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 16th 系列上手:這份追求,確有誠意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這兩年,魅族手機的旗艦產品線雖然在部分細節設計上不乏亮點,但一直缺乏一款足夠具有競爭力的機型,這裡面或是因為頂級 SOC 的缺失,或是設計跟不上市場潮流,或是有定價策略失誤的因素。可以說,煤油們對魅族推出一款「真」旗艦機已是期待太久了。

也許是對魅族這兩年產品表現的不滿,更可能是因為今年作為魅族成立的 15 週年至關重要,創始人黃章也一改往年退隱幕後的低調作風,在產品設計的操刀以及產品的預熱方面都是親自出馬,不遺餘力。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在 4 月發佈的魅族 15 系列身上,我們已經看到了諸如振感反饋出色的 mEngine、超窄邊框設計等亮點。牛刀小試之後,如今魅族 16th 系列攜全面屏設計、屏下指紋、旗艦級 SOC 驍龍 845 等諸多賣點襲來,又能給煤油們帶來怎樣的新體驗呢?

魅族 16th 系列的外觀設計,同時照顧了美感與手感。

設計上,魅族 16th 系列還是沒辦法擺脫玻璃的誘惑,在背面也選用了帶有一定弧度的玻璃,官方稱之為 3D 四曲面玻璃。以我個人的看法,玻璃後蓋所帶給手機的通透感,確實會讓人產生一種「這個手機很高級」的感覺,是以最近不少 Android 手機都採用了玻璃後蓋,魅族 16th 也不例外。但回過頭來看,3D 四曲面玻璃這個概念其實不少友商都已經使用過了,魅族 16th 總歸有種姍姍來遲的感覺。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尺寸上,你可以把魅族 16th 系列直接看作是 15 系列的全面屏版,在寬度和厚度幾乎保持一致的前提下,16th 系列整體拔高了一些,觀感上更顯修長。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手感上,中框與前後玻璃之間的過渡十分平滑且細膩,同時後蓋左右收窄的弧線也給予了手心很好的貼合感,整臺手機拿在手裡翻滾旋轉也很難找到一個地方讓你覺得硌手。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當然,尺寸不同導致 16th 與 16th Plus 還是存在了些許區別,小一些的 16th 明顯握在手中更加舒適,取個較為鮮明的參照物就是我平時在用的 iPhone X,魅族 16th 稍微長一些、寬一些,但更薄也更輕。其中 152g 的重量更是傲視群雄,在 Android 旗艦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做大、做重時,這臺小而美的魅族 16th 確實是一個討喜的「另類」。

既然提到了手感和尺寸,那就不得不說說屏幕了。

魅族 16 系列沒有采用時下流行的“劉海屏”設計,而是使用了上下對稱的 18:9 全面屏。左右 1.93 mm 的超窄邊框以及收窄到 7 mm 的額頭下巴使得整機的屏佔比看起來仍然相當出色;屏幕四角採取了弧度較大的圓角切割處理,正面形態看起來與三星的 S8/S9 系列頗為相似,不過由於沒有采用三星那樣的曲面屏設計,這種大圓角在觀感上可能會略顯突兀。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16 與 16 Plus 均採用了 AMOLED 材質的屏幕,尺寸分別為 6.0 和 6.5 英寸,分辨率均為 2160 × 1080。子像素排列方式仍為 Pentile,並不是此前傳聞所說的標準 RGB 排列,因此在尺寸較大的 16 Plus 上顯示細膩度會有所欠缺。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在採取全面屏設計導致實體按鍵消失後,底部導航欄的交互方式變化就變得頗為引人關注。

除了安卓傳統的三大虛擬鍵外,魅族還給出了兩套全面屏交互方式,一套是被稱為 Super mBack 2.0 的操作方式:輕觸底部的橫條返回,重按橫條回主頁,底部兩側上劃呼出多任務,左右滑動橫條可以切換最近使用的 APP;另一套則是全局手勢操作:底部上劃回主頁,上劃懸停呼出多任務,屏幕底部向上劃或由兩側向內劃則為返回。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這兩套交互方式各有優點,由於 mEngine 的存在,這套 Super mBack 2.0 操作模擬出的振感反饋相當逼真,習慣了以前 mBack 按鍵的用戶可能對此更容易接受;而全局手勢操作則在體驗上更為順滑,並且不佔用底部屏幕空間,沉浸感更強。

全面屏和手勢操作都趕上來了,這次魅族 16 系列打算在屏下指紋上走在前列。

魅族 16 採用的屏下指紋識別方案,和時下我們比較熟悉的方案相同,都是藉助 OLED 的自發光特性,去照亮指定區域的手指指紋,並進行指紋圖像的繪製與識別。如果你比較介意識別的速度,其實它相比傳統的電容式指紋識別器還是慢一些,好在識別的準確度頗高,日常使用倒也沒什麼太大問題。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但俗話說得好:做戲做全套。除了屏下指紋識別,魅族 16 也支持面部識別和抬腕亮屏,在運用得恰當的情況下,你的手指可能還未來得及觸碰到屏下指紋識別的區域,面部識別就先一步識別完畢並解鎖你的手機了。這樣的雙重保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解不開鎖而導致的用戶焦慮心理,但不管怎麼說,屏下指紋的識別速度依舊有待提升。

做了屏下指紋識別,自然不會僅僅拿它來解鎖屏幕這般大材小用,魅族 16 系列支持微信和支付寶的指紋支付功能,在 Meizu Pay 中也能使用指紋支付,不過面部識別由於安全級別不夠高,僅僅支持拿來刷臉解鎖屏幕。

來試試看拍照吧?

魅族 16 系列沿用了 15 系列上採用的攝像頭模組,主攝為 1200 萬像素的索尼 IMX 380,單像素面積 1.55 μm,支持光學防抖;副攝為 2000 萬像素的 IMX350,用於光學變焦和人像拍攝。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儘管官方宣傳魅族 16 有 3 倍無損變焦,但實際上是通過 2 倍光學變焦的鏡頭再進行裁剪而實現的,與華為 P20 那顆直接是 3 倍光學變焦的鏡頭不同。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日間樣張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1X 樣張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2X 樣張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3X 樣張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人像模式樣張

從目前上手體驗拍攝的一些日間樣張來看,魅族 16 在照片的白平衡、動態範圍的表現上呈現出來的水準還是比較高的,不過在光比較大的場景中,高光的部分還是沒有控制得比較好;色彩飽和度上,雖然魅族這次加入了 AI 場景識別,但從最終成像效果看,AI 在其中還是相對剋制、沒有過分渲染畫面的。體驗方面,得益於驍龍 845 平臺 ISP 的加持,能明顯感覺到在對焦速度方面比魅族 15 要更快一些。

這份追求,確有誠意。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魅族 16 與 16 Plus 到底有哪些區別,老實說,它們之間的差異實在是太小了。除了機身及屏幕尺寸、最大存儲空間、電池容量外,兩者幾乎不存在差別,這意味著你在兩臺手機上都能享受到頂級的性能、同樣出色的成像效果、震感十足的二代 mEngine,甚至小的魅族 16 的屏幕精細度還更好一些。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若要我推薦兩者中的一個,我肯定會力薦小的魅族 16 了,旗艦該有的東西它都有,同時輕盈的身材和良好的握持感讓人更願意把它拿在手裡使用,再說 6 英寸的屏幕,還不夠大嗎?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把魅族 16 放在眾多 Android 旗艦中,它依舊屬於小而美的那個群體:NFC、防水、無線充電的缺失,讓它犧牲了一部分競爭力,但另一方面 mEngine 的加持、屏下指紋的運用、迴歸旗艦的配置,還是能贏得煤油的心,同時也讓其他消費者也願意去嘗試。

魅族 16th 系列上手:这份追求,确有诚意

單就初上手的體驗來看,我對魅族 16 還是比較滿意的,當然仍有許多新鮮的點等待我們去挖掘,譬如拍照、續航、系統等等,尾巴們可以期待下後續的深度體驗,我們下次見。

*本文由@羅萊爾特與@不會飛的喬老爺共同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