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在西學東漸後,隨著西醫學逐漸引進的還有它的一套成熟的人才培養路徑。現代中醫決策者似乎認為照搬西醫學培養模式是最好的方式。本科五年的中醫教育讓我認識到,學校學習得到中醫理論更多地像哲學,而不是治療學。其臟腑氣血理論似乎是個圓,怎麼說都能說通,主觀性太強,而醫學治療要求的是精準性和客觀性。這兩者似乎是相矛盾的。中醫學院的學生能把知識倒背如流,滿腹經綸,但到了臨床實際辯證治療上,則非常茫然,似是而非。對於醫學來說,切忌診斷不清就隨便下藥。所學無法應用,就意味著所學沒有實際價值。只能在理論層面進行糾纏,而不能對實踐活動提供具體指導,這不是科學,而是宗教。

在當前教育模式下,就連博士畢業都不會用中醫治病,本打算通過報考學術型研究生通過基礎強化和學科研究以提高臨床中醫水平的路被證明根本不可行。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恰逢此時,一位曾經的本科同學卻在不經意間給了我信心。他經常會在網上公佈他的一些治癒的醫案,有些甚至還是疑難雜症,比如硬皮病之類,效果基本上都特別好。對於有些非遷延性疾病,比如某些外感疾病或者洩瀉等,甚至能做到“一劑知,兩劑已”,頗有古中醫大家風采。或許這得益於他拜師所學,或許這得益於他的勤奮刻苦,總之他是入了中醫的大門了。他的病人有許多就是我們身邊的朋友,當聽聞到朋友們興高采烈地談論被他治療之後的神奇效果,我突然感覺到真正的中醫正該如是,古時一位中醫大家能保一方百姓,大概就是這種狀態。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發現了一本泛黃的舊書——《傷寒名醫驗案精選》。該書為陳明老師所編著,其中收集了大量的經方臨床醫案,幾乎都是原方,只是稍作加減。有許多更是劉渡舟先生切身治療的經典醫案。經方的神奇功效令我震撼,我對該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就如同發現了新世界的大門。我孜孜不倦地閱讀和思考,領會著先賢們的智慧。從此,我與經方醫學開始解下不解之緣。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在閱讀醫案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察到自己傷寒學基礎理論的不足。在成功治癒的案例前,單純用教科書式的臟腑辯證理論去分析有極大的弊端,有些根本無法洞悉仲景先師辨證論治和遣方用藥的精髓,部分醫案令我困惑不解。

於是我決定重讀《傷寒論》。中醫界泰斗均謂學中醫最好的路徑是“讀經典,做臨床”,讀經典,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的讀誦,更多的是對條文背後病機的理解和領會,在此基礎上做到再脫口成章、融會貫通,把仲景六經辨證思想深深刻在骨子裡,才能在臨床上得心應手。

在此期間,我在網上接觸到了郝萬山老師的傷寒課程,郝老師講授傷寒論條文時引經據典,前後呼應,講解生動之餘不失其嚴謹之風,其儒雅的學者風範令我對其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從此我生活三點一線,每日聽課理解同時反覆記誦,配合著劉渡舟先生的五版教材《傷寒論講義》,並不斷參詳思索,大部分條文竟越來越熟練。這段時間過的非常充實,腦海裡永遠是各種條文穿梭,如同繁忙的運輸線。穿越千年的智慧在我耳邊吟唱,在歷史的回聲中久久迴盪。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如此過了數月,與一位北京的同學在交談過程中,她告訴我北京有舉辦“學傷寒,背傷寒”的比賽,問我是否願意參加。我心道這倒是個好機會,有了目標,學習傷寒的動力和意志力將會更加強大。我參加了比賽,並不斷加緊背誦傷寒論。三點一線的生活沒有讓我感覺枯燥,反而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藉此機會我把傷寒論絕大多數條文爛熟於心,有些甚至脫口而出,信手拈來,六經辯證分析病情的思路在腦海中越來越清晰。無可否認,此階段傷寒論基本功的強化為我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傷寒臨床治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甚至可能終身受用。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為了多研究些經方臨床著作,我經常光顧學校舊圖書館。有價值的好書永遠只是少數,而且只為有心人準備。九十年代之前的著作臨床價值更高,但很多被隱藏在角落裡。我先後接觸到了胡希恕、劉渡舟、曹穎甫、黃煌、鮑豔舉、歐陽衛權等經方派醫家以及日本漢方派各位醫家的學術思想,重要著作涉及二十幾本。對於有價值的圖書,我會反覆閱讀研究,摸索規律。為了方便多次閱讀,我會在網上買到該書,而對於年代久遠已經絕版的圖書,我會設法得到電子資源進行影印。

當具備醫案分析能力時,再次翻閱《傷寒名醫驗案精選》,發現又大有一片天地。對於醫案我不再被動接受地學習,我會刨根問底,從六經辯證角度探討該醫案治療方案的其他可能性,我會獨立思考當我遇到該病人時我會如何問診,如何治療,由此,一個個醫案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病人,醫案變得活了。這種獨立辯證分析的思維讓我離中醫的大門越來越近,我似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這時候如果有機會治療病人,我會大膽嘗試。一次在實驗室遇見博士的師姐,恰巧聽聞到她有些小毛病。她談到她最近半年都會經前肚臍流黃水,經後消失,平時無症狀。曾被某老中醫診為“溼疹”,服用十劑清熱祛溼之中藥,無效。最近一週每於凌晨三點無故熱醒,之後能自行入睡。現症見:稍惡寒,微汗出,感覺疲乏,無口乾口苦,二便可,飲食可,舌淡紅,脈浮稍數。此病初看似乎無從下手,但發病時間上可以提供一些辯證依據。凌晨三時為肝肺二經交接之時,肝肺交接不利,陽不入陰,則寐醒,故責之肝肺經;臨月經來潮之時,陰血虧虛,陽氣浮動,肝經有熱,發於下焦,則肚臍流黃水。稍惡寒,微汗出,感覺疲乏,也支持桂枝湯證。治當和解肝肺二經,兼瀉肝經熱邪。於是用了柴胡桂枝湯加蒼朮,龍膽草。由於經驗不多,處方完心中也是沒有絕對信心,但效果卻特別好,患者服藥當日即睡眠正常,中途未被熱醒,五劑後,疲乏症狀改善。續服五劑,月經來潮,經前未流黃水。這一次的治療極大地增強我學習經方的信心。

中醫講究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沒過多久我把柴胡桂枝湯也用在了另外一個同學身上。她主訴兩耳有堵塞感三天。她在三天前突發兩耳堵塞感,自訴呵欠後可緩解,但隨後繼發。伴耳鳴,無噁心嘔吐,無聽力障礙,無眩暈頭疼。現症見: 精神疲憊,頭部及後背發熱、汗出,稍動則甚,無口渴,二便可,飲食可,舌苔白,脈細。面對這樣的症狀特點,我想起了

《傷寒論》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264條:“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故該患者發熱汗出為風中太陽之象,而兩耳堵塞感為少陽氣機不和。亦用柴胡桂枝湯解太陽風邪,兼和解少陽經氣。由於方證相應,故效如桴鼓。上兩案,病異而治同,體現了兩套不同的辯證手段,一為臟腑經絡辯證,一為方證對應,但最後的治療是殊途同歸。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後來我加入了郝萬山傷寒傳承班交流群,於是有機會接觸了更多的醫案,平時也不僅僅侷限於治療身邊朋友的感冒之類的疾病,也得到了接觸內傷雜病的機會。我在群裡加了一些朋友,他們是學西醫出身,在基層工作。有些病在西醫看來特別棘手,但是在中醫看來卻是強項。他們會把醫案發給我讓我幫忙分析,然後我會發給他們中藥處方。我得到了把所學所思所悟應用到臨床真實病人身上的機會,這些真實的醫案几乎正是我所當時所最需要的。這些處方都是經方加減,治療成功率很高。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曾經在一本書的前言部分讀到過當代學子學中醫的三個階段:懷疑期、迷茫期、堅定期。懷疑期是每個中醫學子學習中醫的必經之路,對於任何一門學科,沒有質疑就意味著沒有真正思索,特別是對於思維模式迥異於現代科學思維的中醫學。任何一門學科,沒有真正去思考,那麼他永遠入不了門。懷疑期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長。比如曾經立志學習國醫的學子可能成為中醫學最堅定的反對者,成為中醫學的掘墓人;只有真正嚴謹客觀的研究者,才能迅速度過該時期。他們認為要批判一個學科,首先應該深刻地瞭解該學科的歷史和現狀,以及其基本理論和對實踐活動的價值,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自以為是,在不瞭解該學科的情況下直斥其為“騙子”。迷茫期是在中醫治療的理想目標與現實情況之間發生矛盾時出現的,原因很複雜,根中醫學本身特點、教育模式都有關係。對中醫學沒有愛好的學子會逐漸失去興趣,治癒的和無效的也不反思其原因,提升較慢,甚至可能回到懷疑期;真正有熱情的研究者會思索,會掙扎,會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無效的原因,並加以自身的錘鍊,提高療效,這樣才會離中醫的殿堂愈來愈近。堅定期是入門前的最後一個時期,只有真正有理想有熱情的研究者才能到達,他們在親手治癒越來越多案例後,對中醫的信心會越來越大,最後離成功只會越來越近。度過該時期才算是入門了,從來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學科自入門級就這麼難。

發現中醫|我的小中醫學習之路

04

從我無意中得到《傷寒名醫驗案精選》,到後來深入學習郝老師的課程,到閱讀劉渡舟先生的五版教材《傷寒論講義》,到參加北京傷寒論背誦大賽,到加入郝老師經方傳承群結識基層臨床醫生並幫助治療提高自身臨床辯證水平,到參加北京鼓樓國醫論壇,在論壇上向中醫管理局領導、中醫藥大學校長及各級醫院領導們展示《傷寒論》背誦的功底,無不讓我與燕京經方派結下深厚的情感。

由衷感謝郝萬山老師的諄諄教導,感謝周老師予以參加比賽及論壇的機會!希望中醫學明天會變得更加美好!

編者按:大家可曾記2002年郝老師《傷寒論課程精講》視頻風靡一時,曾激引無數學子踏上懸壺濟世之路!

如今已經十餘年過去了,比起當年,郝老師對《傷寒論》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寶劍封藏十年終於出鞘,為中醫學習學好傷寒打下深厚基礎,郝老師73歲高齡,不辭辛苦,將重講《傷寒論》。

本次課程由國醫大師傾心講解,乾貨滿滿,網絡直播《傷寒論精講》課程40節,相信大家將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順利通過畢業策論考核的學員可以申請獲得郝萬山教授唯一認證《重溫傷寒論》學習電子證書。

詳情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