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怎麼科普都不夠

宮頸糜爛|怎麼科普都不夠

作為一名醫生,業餘時間接到親朋好友的各種諮詢電話幾乎是家常便飯。前幾天,老家的一個七拐八繞的親戚給我打電話哭訴了自己的“嚴重婦科疾病”,她說自己得了“宮頸糜爛”,如果不治療會變成宮頸癌,在當地醫生建議下做了利普刀手術,結果術後宮頸糜爛又復發了,現在各種迷茫困惑無助彷徨,這個病折磨得她寢食難安,覺得宮頸癌在向自己招手,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聽完她的描述,我氣得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作為一名醫生,對“宮頸糜爛”這個名詞簡直是如雷貫耳,它也是各種江湖遊醫坑蒙拐騙的重災區。我深感有責任為這個無數大咖已經科普過的名詞再寫點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宮頸糜爛”這個名詞的來歷。

曾經,人們認為宮頸應該是光滑的,然而,很多人的宮頸口周圍都有一些鮮紅粗糙的組織,看上去就像胃鏡下的糜爛粘膜,於是,就有了宮頸糜爛這個名詞。病人一聽,糜爛,是個病,得治!包括十幾年前中國的《婦產科學》教科書上,也是把它作為宮頸炎症的一種介紹的。於是,神州大地,湧現出大量與“宮頸糜爛”做鬥爭的鬥士。然而,“宮頸糜爛”真的是炎症嗎?

宮頸糜爛|怎麼科普都不夠

真正的糜爛是指正常的上皮組織因病損傷了,缺失了;但是“宮頸糜爛”的部位覆蓋的就是正常上皮,只是長得和我們想象中不一樣而已。後來,人們發現,宮頸表面的上皮有兩種,一種光滑(鱗狀上皮),一種粗糙(柱狀上皮),粗糙的上皮平時自覺形象欠佳,縮在宮頸管裡露面不多,但它的面積大小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而且也會隨著身體激素水平的變化週期性地變化。如果看過《怪物史萊克》的朋友一定記得公主Fiona,白天是美女,晚上是青怪,美麗或醜陋,都是同一個善良堅強的公主。同樣的,宮頸無論外觀是光滑或粗糙,只要沒有組織癌變或癌前病變,都不妨礙它成為一個健康的宮頸。既然不是病,自然無需藥物或手術治療。如果非要干預,估計是從美容的角度去考慮的(偷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宮頸糜爛”這個名詞的不妥,我們的官方也已給它改名,叫“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然而第一印象太重要了,到現在這個名詞依然深入人心,可以說:名字取不好,禍害遺千年。不過不管怎麼說,如果現在你看婦科,還有大夫拉著你治療宮頸糜爛,他要麼十幾年不讀專業書,要麼眼睛盯著你的錢袋子,不管哪種情況,你都可以和他說“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