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闯关东”到“闯山东”,山东人和东北人的交融


九十年代初,全国足球甲A联赛中,山东去大连比赛,赛场上打出的横幅是“山东东北是一家”,两地球迷热情互动,场上是对手,散场就喝酒。 也正是在那时,我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就是现在的青岛西海岸市区,上街办事时,不管走到何处,口音全是东北一带的味道。 山东与东北,的确是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尤其是辽宁半岛南端,他们对山东人的认同感,一点也不亚于对东北人的认同感。

一提起东北,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闯关东”,事实上,当年漫长的闯关东历史,绝大部分是山东人创造的,电视剧“闯关东”也比较真是的还原了这些史实。 清朝初年,清廷实施封禁东北的策略,禁止汉民进入东北地区垦殖,到了清朝中后期,形势有所放宽,当时的山东等地民众面对外国近现代工业品的冲击不断破产,失业、无地人口剧增,再加上本身山东也是人多地少,很多山东人被迫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去东北寻找一片能生存的沃土的行程

开始了闯关东。前代人站稳脚跟,再提携后代人,老乡们互相照应,彼此依存,一代又一代人后,北大荒的山东人就越聚越多。至今在东北地区的很多地方,哪怕是偏僻的村庄,山东话都大行其道,即便是经过赵本山改良版的东北方言,也带有着浓厚的山东韵味。 闯关东的脚步历经前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东北工业,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停下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衰退、能源工业枯竭


用工量大幅降低,本地人的工作都成问题,再加上山东本地的沿海开放型经济开始起步,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形势开始发生逆转,东北的山东人开始产生回流现象。

到了文章中的九十年代,笔者所在的山东半岛地区,这里本身历史上一直都是闯关东的传统大户,但现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反而把东北的山东人吸引回流很多。他们回来之后除了从事这些行业,在山东本地人比较真空的服务行业上也迅速填补空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于是乎,当我走在青岛西海岸的大街上时,就几乎听不到山东本地方言了。这也实属正常,你在一个城市中,首先或大量接触到的人群,肯定是服务行业,所以产生“东四省”的错觉,也就顺理成章、见怪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