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纏和互補原理的哲學意義

凡是從數學上解釋宇宙學和物理學的某一現象,從哲學和語言學上也能解釋;凡是從哲學和語言學上解釋宇宙學和物理學的某一現象,從數學上卻不一定能解釋。對宇宙學和物理學的數學描述和哲學解釋有一致性,兩者符合哲學描述論的“等效原理”;也有不一致性,兩者符合哲學描述論的“差異原理”。存在兩種解釋學的差異性,我們可以將對宇宙學和物理學的數學解釋稱之為科學,或歸為科學的範疇;將對宇宙學和物理學的哲學解釋稱之為科學哲學,或歸為哲學的範疇。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在宇宙和物理問題上必然遇到與性質相關的哲學解釋,與數量相關的數學解釋,兩種解釋形成糾纏和互補的關係,根據哲學普遍論的“等效原理”,科學家在不同的科學問題上必然遇到性質解釋和數量解釋的“二重性”,離開了對科學問題的性質解釋,我們不能理解數量的意義;離開了對科學問題的數量解釋,我們不能理解性質的意義。

當我們把哲學歸為性質的解釋時,哲學包含了數量解釋;當我們數學歸為數量的解釋時,數學包含了性質解釋,在概念上可以分離的解釋在科學對象上是不可分的。我們可以將概念的產生過程概括為“二律背反”,在人類認識活動中必然發生的悖論構成了“廣義測不準原理”形成的根源,我們或者能精確地解釋科學問題的性質,不能同時精確地解釋科學問題的數量;或者能精確地解釋科學問題的數量,不能同時精確地解釋科學問題的性質,我們在概念上“拆分”科學問題的性質和數量時必然遭遇科學解釋的概念性悖論。

當量子主要地表現粒子性時,量子沒有失它的波動性,或者量子的波動性隱藏了起來;當量子主要地表現波動性時,量子沒有失去了它的粒子性,或者量子的粒子性隱藏了起來。根本不能把量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完全地割裂開來,不存在量子的粒子性和波動性“誰先誰後”的問題,我們在概念上可以提出諸如:粒子性是量子的第一性?波動性是量子的第一性?先有量子的粒子性,後有量子的波動性?或者先有量子的波動性,後有量子的粒子性?根據哲學存在論的“等效原理”,存在的物質性和能量性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我們在概念上可以提出諸如:物質性是存在的第一性?能量性是存在的第一性?先有存在的物質性,後有存在的能量性?或者先有存在的能量性,後有存在的物質性?可以將物質和能量的相互關係表述為:當存在主要地表現為物質性時,存在沒有失去它的能量性,或者存在的能量性隱藏了起來;當存在主要地表現為能量性時,存在沒有失去它的物質性,或者存在的物質性隱藏了起來。

當把物質看成是“第一性”的存在時,人們會進一步追問:物質從哪裡來?當把能量看成是“第一性”的存在時,人們會深一步詢問:能量從哪裡來?比如:引起電磁力的電磁能從哪裡來?引起引力的引力能從哪裡來?引起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哪裡來?導致宇宙“大開端”的暴漲力和暴漲能從哪裡來?物質和能量可以相互轉換,或者物質和能量符合哲學轉換論的“等效原理”,同樣可以推斷物質和能量符合哲學起源論的“等效原理”。就像粒子性和波動性是量子屬性的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認為物質性和能量性是存在屬性的兩個方面。將宇宙的起源歸於單一的物質,或者將宇宙的起源歸於單一的能量,這種觀點割裂了物質和能量的糾纏和互補性。粒子物理學家尋找最小的物質粒子,弦理論家尋求最小的能量單位,最小的物質粒子和最小的能量單位也許處於糾纏和互補的狀態。弦理論家預言了最小的粒子和最小的能量單位,目前的粒子加速器達不到發現“弦粒子”和“能量弦”的能級,不能證明弦理論的預測。弦理論代表了目前量子力學的最高成果,也許能夠回答我們最為關心的物質和能量的“量子態起源”問題。

既可以將暗物質和暗能量看成是宇宙學和物理學的最大謎題,也可以將“有和無”的相互關係看成是宇宙學和物理學的最大問題。如果我們的宇宙和所有的平行宇宙符合“超對稱原理”,那麼一半的物質是正物質,另一半的物質將是反物質;一半的能量是正能量,另一半的能量將是負能量,經過物質和反物質、正能量和負能量的湮滅作用,宇宙的總物質和總能量歸於零。零是一種宇宙的總體平衡態,就像絕對零度是宇宙溫度的總體平衡態一樣,我們不知道宇宙是不是起源於“零點”的平衡態?是不是曾經實現了平衡態。如果宇宙起源的“奇點”是一種平衡態,那麼宇宙的總物質和總能量沒有歸於零,“奇點”只是說明體積歸於零,而總的物質和能量為一個極大值,“奇點理論”似乎否定了“超對稱理論”。

如果宇宙的演變按照“超對稱理論”進行,那麼宇宙起源於“無”,什麼也沒有的“無”,就像佛教和其它宗教倡導的虛無;如果宇宙的演變按照“奇點理論”進行,那麼宇宙起源於“有”,什麼都是先天存在的“有”。經典物理和相對論能夠揭示天體運動和宇宙演變的規律,卻不能解釋“超對稱”和“非超對稱性”適用範圍,不能解釋宇宙哲學“有”和“無”的基本問題。“廣義測不準原理”的哲學意義揭示了浩瀚的、超乎想象的宇宙總有人們難以解釋的問題,生命和人類、地球和太陽、銀河系和室女座星系團等具體的物質和天體結構都是一個個的“過客”,無論哪一種科學理論的解釋是正確的,我們的生命和星系都像“過眼雲煙”一樣,宇宙中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存在。

宇宙也許既不是起源於“有”,像實在主義哲學解釋的那樣,也不是起源於“無”,像虛無主義哲學解釋的那樣,而是起源於“有”和“無”的糾纏和互補態,量子物理的湮滅作用導致了物質和能量的消失,而量子力學的漲落效應導致了物質和能量的產生,量子態的湮滅作用和漲落效應產生了糾纏和互補態。量子力學也許描述了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們通過五官感受的則是一個表象的世界。科學向人類展示了一個基本的事實,人們的身體器官發生日復一日的衰竭,人們在不遠的未來將迎接生命的逝去,而在十分遙遠的未來,太陽也將不再升起,沒有什麼神奇的意志能夠阻擋生命和宇宙的演變,沒有一位科學家會認為在十分有限的生命歷程中,自己徹底認識了推動生命和宇宙演變的神奇力量。

( 鄧如山 2018-5-21 郵箱:[email protected]

糾纏和互補原理的哲學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