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能只顧形象工程好看,不管百姓如何「點燈」

光明網評論員:靠兩人手拉手才能環抱住的銀杏古樹,6株一字排開;8根圖騰石柱屹立於廣場中央,沿著中軸線依次分列成弧線狀……你見過這樣搞形象工程“不差錢”的貧困縣麼?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國家級貧困縣湖南省汝城縣斥資4800萬修建愛蓮廣場,僅6株銀杏樹就花了285萬元,當地卻仍有村民靠煤油燈照明。

豈能只顧形象工程好看,不管百姓如何“點燈”

2008年以來,該縣修建廣場公園11個、市政道路項目26個,違規修建辦公樓10棟,幾乎一半的錢都用在大搞城市開發和城市建設,而培植財源、促進產業發展方面還不到6%。如此鮮明的對比之下,廣場越建越大、馬路越建越寬、基建越建越奢華,這樣的“面子”,對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是否恰恰是最沒面子?

地方的領導幹部尤其是主要領導,是被黨和人民寄予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重望的“帶頭人”。一個地方的“一把手”就應該是民生改善的第一責任人,看問題、做決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而不是以“政績”為中心,否則就必然搞偏,招致民怨民憤。為官一任,應當造福一方,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真正的“面子”不在城市建設的光鮮,而在民生得到切實改善,老百姓徹底擺脫貧困,留下體恤百姓的良好政聲。

實際上,一個個大而不當、大而無用,明顯與當地經濟承受能力不符的工程,都是一封封擺在明面上的“舉報信”。經濟發展有其階段性,一個地方發展到什麼程度大體就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居然過起了連很多百強縣都比不上的“奢華”日子,這難道不反常嗎?

看到汝城縣斥資4800萬建的廣場,以及大量豪華的市政工程,湖南省委派出的巡視組看到的不是“政績”而是震撼,察覺到的不是“有面子”而是“不對勁”,這又何嘗不是公眾的共同感受呢?

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的報道屢見不鮮,箇中是非已很明顯,但仍有一些官員前赴後繼、樂此不疲,背後有複雜的原因。一是對幹部的考核評價機制還不夠科學健全,民生投入遠不及形象工程來得顯眼;二是地方官員權力過大,巨大的公共投入到底是投向最緊迫的領域,還是就圖個城市外表光鮮,往往由當地主政者的主觀好惡說了算,缺乏有效的制衡機制。比如,汝城縣的前任縣委書記已被免職,新一屆縣委領導班子緊急叫停一批還在建設的項目,這說明此前的決策機制有問題。胡亂折騰一氣,爛攤子誰來收拾?搞出了大窟窿,受苦的還不是老百姓?

一個地方該怎麼發展,什麼是當前最緊迫的問題,公共資金該用在哪些地方,在這些重大問題、重大決策上,地方官員還須充分聽取民眾意見,真正進行民主協商。同時,上級部門應切實發揮監管作用,讓面子主義、政績衝動沒有野馬狂奔的可能,如此才能杜絕公共決策“只管形象工程好看,不管百姓如何點燈”。(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