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總動員》:小丑魚馬林的尋子之旅

《海底總動員》:小丑魚馬林的尋子之旅

又看了一部皮克斯電影,《海底總動員》。

繞開絢爛至極、千奇百怪的海底世界的神秘,和小丑魚爸爸馬林、小丑魚兒子尼莫、藍倒吊魚多莉相遇;和刀疤魚吉爾、大魷魚、大海龜、鵜鶘相遇。

為小丑魚的父子情深,各種魚們的熱心腸和刀疤魚的調虎離山計劃動容。嗯,動畫極品,不錯。

於是想,是不是我們也要為日復一日的單調閒散上點顏色,以示上進呢?

《海底總動員》:小丑魚馬林的尋子之旅

1.

故事發生在大西洋大堡礁一片長滿珊瑚的美麗海域。小丑魚馬林的妻子和卵寶們被鯊魚奪走了性命,只留下他和兒子尼莫相依為命。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馬林變得非常膽小,連兒子尼莫也有點煩他畏首畏尾的樣子。

而父親馬林不管兒子尼莫什麼態度,總是寸步不離,叮囑他注意安全。

那天,尼莫又不聽爸爸的話,獨自遊進了深海,被潛水員網住,帶到悉尼袋鼠路42號牙醫診所,被放進了魚缸,成為觀賞魚類。

在魚缸裡,尼莫結識了一批新朋友。刀疤吉爾讓尼莫學會了動腦筋和勇敢獨立。並協助他逃離牙醫所,回到大海。

彼時的馬林急壞了,十分掛念兒子尼莫的生死,從撿到的潛望鏡標籤上得知了潛水員的地址。

膽小如鼠的馬林,義無反顧地踏上尋子之旅。

他像瘋掉了一樣,誰勸說也不聽,完全像兒子尼莫一樣任性。

思念給他力量,親情讓他無所畏懼。

和一條藍吊倒魚多莉上路,經過近2000公里的跋涉,排除了各種險阻,得到大海龜族群的熱心幫助,終於與兒子尼莫重逢。

小丑魚馬林刷新了自己膽小的形象,成為兒子尼莫和大家心中的英雄。

影片情節簡單。但簡單不是膚淺,而是刪繁就簡,自帶深意。通過觀影,給我們許多啟示,關於成長,關於認識。……等等、等等。

《海底總動員》:小丑魚馬林的尋子之旅

2.

兒子尼莫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渴望探索大堡礁以外的世界。但父親馬林為了安全,不斷阻攔尼莫去上學。緊箍咒一樣的叮囑,造成了尼莫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後果是,你越要他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或者相反,不要尼莫到深海,他偏要去摸摸潛水艇的屁股,結果被逮住。

親情也是最容易被忽略掉。

對父親馬林的關心和擔憂,兒子尼莫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多叮囑幾句,便十分不耐煩。

尼莫天不怕地不怕,在危機關頭任性而為。被潛水員捕撈到時才大叫:爸爸救我。這時他的幾分後悔為時以晚。

若馬林早一點讓兒子尼莫去上學,在大魷魚老師的教育下,懂得如何規避風險,恐怕尼莫也不會那麼莽撞。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海洋很美麗,同時也變幻莫測,充滿危險。遭遇鯊魚襲擊,馬林妻離子散。從此落下心病,成天看護著多動的尼莫,怕他出岔子。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孩子也讓父母重新過一遍童年(馮塵《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這是個相互哺育相互成長的好事情。

父親馬林應該跟著尼莫到大海龜的學校學習自己原來缺乏的東西,漏掉的東西。這樣才能停止對危險的害怕和恐懼。

當兒子尼莫的想法、做法突破馬林想象的時候,馬林才會有能力去認識分辨這是對的、還是錯的,應該給予鼓勵還是反對。

並且善加引導,而不是利用家長的天然權威一味去阻止。

3.

兒子尼莫被抓走,父親馬林不得已走出大堡礁尋找。

所以,不是你接不接納外面世界的事情,而有時候你是不得不接納。

親情為馬林附能,此時的馬林展現的全是他潛藏的勇敢和無畏。

在水母浮游群裡救出多莉;在鯊魚肚子里拉著多莉的手,阻止鯊魚吞噬。

在兒子尼莫的安危面前,父親馬林對鯊魚的害怕,對路途遙遠的辛苦,對未知的恐懼全都無影無蹤。

所以,想想沒有絕對的安全,若被逼無奈和主動出擊,還不如選擇主動出擊,至少可以主動預期,計劃準備。

其實,人的膽小,他並不是真的膽小,而是一種心態,總覺得沒到那個份兒上。

當好的、壞的情況擺在面前,消極應世,真不如主動出擊。

所以,人愛不斷設問一個悖論:退守就安全嗎?主動出擊就危險嗎?

其實,退卻保守和主動出擊都不能完全規避風險,都沒有絕對的安全。但你得選擇,你得權衡。

影片中,小丑魚父親馬林憂心忡忡,有一種強制性的父愛。而大魷魚和大海龜的父愛更加明智。

大魷魚帶著一幫小魚小蝦到深海上課練習,教給他們科學地習得海洋知識,如何規避兇猛地大傢伙吞食。

大海龜帶著一大群小海龜順著洋流遷徙幾千公里。邊遊邊教給他們征服海洋的本事。

事上練,下一代才能長真本事。

馬林問大海龜,你們讓孩子自由行動,行麼?

大海龜爸爸說,沒問題。長輩的眼界格局立見高下。

4.

小丑魚馬林是保守派,自信心不足,抗風險能力弱。幾乎不會主動進擊。

所以,很多時候都選擇退守,認定退守是理智的選擇。

退守讓他對待事情深思熟慮,也錯失了不少機會。

兒子尼莫沒有耐心,一往無前地衝刺。

在安穩的狀態下會主動逃離舒適區,勇敢的創造機會把握機會,不甘心像父親馬林那樣死守著大堡礁擁有的一切,不敢走出去。

小丑魚馬林的退守也不是一成不變。他保護欲很強,為兒子尼莫遮風擋雨。

同時也懂得保護自身。路上和多莉碰上大白鯊,舊恨新仇,退無可退,他變被動為主動,在鯊魚肚子裡橫衝直撞,要和大白鯊拼個你死我活。

鯊魚疼痛難忍,只好從頭頂把馬林和多莉噴出。

大海龜、大魷魚和鵜鶘是說幹就幹,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都會衝鋒陷陣的類型。

他們展現的是直率勇敢,帶著子孫搏擊海浪,奮勇向前。

鵜鶘是直性子。為了幫助馬林找到兒子,鵜鶘在馬林、尼莫之間傳遞消息。並且帶著馬林和多莉直接撞壞牙診所的窗子,見到了尼莫。

刀疤魚吉爾心思縝密,計謀繁多。是王朔說的那種,在魚缸裡游泳,也有乘風破浪的氣魄。

他展現的是智慧。他要尼莫堵住魚缸循環系統的齒輪,造成水渾濁,然後,借換水之機逃走。

後來牙醫安上了自動清洗器,逃跑計劃失敗。吉爾一計不成又生二計,教給尼莫跳到馬桶裡,從馬桶衝向大海獲得自由。

究竟要怎樣安放身心,真沒有絕對的答案,性格各異的人有不同的解答。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儘可能地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若是小丑魚馬林那樣的,過好自己的人生,不應去過度控制兒子尼莫,讓兒子選擇自己要的前途就可以了。

尼莫既然選擇了離開家鄉,就要一步一步去擊碎新生活中的各種艱難。

可以想見,如果尼莫回到大堡礁,仍然會選擇出走。

雖然第一次是被潛水員帶到悉尼。但他已經出離的心,是不大可能折返的。

5.

《海底總動員》在拍攝之中,為了給觀眾水下世界的逼真感覺,主創們經常跑去參觀水族館,還特地去蒙特利和夏威夷潛水。

動畫師們經常在皮克斯公司內部的水族箱邊研究觀察海洋魚類,並且被安排學習魚類學知識。

藝術總監羅賓•庫珀和美工師伯特•貝利,解剖了死鯨研究它的肌肉、心臟、肺、魚鰭、肝臟等等。還專門爬進了一隻死掉的灰鯨體內去做實地勘測。

導演堅持讓主創人員考了潛水證,併到大堡礁潛水找感覺。

若是讓主創人員找醫生或建築師的感覺,考到醫師證和建築師證那多好,拍完電影直接斜槓,掛牌開診所或建築所了。那真是可喜可賀事情。

小丑魚兒子尼莫的名字源起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該片用尼莫這個名字是致敬尼莫船長。

功夫不負有心人。

《海底總動員》,14年前刷新了美國曆史上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贏得了奧斯卡第一座動畫長片金像獎。

對於觀眾來說,《海底總動員》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它叩擊人心底最柔軟的那一塊。

看過之後會問:自己是像小丑魚爸爸馬林呢,還是像兒子尼莫?或是像大海龜,還是刀疤魚吉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