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寧南山撰文說,教育簡直就是神補刀。一個是學前教育產業化,以前的教育是大學最貴,現在變成了幼兒園最貴了。深圳現在的幼兒園費用,一個學期一萬元以下的算便宜的了。有的幼兒園,一個月收費5000多元人民幣,還不包括伙食費和校服之類費用,深圳的普惠性幼兒園普遍幾百元到一千多元一個月,為了一個孩子一年兩三萬元,相當於一個普通深圳市民兩三個月的工資。

年入50萬的高收入家庭,到手40萬的二胎家庭,如果兩個小孩都上公立幼兒園,學費+餐費+雜費一年就是4-5萬人民幣,如果兩個小孩都上私立幼兒園,那麼一年就是8-10萬元人民幣,上不封頂。覺得我每天學習8-10個小時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意願去參加什麼補習班,因為去補習班,是耗費我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的行為。我周圍的家長們,平均都給孩子報了三四個不同類型的培訓班,補習班。原因很簡單,學校下午三點多就放學了,學生在校時間和接受的教學大幅縮短,根本無法滿足家長們對孩子教育的需求,大大激勵了學生家長轉向課外補習機構。原本是國家可以安排在學校進行的,一個老師對四十個孩子的高效率學習,變成了四十個家長送四十個孩子去上補習班,極大的增加了時間成本。整個社會運作效率大大降低,讓家長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更為重要的是帶來階層固化的問題,減少最為平等的在學校接受統一教育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去比拼家長們能夠提供的教育資源,那自然是越有錢的家長越有能力提供了。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有錢人的家庭,很多都是全職媽媽,有大把的時間孩子送去參加各種培訓,我周圍就有家長把孩子送去學習擊劍,這毫無疑問是貴族運動。現在養育孩子成本最高的部分就是教育,孩子吃的穿的之類,我都可以節省,畢竟現在怎麼樣孩子都不會吃的很差。但是目前搞的減負,剝奪了我“不給孩子報課外班”的選擇權,孩子在校學習時間太短,我被迫只能轉向課外機構來彌補。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從源頭上從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學內容和結構,而不是搞減負縮小學生在校時間,降低教育資源提供,增大了中產家長們管教孩子的時間成本和資金負擔,還美其名曰“讓家長承擔起應該的教育責任”。

在深圳各個論壇,經常有這樣的貼子“我們是雙職工,父母不能過來幫忙帶孩子,我們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比比皆是。因此很多中產家庭,被迫讓媽媽辭職來照顧孩子,造成家庭收入下降,而一旦作為經濟頂樑柱爸爸不幸失業,這個家庭會受到嚴重打擊。所謂的減負,實事求是的說,恐怕只有學校和教育部門減負了,家長和學生卻更累了。

今年我曾經寫過《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文章,在網上廣為傳播,然而怎樣?有關部門依然我行我素,我想他們可能是這麼認為的:1.你作為家長說你負擔更重了是在說謊,我搞減負明明是減輕了你的負擔。2.你作為家長說你負擔更重了是你吃飽了沒事幹,你不送孩子去課外補習班,下午三點多放學讓孩子自己玩不就行了嘛。3.你作為家長說你負擔更重了,這是應該的,教育孩子你本來就應該負起責任,所以我縮短在校時間,把責任從我身上轉移到你身上是沒問題的。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2018年8月1日,深圳《南方都市報》的一則報道,印象中公立學校才會學位緊缺,而現在民辦學校也是一樣,今年龍華區報名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學生,7600多人報名民辦學校,竟然有3600多人未能報名成功,原因是學位不足。龍華區教育局建議未被錄取的學生到其他區有空缺學位的民辦學校就讀;也可關注個別第二次報名還沒有招滿的民辦學校,還可以進行報名。同時,該局建議家長儘可能陪同小孩回原籍就讀。

對於學位不夠的原因,教育局說了四點:1.今年龍華區總體學位缺口較大,符合報名條件的人數較去年增加了40%;2.今年全市進行公民辦學位統籌使用,對民辦學校的辦學規模、招生計劃和班額進行了嚴格規定和控制;3.根據教育部和省廳關於消除大班額的政策規定和督辦要求,深圳全市嚴格控制學校班額,民辦學校不能隨意擴班招生;4.錄取原則是按照積分由高到低錄取,未被錄取主要是積分排名靠後。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然而這些原因都只是表象,房價貴,入學難不只是深圳,而是發生在中國的各個城市,不只是像深圳這樣人口湧入的城市入學難,我老家那樣常駐人口減少的城市入學也很難,我看我老家親戚的朋友圈,為了報名上小學,還有凌晨就去排隊的,都是瘋了嗎?即使是我們的生育率低到了全球最低水平,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的數量大大減少,我們依然感到各種資源緊張。

網友說,中國優質的教育資源一直少,而且像我小時候也沒有學前教育一說,很多小孩在上小學前,根本就沒有上過幼兒園,而且自從80年代末90年代儲開始教改以後,就開始胡亂改,完全是照搬歐美模式,根本不是出於自身國情歷史文化出發,學人家長處補自己短處。

房價沒轍,無法通過擴大供應來降低,只能通過移除房屋的投資屬性來解決。其他倒是真的,國家發展了這麼多,稅收年年漲,結果還在把公共服務扔回給家庭,確實是要反思。

現在城市的私立教育已經成了一種毒瘤,他們根本沒有多教孩子什麼東西,除了價格比公立學校貴了N多倍之外,什麼毛用都沒起。當教育費用高到驚天動地的時候,誰願意生孩子,給自己的後半生找不痛快嗎?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如果只用養一個孩子的十分之一價格,那麼誰來生二胎?我不說生一胎的問題,大多數人就算拼命也會生一個的,但二胎誰會願意?你願意生一個孩子下來,從出生他就永遠落後於整個世界嗎?不願意的話,你要花多少錢才能讓他上私立學校?如果百姓賣血賣腎都供不起孩子上學,那麼誰願意?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不知大家有沒有認識到一點,好地段的房子和好老師都是稀缺資源,什麼叫做稀缺,也就是說無論怎麼分,都不可能每個人都分到的,必然是有的人有,而有的人沒有。那麼怎麼分呢?資本主義國家的辦法簡單,誰有錢歸誰。其實你們不能把他們的情況當作是“維持社會分層的工具”,而應該認識到那是資本主義運作方式下必然的結果。而對於社會主義國家,就產生了問題,該怎麼分才公平?如果按文中的抱怨,我住深圳,我買了那麼貴的房子,我子女的教育就不應該再花那麼多錢,那麼我可以給你們打包票,結局就是窮一點的地方,一個好老師都沒有。為什麼要限制公立學校的教育時數呢?那是因為,它既然沒辦法做到公平的讓每個人擁有好的教育資源,它就只能做到讓每個人只有公平的較差的教育資源。請一定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解決之道也有,把老師工資提高到一萬塊錢每月,那麼就有更多精英人才願意當老師了,但是你們同意嗎?同意就按這個做,但是肯定要多繳稅,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上也不會掉好老師。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完全放開計劃生育不贊同。如果完全放開,生不起的人還是生不起,生得起的人拼命生,公共服務被有錢人佔去更多,階層固化更加嚴重,何況還有文章中提到的民族、宗教問題,更是無解了。如果生育率低是二孩政策造成的,那麼放開三孩也是可以的,但文章中又說生育率低主要是住房、教育的問題,那麼就與二孩政策沒多大關係。

這實際上導致至少三種情況:1、沒錢、沒時間、沒心情的家長只能聽天由命;2、有錢、沒時間的家長不得不外包;3、有時間、有心情的家長會考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比例上看,第三種情況絕對不佔多數。

前兩天央視13臺調查幼兒園小學化,問了家長,家長稱老師說如果沒有提前學,那麼會跟不上。說了私立培訓機構,說了公立幼兒園。說了一大圈,就是沒敢報道為什麼老師會說沒有提前學,那麼會跟不上。這個問題相信他們絕對採訪過,因為這是做新聞最基本的素養,但是沒敢報道。

教育市場化是最害人的,直接掏空了人民的腰包。我也是深有感觸。我一個老百姓,還不是北上廣深居民,在一個2.5線城市,孩子額外購買各種資源。不買不行,別人都買,你能落下麼?太害人了!教育部還說什麼交給社會,真是肉食者鄙了。否則我都無法瞭解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本應體現起優越性,可是。估計腦子裡全是私有化了。私有化,直接讓美國等西方國家住房自有率降低到60%。。美國醫療更是天價。中國不能學。而且,至少在教育和醫療上,中國本應該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不能全交給市場。害人啊。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說說教育的事情:

1、作者提到減負導致該教的不教。個人體驗也是如此,現在的小孩有太多當年我在同年齡段被教育過的東西他們不知道了。不過個人認為這個不重要,真正讓人痛心的是學校教育仍然如當年我讀書一樣重知識積累,不重方法的學習與訓練。如近期老婆給了一個任務,研究一下怎麼幫學生提高數學水平。我看了一些認知心理學與神經學的書,也通過面對面交談的形式問了這些學生對數學的看法。我無意中發現一個問題,這些孩子都很認真,都努力去做一道道堆積起來象山一樣的習題,但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學或者說學了能解決什麼問題。我的結論是太專注了,缺少發散思維的訓練,結果是培養了一群按照既定套路工作的生物解題機器人。一句話,學不得法,更可怕的是失去了體會數學之美的樂趣。

2、作者提到對自己孩子無要求,想著田園牧歌的生活。我想這不是大部分家長的心聲,從實踐看,學校教育重要,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次於學校。除了部分天才兒童,家長是很難放手的。但最近有個事情讓我覺得,現在的家長很積極,但方法很成問題。正值暑期,學校佈置給學生不少事情,我發現周圍的家長想著如何替孩子完成,而不是監督與指導孩子完成。理由往往是讓孩子多點時間乘暑期補知識,當然大部分實際上是讓孩子去補習班做天量的習題,結果自然孩子失去了一次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

學前教育產業化、房價貴,帶來階層固化問題

3、補習班與學校的關係。現在很多補習班的所謂補習本質上是學校教育的延續,而不是學校教育的補充。當然這一現象的成因是對分數的追求,考綱與教綱存在知識水平要求的差異,必然就會有這一現象。抹平這一差距,選拔考就失去了選拔的意義,但能不能再平衡一下,學校多教點,考試少考點,把住大學的出口,真正做到寬進嚴出。

總結一下:現在的教育不得法,很多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無趣;家長過於操切,只注重要考的和分數而忽視那些不要考的,越俎代庖太多,孩子學習的知識沒有機會實踐;補習班與學校沒有形成內容的差異化,補習班成了影子學校,社會資源被重複用在一個點上,配置太不合理。

教育部壓縮學校的學時,必然導致教學時間吃緊,當知識都很難講完的時候,方法的學習與訓練自然無法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