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清代界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万方安和》

saying: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难以计数的发明创造,有富有东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它们都是“中华遗产”,它们又何曾是濒临灭绝与消亡的?

不仅不是,而且还如血液如基因般,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身上,构成了“中国”的内涵与外延,让中华文明绵延有续,并格外独到。

《中华遗产》的每一期杂志,都要讲述一种中华遗产。如果要细分,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有精神遗产和技术遗产,有记忆遗产和口头遗产。

儒释道是遗产,锔锅锔碗、琢玉烧瓷也是遗产。在挖掘中华遗产的价值、文化与美感时,每一次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它们打动。潜移默化地,就接受了如大海般浩瀚、深邃的历史与文化的滋养。

这本《青史有意》,是《中华遗产》杂志主编,黄秀芳老师10年所写的卷首语的合集。

希望喜爱这些卷首语兼历史小品文的读者,能够在书中,有所得。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直隶长城险要关口形势图局部(沙坡峪和罗文峪)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

2008 年 4 月号

“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几年前,结识了一位研究古地图的朋友,她但凡给我介绍古地图时,先要强调一句:“古地图很美观,但不精确。”言下之意大概是:你就把它们当画来看,不要太当真。

确实,人们对地图最普遍的要求就是客观真实,地图的精确度越高,对地物的反应就越接近客观真实,也就越便于人们按图索骥。而古地图在表现地物之间的距离、高差以及方位时,有时不甚讲究。

大多数绘图者采用的是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象表示法,而非现代的地图投影和经纬度法,其结果是中国传统地图就像是图画地图,地图如画,画如地图。

有史实为证:在唐代,地图被认作是画的一种,唐张彦远编著的《历代名画记》,就将东汉张衡和西晋裴秀绘制的地图收录其中。

不过,像画的地图就不好吗?地图的功能只是表达地形、地貌、地物吗?如果我们能宽容一点,接受地图还有其他功效,换个角度,如山水画般的古地图,就趣味盎然了。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 3 幅绘在帛上的地图。这 3 幅图分别是地形图、城邑图和驻军图。驻军图所包括的范围是汉代长沙国南部营浦县、龁道县(今湖南省道县、蓝山县一带)一部分,以及南越国与它们交接的地区(今广东省北部)。

其主要内容为军事或与军事有关的驻地,还有居民地。图上的“乡里”,均以红色圆圈表示,以以里为名的有 42 处,其中有 21 处注明了户数。没有人居住的村子上则写着“今毋人”。

最有趣的是,有 5 个里注着“不反”,如“龙里百八户不反”“经里五十七户不反反”,如“龙里百八户不反”“经里五十七户不反”。“不反”是什么意思呢?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据专家鉴定,墓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将军,图是他在某次战争中绘制并使用过的军事地图。经测定,其时大约为汉文帝时期。那时那一带发生过战争吗?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公元前 187 至前 180 年期间,在驻军图所标定的范围内,即汉初南越国与长沙国交界处,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南越军队进攻长沙国,后来在汉中央军队的协助下,长沙国才将南越军队击退,那些“今毋人”的注记,述说的就是战争带来的恶果:许多村子因战火而荒无人烟。

而上述的“不反”两个字,描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南越国攻打长沙国时,有许多居民曾凭借着军事要塞,坚守不降,未曾反叛汉朝!这幅图当是南越军队退去后绘制的,绘图者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还有人会与它相逢,并透过它身上的一笔一画,猜想汉时明月汉时风。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说到风,让我想起另一幅地图。

1971 年出土于河北省安平县一个东汉墓中的庄园图。图中描绘的是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庭院建筑,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不过引起我兴趣的,是位于整个建筑后部的一座 5 层高的瞭望楼,其最上层西北角处,竖有一个高出屋脊的黑色旗杆,杆顶上有一只黑尾、头向着风的来向的鸟形物,杆子的中部和上部两侧均有绿色飘带顺风飘飞。翻阅注释方知,它就是史书上常提及的中国古代风向器—“相风鸟”或曰“相风旌”。

我们应向古人致敬,为了他们的智慧。相风旌就是古人聪明才智的体现之一:每当风来,风吹旗飘,鸟随风转。鸟动百里,风鸣千里。多么富有诗意的创造!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中国用“相风旌”观风、测风的历史非常悠久。早自殷代,先民们就创造出了测风的方法,即在风杆上系布帛、茅草、鸟羽之类的东西,至汉代,测风器已极为普遍。

当时汉长安城内建有双阙,阙上即安有铜雀或称铜凤凰,古人是这样描写它的:“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东汉时,张衡制造了相风铜鸟,并将它置于汉朝的国家天文台—灵台上,与浑天仪如影随形。

“东风初报相风旌,后苑春深草色青。忽听鸣禽惊散去,谁从花下掣金铃。”这是宫词中对相风旌的描绘,以往读到时我从未曾想过它的模样,不料此次忽然就得了机缘窥见到它的真容—考古学家说,这是最早的相风铜鸟图形。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而西方什么时候才有类似的测风器出现呢?直到公元 9 世纪(一说10 世纪)才发明候风鸡(weather cock)。

美国华裔学者余定国在他的《中国地图学史》里表达了这么一种观点:中国传统地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换言之,也可以说是诗与画的产物。于是中国古地图超出了对地表状况表示的范畴,更强调地图的多功能性。因此,古地图这样来阅读最好:左图右史,或者,左画右诗。

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地图如画,画如地图——“古地图:中国的印记”

青史有意

出版日期:2018.07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中国国家地理 图书

排版 | 雪阳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