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傳統習俗:傳統交際禮儀

講文明講禮貌的總精神,各地是一致的,然而各地的生產生活條件有差異,形成講文明講禮貌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就是人們通常講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原因。在交際中,人們都強調要隨鄉入俗,其實就是講進入新的條件環境中就要適應新的活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與人和睦相處。否則,被人看成沒教養,不單自己被看輕,連父母的榮譽都被受損。

畲族傳統習俗:傳統交際禮儀

行路禮儀。山區路窄,行人少,街道上的“行人靠右”做法就不適合了,年輕人要主動靠外沿讓路才是有禮貌:街上碰到的人太多了,陌生人不用打招呼,而小路上則遇到所有人都應該微笑相迎行注目點頭禮:在山區路上碰到所需最多的是問路,凡求人總要先稱呼人一下,在街上的對陌生人稱呼常是“同志”、“師傅”、“老闆”之類,在農村是估計一下對方年齡,按自己的直系親屬來稱,阿公、阿婆、大伯、大娘、叔叔、嬸嬸、兄弟姐妹等,地稱年輕女子為“嫂子”,因婚否不知道。有的人會不親熱稱呼,而“喂喂”的,這是不禮貌的,許多人不會理他,甚至故意指錯。

畲族傳統習俗:傳統交際禮儀

交談禮儀。古人云:“出門看天色,入村看瓦色,進門看臉看天色”, 是說天下雨必帶傘:村上誰家興敗以瓦色判斷,瓦背烏黑上青苔人家定興,若白色無光澤的是敗戶;看臉色是指主人家興不高興,講話要特別慎重,“話不投機半句多”。長期以來,漢民稱畲民“畲客”、畲民稱漢民為“漢老”,但談話忌這樣互稱,認為是罵人的,常用“你邊人”“我邊人”,或對漢民稱“本地人”、“大姓人”、“民家人”,對畲民稱“客家人”、“小姓人”小數民族”。有老人、小孩在場不講風流話等,忌詢問對方的隱私,如愛人情況、家庭具體經濟收入、家庭出身成份等

畲族傳統習俗:傳統交際禮儀

送禮禮儀。人們通常把喜事叫紅事,喪事叫白事,禮物的顏上也講究分清紅白,喜事不送白的東西,喪事不送紅的東西通常的禮物若包裝或本色全白無法改變又是送喜事,則要貼上紅條,朝拜神佛或喪事專用的香燭燒紙不能作禮物送人,甚至忌提著過別人家。另外,狗、貓、自產的蜂蜜忌送人,對方若需就一定會付錢,就是送也要象徵性收一點錢。

入門禮儀。設有堂前間(也稱暖間)的村坊,堂前間是待客處,不設堂前間的地方,廚房是待客之處。客人來了應直奔待客之處,不要在中堂坐冷板凳,這樣以示熟悉風俗,可增加熱情。

畲族傳統習俗:傳統交際禮儀

飲食禮儀,客人及鄰居來了,都要泡茶相待,有的男主人還分煙,以往用毛竹竿煙筒,有的老人會雙手棒來遞給,接者要手從下託上接,否則被看成不懂禮貌。畲鄉的茶葉都是自制綠沸開水泡,若是熱水瓶放長久了泡茶,茶葉會浮,一般主人都會說明情況表示歉意。茶碗忌用破碗,忌泡得太滿,有淺茶滿酒”之說,要雙手棒碗邊遞給客人,忌單手更忌指頭卡到茶水,也忌棒碗底和上面五指抓,客人飲後放回記住自碗,第二道主人衝後,自認自端,有要喝二道茶的習慣,俗稱“一碗苦,二碗補,三洗洗肚”,所以一般人衝了第二道就不衝第三道渴者聲明再衝或再泡過都可以,主要是記住喝了第一道,要喝第二道“好事湊成雙”,只喝一碗是無情茶。

吃飯時要注意的,首先是非主人請就別占上座,中堂桌是照壁邊為上座,暖間是窗戶邊為上座,廚房桌是靠板壁邊為上座。第二是農村非大酒筵是不互敬酒的:第三是左手要端豌,但不要託碗底,有個說法是“第一懶出門不帶傘,第二懶吃飯不柯碗,第三懶洗腳用腳鏟”,又說“託碗底是丐相”:再就是飯粒不要掉在桌上,碗裡不剩飯粒,農村人是很愛惜糧食的,吃得滿桌鋪是幼兒不得已的事。還有夾菜要文雅一點,不要自己喜歡吃的就多多夾來,中國不象西方菜都分到個人的“分餐制”,特別是少的好菜要考慮到全桌人都能吃上一點。夾菜不要把筷子粘飯粒帶到菜上去。吃了飯,景寧一帶有接著喝一碗米湯的習慣,米湯營養豐富。可要記住,若讓姑娘去盛,她對小夥子可能會耍,把辣椒醬多多地放到碗底,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吃得流淚她就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