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又不是初乳,更不是雞精

“初心”又不是初乳,更不是雞精

不知啥時候開始,“初心”成了各種雞湯裡必須兌的雞精。最早是一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也沒查出有什麼典故,一下子變得街知巷聞了,後來更有“願你閱盡繁華,歸來不忘初心;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每次看到諸如此類的精神馬殺雞,我就有被按到前列腺的痛苦。初心彷彿和初乳一樣珍貴,煉成雞精熬進雞湯,喝完馬上精神百倍。

沒人告訴你,啥是初心,這話聽著挺爽,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起回憶當年傻逼一樣的青春歲月,彷彿這就成了初心,那是初戀,還有青春期的荷爾蒙。娜塔莎在寫初心的時候,也在追問,那個襁褓中嬰兒的初心是吃奶,還是是少年時看動畫片“保衛雅典娜”的那個初心。這麼看來,在概念不清晰的情況下,屢屢把初心掛在嘴邊,只不過是為了掩飾當下的窘迫。

從流行雞湯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社會心理:最早是展望未來,因為那時充滿希望,總覺得好日子在後頭,這種奔頭其實很珍貴,我們可以通過今天的努力預期更好的未來,買一件新衣服,換一個大房子,“日新月異”這個詞頻繁出現在媒體中,因為生活始終在變化中;後來流行了一段“活在當下”,那就意味著劇烈的變化逐漸減少,高企的房價和階層天花板,讓人們看到了某種奮鬥的終點,但總的來說現在還行,能守住當下也還不錯,過點小日子,踏實;到如今,不忘初心的風靡,恐怕更多是一種向回看的心態,就像一箇中老年男人,面對日益禿掉的頭髮和問題頻出的前列腺,身體硬不起來,心態老不下去,只剩下焦慮,藉助焦慮的風潮“油膩”、“謝頂”成為熱門詞彙,藉著酒勁撒潑的時候,高喊著“老子有初心,歸來仍是少年”,不過是藉助追憶和幻想給自己臉上貼金而已。

到底什麼是初心?這是借用佛家“初發心”的典故,佛教大辭典解釋為“初發求菩提之心也”,《華嚴經》雲:“此是菩薩最勝地,出生一切普賢道,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說白一點,就是佛弟子在最初踏入佛門的時候,“心中秉持的那顆當仁不讓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誠質樸的求法向道之願。”

這種宗教的虔誠,踏入佛門那一刻的神聖而純潔的發心,才叫初心。而佛教也充分認識到這份初發心的可貴,因為我們的習氣,往往會有懈怠甚至退轉。我還記得剛皈依的時候,誦經唸佛朝山都特別積極,但是當新鮮勁兒過了,每日的定課漸漸減少,有段時間甚至放棄了誦經的定課,最近才又恢復起來。作為學佛的人,總會有感到厭煩疲倦的時候,這時憶念初發心,是讓人想想當初決定皈依那一刻決定弘法利生、成佛向善的勇猛精進,那一念發願讓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才不會被世間的煩惱搞得偏離方向。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經歷這輪“發心”的過程,就熱衷於討論起“初心”。包括“活在當下”,以為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卻不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宗教(尤其是佛教)的雞湯化,讓人們停留在斷章取義的層面,誤用和濫用就開始了。

為什麼我要單獨拿“初心”來說,實在是因為這種回望過去的社會心理顯示了兩個特點,一是容易用初心迴避當下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二是用初心來重構歷史,遮蔽未來。

首先說第一個,想起前段時間熱烈討論的“油膩感”,如果追根溯源恐怕還是那些飯局上性騷擾小姑娘的中老年男人。這種就是典型的混得不好也不差、活得不知所謂沒奔頭、生活壓力無處發洩的表現,年輕的時候荷爾蒙壓抑著,看著漂亮小姑娘不敢動,等歲數大了,沒有富豪到可以予取予求,也沒有文藝到紅袖添香,物質精神雙重匱乏,於是在飯桌上消費一下小姑娘,好像這就是自己的“初心”:老子當年也硬過。猥瑣的憶當年,只是忘卻眼前窘境的手段和方法,這種情況下提不忘初心,恐怕恰恰是不如意者的意淫吧。

更可怕的是,如果我們肆意詮釋“初心”,其實是在更改歷史。“心”不可得,不是大街上哪兒哪兒都掛著可以驗證的。如果我大聲高呼逢人就說,“我小時候就立志當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你們快來看我的初心,多真誠多可貴,還不快點鼓勵我幫助我愛護我擁戴我?”其實小學的時候喜歡看動畫片不上課,中學的時候就偷偷用VCD看毛片,大學的時候光談戀愛沒讀書,“科學家”這個偉大的志向只是杜撰出來,要求你們的認同。通過對初心的重新解讀,樹立一種虛假的認知,人們的評價標準不是現在做了什麼,而變成了那個建構的偉大的“初心”。對初心的過分強調,實際上是對歷史的重新書寫,進而影響到當下的關係格局,從而成功塑造出一個“理想的”未來。人們都以為我有立志當科學家的偉大初心,通過這種炫耀,我讓人們忘記(或者說從來就不知道)我的劣跡,靠著“初心”我塑造了偉大的形象,獲得了不容置疑的地位,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現在和未來。

所以,我畏懼的不僅是雞精,而是雞精氾濫之後,“我”因為初心變成另一個“我”,頂著這個虛構的光環,我可以修改人們關於“我”的一切記憶、當下和未來。

我是非典型佛教徒

針砭時弊 不捨慈悲

理性思考 不許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