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设计:“杂院”到“宅园”的进化——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工作室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建筑面积:214平方米 来源:有方

场地入口通道原貌,场地第一进院原貌 拍摄:朱伶俐

大院胡同28号现存三座产权合法的建筑,利用北京城市分型结构的特点,将原来的院落以开间为基本单元,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更小的“宅+园”居住单元,聚集为“小合院群”,并将以胡同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向院内延伸出巷道及支巷,串联这些居住单元,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由“细胞”层级向“分子”层级的有序加密,再进一步实现从“杂院”到“宅园”的进化。

在保持原建筑外墙和屋顶不变的前提下,随开间规律布置的混凝土单元分隔墙,在老墙的包裹中形成新的结构体系,同时成为室内的空间分界。

偏于每个单元一侧的双墙空间,极限整合了入户门斗、跃层楼梯、机电设备、卫生间等;另侧较大开间,底层作为主要的起居空间,夹层作为卧室;室外入口廊道则是双墙向外的延续,与居宅和院墙一起形成对庭园的围合。这些以线性混凝土结构为主干的结构/空间单元构成了内含于整体院落群组建筑的,主要空间架构。

与主巷道串联的中屋最东侧公共空间单元,作为咖啡、餐茶空间,其坡顶局部抬高拉平,形成一个位于二层高度的半室外观景亭,嵌入原有建筑开间,其下压低为厨房操作空间。

入口主巷道上方的混凝土檐板在此延伸为平台,与观景亭外侧连接为一体,在下限定出一个可供休闲停留的户外灰空间,面对餐茶空间后部的公共小庭,在上的景亭“抬头”打破了原有瓦面坡屋顶的形态,视野在这里突然变得开阔,院落与城市景观交织,这也是公共巷道空间在剖面上的延伸。

这一公共空间的设立,完善了已建立的“街巷+居住单元”的模式,使得院落转变为一个“微缩社区”。这一公共空间既可为所有“宅园”单元居民日常使用、交往、共享,也可向胡同开放,对外营业服务于附近胡同居民乃至外来游客,进而成为更大范围邻里共享的公共服务空间,更增强其“社区”的特征。


外人由喧闹的城市商业街区转折进入闲适宁静的胡同区域,经过大院胡同28号,先从老墙上的“三用”窗读到一丝新意,大门敞开,檐廊深远,绿意盎然,遂通过一条半室外主巷道进入,巷道上方覆盖混凝土顶板,与东邻西墙脱开缝隙,光线顺缝挤入照亮墙壁和甬道;

















走过北屋山墙,入第一进,才知此处既非杂院,也非独院,而是“宅园”社区;通过一条再次分支的巷廊,分别进入北侧、南侧不同格局和规模的五套“合院”公寓,每套公寓拥有大小、形状不同的小“合院”——园庭;园庭之中,麦冬草地围合,高树之下、低矮灌木之间,混凝土体块水平、竖直组合,既取意抽象的山石,又是室外坐具、内藏照明灯具、浇灌水喉,置于波形立瓦铺地之上,铺地可存薄水而成水中树石之景;

由主巷道继续南行,经咖啡/餐茶空间,入餐厅,见高窗外有人谈笑,才知屋上有亭台;主巷道顶板与邻墙逐渐脱开,“阳光缝隙”斜向渐变为窄长的线型竹林,沿巷道继续前行,步入后面的小小公共庭园,见院中矮松与墙后竹林相映成画,却不知院中沟渠伸向墙后何方;


见院内有混凝土台座,变化作阶梯状,方知由此入亭台,可以拾级而上,至抬升在庭院上方的亭楼平台;或在亭中小憩,或在亭外平台远眺。

如果说地面层的体验像是走在清晰引导下苦心经营的迷宫,那么登高便意味着眼前豁然展开画面全貌,片段化的拼贴还原成分形下的北京。

夕阳西下之时,暮色弥漫之际,游者在此可观想、沉浸于由旧城层叠屋顶、古树、飞翔的鸽群、远方城市高楼群所构成的深远都市胜景。





项目名称:“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项目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业主:北京天恒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 李兴钢工作室 用地面积:262平方米 建筑面积:214平方米 结构形式:混凝土剪力墙+竹钢屋架 来源:有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