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紅色檔案講好黨史故事

用红色档案讲好党史故事

用红色档案讲好党史故事

《信仰的力量》中收錄的德國波恩艾伯特基金會圖書館館藏《共產黨宣言》草稿。由於年代久遠,草稿現僅存一頁。學林出版社 供圖

□本報記者 金鑫

“身為守護上海城市記憶的檔案人,我們一直在探尋和開掘這座城市的珍貴史料,來再現中國革命的苦難輝煌。我們曾經辦過各類富有意義的活動,並收穫了良好的反響。但與此同時,方法創新的瓶頸也於我們越來越緊迫,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進一步獨闢蹊徑,讓歷史的再現更有意義、更有說服力。”

這是原上海市檔案局局長、上海市檔案館館長朱紀華在《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一書的序言中寫下的一段話。日前,由他主編的又一本圖書《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出版後,朱紀華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專訪,談及“中國共產黨人”系列展覽以及相關圖書出版的背後,讓我們看到近年來上海市檔案館在開發紅色珍檔、講好黨的故事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系列策劃緣於一份珍貴禮物

從2012年的“紅星照耀中國——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檔案展,到2016年“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檔案展,再到今年剛剛開展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家風”檔案展,近幾年上海市檔案館紅色檔案展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國共產黨人”系列,併產生了空前的傳播效應。然而,系列策劃緣起於一份珍貴禮物的“內幕”卻少有人知道。

朱紀華告訴記者,2011年4月,上海市檔案館作為東道主承辦國際檔案理事會在上海召開的一個國際研討會。會議結束時,瑞士蘇黎世理工大學檔案館副館長丹尼爾非常高興,一定要送給主辦方一份禮物。“那是一個拷貝的20分鐘的無聲片子,是一位西方軍事記者在延安的採訪內容,非常非常的珍貴。”朱紀華說。此後,上海市檔案館專門安排了一個出訪團去蘇黎世理工大學檔案館,並帶回一個重要信息,那裡有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早年學習、生活的視頻、照片和一些檔案資料。

“我們當時就有一個感覺,紅色檔案開發利用問題,能不能從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這個視角切入。”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果然是一個靈動的創意。通過一年的精心策劃以及廣泛收集國內外檔案,2012年9月,“紅星照耀中國——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檔案展正式推出,並獲得熱烈反響。當時在上海的觀眾累計超過幾十萬人次。之後,展覽不斷受到邀請,陸續在北京、天津、廣東、寧夏、陝西、湖北和福建等地進行巡迴展出,並在延安幹部學院和甘肅省蘭州市設置了永久性展覽。

圖書是延續更是一次再創作

然而,展覽雖具有視聽審美優勢與明顯的現場感,但是對特定主題的深度呈現卻有所缺憾,而且空間傳播也會受到制約。於是,展覽之外的延續就有了相關圖書的出版。“現在,一個創意、一個展覽、一本圖書——系列作品的推出,已成為上海市檔案館在檔案文化傳播工作中的一個經典範例。”朱紀華說。

圖集和展覽最大的不同在於說明文字。展覽的說明文字是比較簡單的,而圖集的說明文字在展覽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增補完善,這一文字修訂工作表面看起來並不複雜,但實際上卻是對編輯工作的一種考驗。

以《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出版為例。圖集是在“信仰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檔案展的基礎上編撰完成的。圖集裡的框架結構與展覽保持一致,圖片也完全取材於展覽。但是,原來展覽的一些說明文字因為篇幅的關係只摘錄了某些著作中的提法,並沒有引用檔案原文,在出版圖書時,則花大力氣對圖集涉及的每一份檔案文獻圖片的文字逐字逐句進行了核對,以確保說明文字準確無誤。也正因如此,書稿獲得原中央黨史研究室方面的高度認可,認為“政治導向正確,重大史實準確”。

此外,與專業出版社的合作,也是圖書最終完美呈現的基礎。《信仰的力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出版,雙方有著長期的合作。為了更加體現這本書的權威性,出版社邀請到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黨史研究方面的專家李忠傑為該書寫了導言。出版社在版面設計上也傾注了全力。大氣的12開開本,正紅的書封上“信仰的力量”5個杏黃大字,是精心選擇的毛澤東的手寫體。

多維度開發紅色檔案資源

今年上海提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其中一個就是推動紅色文化品牌的建設。朱紀華說:“上海是黨的誕生地,紅色基因深深蘊藏在這座城市的血脈中。我們應該用紅色檔案講好黨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上海檔案部門用檔案“講故事”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上海記憶》系列微紀錄片是“十三五”期間,上海市檔案局(館)與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聯合打造的城市外宣品牌。2016年8月,第一部《上海記憶:他們在這裡改變中國》(8集,每集8分鐘)在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首播後廣受好評。同年10月,該片登陸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2017年6月,該片在看看新聞網及其APP上全網獨家首播。該片還榮獲第十一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創優評析文獻類二等節目、上海市第十四屆外宣“銀鴿獎”廣播電視類(紀錄片)二等獎。

“這部紀錄片,既致力於成為一部令中國觀眾耳目一新、產生強烈共鳴的關於黨的早期歷史、關於上海獨特城市記憶的紀錄作品,同時我們在片中也在尋找一種向海外觀眾闡釋中國道路、講述中國故事、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的有效路徑。”朱紀華說。據悉,隨後推出的第二部《上海記憶:金融的變遷》(8集,每集12分鐘)同樣廣受好評,將進行海外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