柴胡五錢,黃芩三錢,半夏三錢,生薑三錢,黨參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生石膏二兩。

藥服一劑,後半夜即入睡,未發寒熱及盜汗。16日仍頭暈、咳嗽痰多帶血。上方加生牡蠣五錢,服一劑。17日諸症消,體溫正常。12月22日(一週後)X線檢查:肺部陰影吸收 。

按:本案顯示了時方派與經方派思維模式的明顯不同。前醫一而再,再而三清熱解毒、辛涼解表而熱不退。胡希恕指出:“此已無表證,因證已屬少陽陽明合病,少陽陽明皆不可發汗,辛涼解表亦傷津液,故發汗徒傷津液,使熱更高”。本案是少陽陽明合病,因此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和解清熱而病癒。

案二(筆者的臨床驗案):安某,女,66歲。初診:2007年2月26日主訴:反覆發熱2周。患者於2月15日中午無明顯誘因自感發熱,體溫37.5℃,晚上出現寒戰、發熱、無汗,體溫39.5℃。急診留觀,靜滴先鋒黴素3天,熱不退,後又合用清開靈。靜滴清開靈症見寒戰高熱,胸悶煩躁,用激素急救後緩解,但熱仍不退,又用阿奇黴素和先鋒黴素靜滴3天,症狀仍如前,遂收入風溼免疫病房。會診時症見:上午有汗,晚上9時許汗止而寒戰高熱無汗,體溫最高40.4℃,半夜汗出熱退,畏風,如此天天反覆,口乾,乏力,脈浮數,苔白膩。

依據症狀反應分析,此為太陽病見營衛不和,辨方證為桂枝湯證: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2克,大棗4枚,囑晚上8時溫服,並啜粥溫覆,一劑。

服藥一劑後微汗出,未再出現寒戰。體溫37.6攝氏度,後繼服麻杏苡甘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而愈。

按:本案患者用清開靈輸液後出現一系列症狀。急診時,患者高熱惡寒表證明顯存在,治療時未針對疾病在表這一原因,而反予清開靈大苦大寒攻下里熱,表證不得解,且引邪入裡,使病情陡然加重出現諸多反應。《傷寒論》中早有說明,如第131條:“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可知造成輸液熱不退的主要原因是藥物未能針對病因,即當先解表卻反攻裡。再看輸液反應後的症狀,本案是症狀反應在表的陽證,因又見汗出畏風,定時發熱,據《傷寒論》第54條:“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故處方桂枝湯。

胡希恕在《經方辨證論治概論》中系統論述了經方理論體系,明確了經方是怎樣治病及治療疾病的實質是什麼,率先提出經方辨證論治是適應人體的抗病機制的治療,是臨床上最理想的一種原因療法。書中闡明瞭經方治病的方式方法是原因療法,是針對人患病後呈現的抗病機制這一原因。這一療法的實現是通過辨證論治,並別於以《內經》為代表的醫經理論體系。其的特點是:“於患病人體一般的規律反應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胡希恕明確指出,經方是根據症狀反應辨證,即根據人患病後,正邪相爭出現的症狀,而不是根據致病因素辨證。對經方的論治是通治,即不論急性病還是慢性病,不論是外感病還是內傷雜病,皆是根據症狀反應先辨六經,繼辨方證,做到方證對應治癒疾病,而不是辨病論治、專病專方治療。

理解了胡希恕對經方辨證論治的論述,便認清經方治病的方式方法,亦可明瞭經方辨證論治與醫經辨證論治的不同。再讀《傷寒論》可較易讀懂,也不再認為《傷寒論》的內容是治療外感病且只治傷寒而不能治溫病。(馮世綸 中日友好醫院)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