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銅面臨的六大問題

隨著國內回收交易市場的不斷規範和發展,電力、建築、交通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更新,國內再生銅回收、利用量逐漸增加,產貿融結合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再生銅利用率遠低於發達國家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再生銅資源不斷增多,我國再生銅資源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區域性集散市場初步形成,技術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國再生銅利用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顯著差距。在發達國家,再生資源包含範圍極廣,甚至連尾礦都屬於再生資源,而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只包括再生銅、廢鐵、廢紙、廢塑料等;七類廢舊物資回收方面,中國僅為美國的1/4,回收總值也僅相當於美國的1/16。

二、行業缺乏專業、規範的回收體系 目前,在國內再生銅回收行業中,組織無序、管理失範、環保不達標的小回收主體,在行業中佔據較大比重,特別是近幾年在銅價低迷、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的擠壓下,再生銅回收行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從業人員大幅退出,更是加劇了這種不規範性。

三、行業回收技術水平較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包括再生銅行業在內的再生資源行業普遍存在諸多技術瓶頸,大量的拆解回收仍以人工為主,回收環節分揀粗放,缺乏精細化分揀技術,加工利用環節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低,尤其缺乏處理規模大、經濟效益好且具有帶動效應的重大技術和裝備。

四、成本激增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於廢舊物資回收行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增值稅難以抵扣,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普遍存在稅收負擔偏重的問題,加之人工、土地、用電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同時由於當前環境下,電解銅和再生銅的差價空間的縮小,諸多銅生產企業紛紛通過進口銅精礦來代替再生銅,再生銅需求減少,進一步擠壓了行業的利潤空間,導致行業規模發展受到制約,再生銅供應也時常出現緊張。

五、在信用風險頻發背景下產貿融結合模式備受質疑 2013年起至今,在國家去槓桿的金融環境大背景下,大宗商品領域先後發生了2013年3月上海鋼貿、2014年3月超日債、2014年6月青島港銅融資騙貸等數起標誌性的信用違約事件。銀行為控制風險,緊縮信貸,控制資金流出,加之相關企業的不規範運作,銅行業尤其是銅杆產品下游企業受到嚴重衝擊,大量企業出現嚴重資金短缺,部分企業出現資金鍊斷裂,導致信用違約頻發。受此傳導影響,包括再生銅在內的整個銅行業信用風險均是陡然增加,曾經備受推崇的產貿融結合模式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很多人認為正是產貿融模式給企業造成了“滅頂之災”。

六、利用產貿融結合模式對沖風險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再生銅企業在運用產貿融結合發展模式助推發展、對沖風險方面,始終比較保守落後,主要表現在國內再生銅生產商、貿易商很少使用期貨工具虛實結合對沖現貨風險;很少與下游冶煉廠簽訂長單,基本都是隨行就市現貨交易;銅價上漲過程中出貨意願強烈、銅價下跌過程中惜售現象普遍等等。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缺乏套期保值、長單銷售等產貿融結合的風險對沖手段,再生銅產業鏈企業風險管控能力和手段嚴重不足,違約事件大幅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