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文物|穿越三千年,两副船棺诉说巴人

你好文物|穿越三千年,两副船棺诉说巴人

你好文物|穿越三千年,两副船棺诉说巴人

走进重庆巴人博物馆,迎面就能看到八根柱子,矗立在大厅中央,柱子顶端固定着两副巨大的木船。看不出是什么木质,甚至还有些破损,与常见的破旧木船似乎没有区别,但,它却是大名鼎鼎的——巴人船棺葬。

你好文物|穿越三千年,两副船棺诉说巴人

本期,我们将穿越三千余年,回到船棺出土的地方——铜罐驿镇冬笋坝,探寻这两副船棺背后,那一段巴人和巴国的故事……

你好文物|穿越三千年,两副船棺诉说巴人

修铁路

发现战国墓葬群 17副巴人船棺葬面世

1954年,随着成渝铁路的修建,铜罐驿冬笋坝发现了约有3000年历史的战国墓葬群。前后共发掘、清理出了81座墓葬,其中船棺葬有17座。

据当时参与调查与发掘的文物工作者冯汉骥、杨有润、王家佑回忆,17座船棺排列相当整齐而密集,船棺葬头部均正对长江。

这些船棺长约5米,都是由直径约一米以上的楠木或凿成或刨成舟形棺材。

船形棺上部约成半圆形,底部稍削平,两端底部斜削,使其翘起成船形,首尾两端各凿一大孔。

你好文物|穿越三千年,两副船棺诉说巴人

“这些孔的用处,我们推测是以方便系绳下葬之用。”区博物馆馆长唐国庆认为,巴人生前可能也是用这些木船,游戈于江面上撒网捕鱼而生,如果船翻后,仍可以将绳索套住孔,将其拉回岸边。

此说法在《生产船棺葬发掘报告》一书中得到了印证,“船棺葬中的独木舟,从其大小及制作来看,是完全可以实用的。我们推测,此种葬具或者本来就是墓主人生前实用的交通工具。死后即以之做葬具……不拘其为实用之具或凿成的葬具。”

古有“北人骑马,南人乘船”之说。以船棺入葬,意为乘一叶小舟抵达彼岸世界,这与北方丧葬文化中的“车马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船棺葬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置于土中(即土葬),一种置于岩上,后一种后来发展为岩(悬)棺葬。

在战国至秦汉之际,以船为棺进行土葬的民族并不多见,唯有巴蜀先民是个例外。

自1954年在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首度发掘船棺墓葬,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今四川、重庆地区又先后发掘出多处船棺遗存。

三千年前的铜器

打开研究巴人文化的大门

在冬笋坝发现的船棺形状分两种,一种是较简单的独木舟,另一种则内置一小棺,似内棺外椁,另一端形成脚箱,脚箱内置随葬品。

船棺内随葬品很多,有剑、钺等铜兵器,有釜、盘等铜容器,还有斧、矛等铁器,说明巴国的工匠具有较高的冶炼技术。

墓葬中除盆、罐等陶器外,还有引人注目的黑红二色漆器;棺内有竹篾垫以及麻布、绢的痕迹,说明古代巴人在制陶、造漆、纺织技术上已比较发达。

在船棺内出土的铜兵器和铜用具上,很多都以虎纹作为图案。这也说明巴人把虎作为本民族的保护神和图腾。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冬笋坝巴人船棺葬的发掘出土,打开了专家们研究巴人文化的大门。

西南有巴国

最早记载于《山海经》

关于巴人,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葜(qiā)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由此可见,巴人作为一个民族的出现,能提到传说中的太葜(传说中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时代以前。

然而,两千多年前,在诸多历史文献中都曾有过记载的这个古老民族突然神秘消失。关于巴文化的很多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巴文化博大精深,但要给它下个确切定义非常困难。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三峡工程的启动、文物抢救工作的展开,诸多巴文化遗址在峡江地区被发现和挖掘,如巫山双堰塘遗址、云阳李家坝遗址等,巴人在长江流域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其真实面目逐渐从历史文献和传说里还原在众多的考古发现中,更逐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廪君统一五个氏族

从清江到长江流域逆流而上争夺盐业资源

据成书于秦汉的《世本》记载,巴人是“廪君之种”。可惜《世本》早已佚失,好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录下了廪君的事。

这段夹杂神话色彩的文字,是研究巴人早期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它向人们透露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大约在夏、商之际,随着生产力发展,需要一位统帅来治理五姓氏部落事务,今鄂西的清江流域有巴氏之子名叫务相,与其他同样居住在武落离山的四姓(樊、瞫、相、郑),通过掷剑于洞穴、乘土船而不沉等竞争,终于胜出,被推举为王号廪君。

廪君统一五姓部落,标志着巴人的正式形成。

随后,廪君率领巴族沿清江扩展疆土,来到了长江流域。这期间,巴人为夺取盐业资源曾与以“盐水女神”为代表的某个母系氏族展开争战,并赢得了战争。

到公元前12世纪,由于殷商对各部落的压迫,使巴族与活动在陕西中部的周族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商王朝。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巴人给予周武王很大支持,并派兵参加了著名的牧野之战。

后来,周初分封,将巴氏封为子国,因首领巴子之名称为巴子国,简称巴国,建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区)。

自此,巴族以一个南方诸侯国见之于史册。

巴国

因盐而起 因盐而生 因盐而亡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巴族的起源与盐密不可分。“咸鸟”即盐鸟,运盐之鸟。如今还有很多人都称盐为“盐巴”,可见巴与盐的特殊关系。

最强盛时期,巴国疆域北接汉中、东至奉节、西到宜宾、南达贵州北部。就是到了现代,重庆的峡江地区,依然留存有很多古盐场。

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云阳云安古镇,还有富甲一方的彭水郁山古镇,都与盐、与巴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巴国是“因盐而起,因盐而生”,以盐强大起来,从渔猎向经商转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而又可能是“因盐而亡”。

因为,盐在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国在江州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也有一首《登司马错古城》,描述了当年秦灭巴蜀的情景:“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

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

体现了重庆人忠勇、刚烈、重承诺、顾大局的性格基因

在抗秦过程中,民间传说的巴蔓子将军,既是忠勇爱国精神的化身,也是重庆人民重义气,讲诚信,护国爱民,舍生取义传统道德风尚的人格代表。

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

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万州一带)发生内乱,当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

事平,楚使索城,巴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

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巴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

由此,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传颂。

东汉末年,巴郡临州(即忠县)名将严颜的一句“我州只有断头将军,而没有投降将军”,成为弘扬巴蔓子英雄气概的千古名言,充分体现了重庆人的性格基因——忠勇、刚烈、重承诺、顾大局。

手记

让文物活在当下 让历史告诉未来

《一块墓碑背后的世族辉煌》(刘氏墓碑),《我区有枚清代称盐“大秤砣”》(清代铁权),《火锅文化,从清朝的那口锅说起》(辅首衔环银火锅)……6月27日,《你好,文物》在本报首期刊载以来,连续6周的特别报道,集中展示了我区各博物馆收藏的数十件文物。

这些文物,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小部分,但却印证了时间存在过的痕迹,诠释出独具一格的九龙坡地域文化。同时,正是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物,共同为我们上演了一场惊艳全城的文物大赏。有人说,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不幸的民族,没有记忆的城市也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于是,我们从“History”到“Hi,story”向自己的故事问好,然后把我们的历史变成“High Story”以飨读者,传递这样的一种记忆。

以期,让文物活在当下,让历史告诉未来。

你好文物|穿越三千年,两副船棺诉说巴人

记者 肖雨 摄影 王茂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