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撰文& 製圖 | 羽見 攝影 | 馬文曉 吳衛平

地理北京:濃縮的中國


在中國,能否找到這樣一個地方:不出百里之地,可以攬盡天下美景、賞盡中國風物、吃盡四方美食。

如果有答案,這個地方一定是北京。

我不是地理決定論者,但長年累月的積澱,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塑造。從地理環境來看,北京幾乎就是濃縮中國的標準樣本。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近代手繪北京城郊鳥瞰圖▪

北京,是個聚寶的盆兒。古代地理學家說:北京所在地,是富饒的“天府之國”。

京師古幽薊之地

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

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

語出《大明一統志》卷1

北京,是個美妙的灣兒。

近代地質學家維里斯,將它所在的半封閉的小平原稱為“北京灣”(北京灣,Peking Bay,出自1907年發表的關於中國北京的地質學文章)。這個詩意而形象的名詞,既科學、又文學地,道出了北京地貌格局之精妙。

北京,是部厚重的大書。

燕山與太行在此接吻,二者及其包圍的平原,彷彿一冊翻開的大書,太行是封面、燕山是封底,一章又一章的文明,在平原大地上書寫。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元大都想象復原圖▪

關於“大北京”地理之美妙,我館曾有文《大北京地理“十部曲”》詳述,不再贅述。在這裡,我們專門說一說北京與中國地理的幾種對照。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母親河之一:潮白河下游▪ 馬文曉-攝

先說自然地理

之一:中國的地勢,有三級階梯,北京也有。

大北京,是個擁有約1.6萬平方公里的直轄市區域——在所有省級行政區中,也僅大於天津、上海、香港、澳門。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海拔最高點為2203米的東靈山,海拔最低點為只有8米的窪地,跨越了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低地等多種地形類型。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香山眺望北京市區▪ 馬文曉-攝

一條500米的等高線,將北京灣背後的屏障,太行-燕山山區分為兩部分:一是海拔500到2203米的中低山地帶,一是200-500米的低丘平原地帶;剩下的部分,便是幾乎沒有起伏的平原——海拔200米到8米的平原低地地帶。

這,就是北京地勢的三級階梯。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之二:中國有兩大河流——長江與黃河,北京也有“兩河”——永定河與潮白河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兩山-兩河-北京灣的地理環境▪ 大地理館-制

山是河流的父親。

燕山與太行交織,形成了華北平原西北角的輪廓。橫亙的燕山拔地而起;縱貫的太行威嚴聳立,兩山相交為一個直角,在這裡結結實實地接了個吻。太行山深處蜿蜒而來的永定河,是海河的中游幹流,其上游河段被為桑乾河,其下游又接納了燕山深處從北向南而來的潮白河。

這兩條河是北京的母親河——兩河之間的沃土上,書寫了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的建都史。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航拍下的明清紫禁城▪ 馬文曉-攝

再說人文地理

中國有農牧交錯帶,這個重要的地理區域恰好穿過北京。

在所有的全國性都城中,北京幾乎是距離農牧交錯帶最近的一個,從這裡向北一百多公里,就有著名的遊牧景觀——壩上草原。長城,是農牧交錯帶的標誌性人文景觀,北京的八達嶺、金山嶺、司馬臺等明長城,以及戰國、北朝時期留下的長城遺存,就是最鮮明的見證。

隨著漢唐關中帝都時代結束,經歷分裂時期的江南帝都時代過渡,北京大約在八百年前的金朝,迎來了自己的帝都時代。

之所以能接過這個接力棒:

一是本身條件決定。兩河沖積了富饒的北京灣,既有山作為屏障,又有土地孕育人力、物力、財力,這是其在明代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原因。

二是時代賦予使命。唐代之後,遊牧交錯帶另一側的威脅,從西北轉向了正北和東北,北京所在扼守著節點。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農牧交錯帶上的北京金山嶺長城▪ 馬文曉-攝

還有經濟地

中國有人口突變線——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被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發現的“胡煥庸線”(黑河-騰衝線),它跟400毫米等降水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也幾乎重合。與之相對,我們也找到了屬於北京的胡煥庸線——不過,它不是直線,是個方圈。

宏觀上,北京地區處於全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區域,但具體到大北京行政區域,胡煥庸線以東人口稠密區的北京,內部仍舊存在著人口分佈的不平衡,而且,這種不平衡並非漸變,而是突變。

為了致敬前輩,大地理館圈出了這條圈,姑且稱之為“胡煥庸圈”。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人口突變的“胡煥庸圈”▪ 大地理館-制

(注:我們沿著幾個重要座標,連成了正方形胡煥庸圈,具體數據未精確統計,圈內人口比例很可能超過90%)

這是一個邊長為60公里的正方形,四個邊穿過的區域有昌平、舊宮、門頭溝、燕郊,幾乎沿著六環繞城公路——此圈之內土地佔北京市面積約1/5,卻聚居著全市90%的人口。

圈內圈外,鮮明地分隔著北京的擁堵與暢通、熱鬧與靜謐。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手機地圖上的活動熱力圖顯示著北京人口的密度▪ 百度地圖-制

太行、燕山的山體猶如屏風,阻擋著北方的寒風,也阻擋著入侵者的進入,是安全的保障;山孕育的永定河、潮白河水系從,在山前沖積了肥沃的土地;這裡是暖溫帶的北部邊緣——越過了燕山和山海關,溫熱的環境立刻突變。

西北靠山、東南朝陽,河流從西北流向東南,這也是我們先祖定居時追求的理想宜居風水寶地。北京,幾乎就是這樣的樣本。

這樣的環境,造就了始於800年前金朝的帝都時代。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作為古典時代的最後一個帝都,北京終於集榮耀於一身——最幸運的事,我們這代人遇到了它最榮耀的時代。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太行、燕山與北京灣、北京城的關係▪ 大地理館-制

都城是王朝和國家的窗口。這樣的身份,天然地成為國家的象徵和縮影。從自然環境到人文社會,北京的地方與國家身份,不可分割地融合於同一空間。

如此奇絕的宏觀地理環境,為接下來的微觀地理景觀,搭建了舞臺。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兩大山系與北京灣抽象幾何形狀示意圖▪ 大地理館-制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端坐中央的紫禁城(局部)▪ 馬文曉-攝

地名大樓:“外省飛地”


京城之特殊,不只是中央和北京地方的城,更是可以集聚四方風物、風景、風情、風光的空間。

愛地理,可以讓我們在地圖上找到一群有趣的建築——區別於其他建築的鮮明特徵是,它們是從各地“飛來的建築”——軀體坐落在京城,招牌象徵著外地。

為什麼要用“飛”形容呢?因為地名來自他鄉嘛。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的“外省大廈、賓館、飯店”分佈圖▪ 大地理館-制

這些“外地建築”的崛起,跟一種特殊的機構——駐京辦關係密切。這種機構在京城的土地上,形成了一種區別於國家和北京地方——的第三種空間。

一個地方,成為都城之後,就註定跟其他地方擁有不同的意義。國家或中央的空間、地方的空間,交織在一起——漢唐的長安如此、南朝的南京如此、宋代的開封如此、金代以來的北京也是如此。

中央與地方意義上的北京空間,在地圖上很容易直接體現。還有容易被忽視的第三種空間——地方駐京空間,它的出現和構建,來自其他地方行政區。

對比地圖你會發現,多數駐京辦就設在那些外省大廈、飯店或賓館裡(幾個別除外)。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省級行政區(包括特別行政區)駐京機構分佈▪ 大地理館-制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省級行政區省會、首府,及計劃單列市駐京機構分佈▪ 大地理館-制

它們隱藏在熙熙攘攘的京城鬧市,平日,大多數人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

但是,到了每年兩會或其他重大會議在北京舉行的時候,這些“飛來大廈”存在感將會爆棚。

嚴格意義上的駐京辦,指的是經過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批准,由其駐京辦事處管理司直接負責管理的機構,涵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特區(這裡的特區,並非傳統意義上深圳等經濟特區,而是指“經過特別批准的地區”)的駐京機構。

誠如它的名字那樣,“駐京辦”是隻有京城才有的一種機構。除了政府特設機構,廣義上的駐京辦還應當包括各地商會、同鄉會等組織所在的場所。

聯繫地方與中央是駐京辦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同時為在京城工作的同鄉提供了紐帶。衍生的功能——它們不經意間,成為各地文化的傳播平臺。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航拍下的北京CBD夜景▪ 馬文曉-攝

它們將家鄉的地理,展示在北京——國家的窗口,於是就有了地圖上這些密集的據點。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省會級及其以上機構駐京辦分佈圖▪ 大地理館-制

潛移默化中,以駐京辦建築為主,加上部分帶有地名的商業建築,如房地產商開發的第一上海中心、港澳中心、臺灣街等,這些外地地名建築群,在北京地域上,凝聚成了一種深深的地理烙印。我們甚至可以將它們視為各地在北京的“飛地”。

飛地,是個來自政區地理的概念,指隸屬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比如,河北廊坊,跟該省其他地方是不接壤的,行政主體要想去廊坊,就需要“飛"過其他行政區屬地,才能抵達。

與嚴格飛地不同的是,北京的這些外地地名場所,在行政上並不屬於各地——這些地方雖然是“租借”北京之地,但其實質上堪稱“文化飛地”。實際上,這裡的活動人員,籍貫也多是外地的同鄉——相對獨立於北京地方與中央。

當它們的名字被標註在地圖上,密密麻麻的點,分佈在京城主城區的各個角落——為了與中央政府及各部門聯繫方便,它們的選址也多在三環以內。

如果算上地級市、各地企事業單位,以及曾經存在過的縣級駐京辦,地圖上的這些“飛地”,就更多了(如下圖)。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各類外地駐京機構在熱力地圖上的分佈▪ 底圖-百度 製圖-羽見

有必要梳理一下“駐京辦簡史”。

駐京辦名字始於當代,但其前身早就有了。追溯起來,駐京辦的1.0版,是唐宋時期的“進奏院”。當時,道、路(相當於今天的省級)才有資格在京城設立進奏院。

進奏院,還有“邸”“都留後院”“邸院”等名字。

唐藩鎮皆置邸京師,以大將主之,謂之上都留後。大曆十二年,改為上都知進奏院官......宋緣舊制,皆本州鎮補人為進奏官,其軍監場務轉運司則差知後官,則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師,各置進奏院。

宋末元初馬端臨 撰《文獻通考·職官十四》

進奏院在唐中期出現,一般由政府設立的道(相當於今天的省)或節度使藩鎮派駐京城。唐朝後期,進奏院在長安曾多達50多個,基本具備今天駐京辦的職能: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傳遞信息情報。

唐代進奏院還有為各道進京商人等提供匯兌的職能。商人將貨款交付進奏院,由進奏院可以開具文牒(類似今天的支票),一聯交給商人,一聯寄往本道——商人憑此,身上都不用攜帶大量現金,可輕裝趕路。

北宋開始,進奏院官員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職能是向地方傳達中央的政令。唐宋兩朝,進奏院也成為地方官員與京官的社交場合。公元1044年,籍貫河南開封的文人蘇舜欽,曾因在進奏院搞 "小金庫",並用文件廢紙賣的錢("鬻故紙公錢",出自《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七》)召妓飲酒,結果受到處分,十餘人被流放各地,"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出自《宋史》卷422)。

進奏院在元代被廢止。但是,地方官員、商人進京活動,從未中斷。到了明代,應運而生了一種相當於駐京辦的非正式民間機構——會館,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會館是各地在京任職官員,為家鄉進京考生提供方便而捐建;一類會館是各地在京商人等成立的行業場所。

各省人士僑寓京都,設館舍以為聯絡鄉誼之地,謂之會館。

語出清末民初徐珂 編撰《清稗類鈔》

自明洪武年間開始,北京老城內至少出現過千餘處會館(據《北京歷史地圖集》統計數據)。同鄉住宿、聚會的會館,後來演變成為集會議事、宴客娛樂的場所,比如老北京許多著名的戲樓,就設在會館裡,至今依舊熱鬧的湖廣會館,就是其中一例。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明清民國“駐京辦”——會館的分佈▪ 北京市文物局-數據 大地理館-標註

從地圖可以看出,北京舊城的老會館主要分佈在原宣武區、崇文區,尤以前者分佈最集中。《北京市宣武區志》統計:至清末民初,原宣武區170條街巷中分佈著511處會館,其中明代33處,清代至民國初年478處。《北京歷史地圖集》的統計更為詳細:比此前資料多出了一倍以上,總計1000多處。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航拍下的北京舊城衚衕街區▪ 馬文曉-攝

明清兩代,閉關鎖國數百年,清末終於國門大開,於是西風東漸——各省有志之士,紛紛進京開展活動,其家鄉會館,成為其居住、議事的重要場所。甚至可以說,會館是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風雲大事的催生地。

如,梁啟超與新會會館、康有為與南海會館、譚嗣同與瀏陽會館、魯迅與紹興會館等,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新中國定都北京後,為了保持與中央的隨時聯絡,各地需要一個派駐北京的辦事機構。1949年,帶著這種使命,內蒙古設立了第一個駐京辦,後來各省、市、特區駐京辦也紛紛設立。

隨著時代變遷,“駐京辦”承載的使命,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辦事機構,它是紐帶、是平臺、是窗口,是向首都宣傳各地風土人情的重要窗口。其附帶的餐廳,還成為品嚐各地正宗美食的地方。

在網站上搜索駐京辦餐廳,很容易找到資深吃貨,推薦的各個駐京辦的看家菜。

明清版的會館,堪稱駐京辦2.0版——湖廣、安徽、陽平、紹興、湖南等會館,依然保存著舊時面貌,其戲樓還常常上演傳統劇目,大部分會館已經成為百姓居所。

今天地圖上這些新建築——駐京辦大廈們,未來能否像老會館一樣,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印記呢?

不管如何,無論穿梭舊時會館,還是巡遊今日大廈,我們都能不出京城,感受來自全國各地的多樣風情——對於客居北京的各地同胞來說,那裡的鄉音、美味,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地名符號,也能瞬間勾起一縷又一縷斬不斷的鄉愁。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地圖上的外地地名建築、街道分佈▪ 大地理館-制

這些街巷,能否勾起你的鄉愁?


京城是名利場、是追夢地。

自它成為都城以來,不知接納了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多少人物,有的紮下根底,成為北京的新主人,有的漂泊客居,成為“北漂兒”。

與駐京辦等建築不同,街道的地名沉澱歷史更悠久,他們實打實地銘刻在地圖上融入了當地的行政區劃。因為,它們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空間符號。本文作者,嘔心瀝血,將它們從密密麻麻的大街、小巷、衚衕地名中大海撈針,遴選出來。

走在這些地方,你一定會聽到,衚衕裡的老北京,在談論著“福州館社區”“登萊小學”“蘇州居委會”“四川營幼兒園”等。

西長安街、東長安街

或許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北京城最氣派的大道,始於明永樂年間的長安街,其實來自外地。長安街是個泛稱,具體地名是西長安街和東長安街(廣義的長安街延伸得更長,地圖上稱為長安街的,是從西單到東單一段)——長安,致敬的是漢唐都城“長安”。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東、西長安街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蘇州街

常去海淀中關村一帶的人,應該對這條街不陌生,十號線地鐵有一站就是它。

此街得名歷史超過240年。乾隆皇帝曾攜母南巡江南,母子二人對南方蘇州街景頗為喜愛。1761年,乾隆的媽媽七十大壽,皇帝仿照蘇州街景,修了一條從紫竹院萬壽寺到海淀鎮西側的街道,建築、商鋪仿照蘇州水鄉,還從南方邀請商人沿街經營。

喧鬧的商鋪、喃喃的吳儂軟語,一定可以讓乾隆皇帝人想起在江南的時光。

今天的蘇州街,寬度已擴至14米寬。此外,頤和園內也有一條仿蘇州山塘水街的“蘇州街”。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蘇州街(海淀)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蘇州衚衕—

“蘇州”在北京的烙印,不僅在皇家,更在民間。

老城崇文門附近,曾是水系發達的水鄉,地圖上的“蘇州衚衕”就在這一帶——當年這種風景,讓北方人想到了江南水鄉,也許就留下了這個地名。

蘇州命名的衚衕,在勞動文化宮以東、南池子大街以東還有大蘇州衚衕、小蘇州衚衕,衚衕盡頭的飛龍橋,是紫禁城流出的金水河匯入菖蒲河之地。“菖蒲”本是南方草本植物,出現在這裡,也應該是對江南風光的致敬。

舊時文人曾對這裡的亭臺樓閣與小橋流水流連忘返,並吟誦詩句:

河流細繞禁城邊,疏鑿流清不記年

好是南風吹薄暮,藕花飄香白鷗眠

出自明人陳悰的詩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蘇州衚衕(崇文門)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西鎮江衚衕、東鎮江衚衕—

這兩條衚衕,距離蘇州衚衕很近,“鎮江衚衕”之名,明代就有。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西、東鎮江衚衕(崇文門)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登萊衚衕—

明清時期稱為寶應寺乾麵衚衕,1965年改為登萊膠衚衕,後去掉一字,稱登萊衚衕:登州、膠州、萊州,均為山東半島地名。

古時,山東人在北京設立過13個會館,清乾隆年間設立的登萊膠會館,是最早的一個,衚衕的文化背景當與此有關。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登萊衚衕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福州館街—

街名源於民國,因衚衕附近曾有兩座福州會館而得名。大名鼎鼎的福州人林則徐在北京駐留期間,曾在這裡與朋友議事、聚會、吟詩作文。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福州館街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汾州衚衕—

北京地圖上的“營”很多,有的與軍隊駐紮有關,有的與軍工生產有關,有的與行業聚居有關,有的與同一地區人聚居有關——汾州衚衕屬於這種,明代稱“汾州營衚衕”,後改今名。

這裡過去曾是山西汾州人聚居之地。汾州是山西舊府(治所駐今汾陽縣),著名的平遙縣過去就屬於汾州管轄。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汾州衚衕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四川營衚衕—

明代四川(包括今重慶)出了個著名女將秦良玉,此地據說是其麾下軍士駐紮之地。後來,這裡曾有四川會館,曾書“蜀女界為人秦少保駐兵遺址”,秦少保,即秦良玉。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四川衚衕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陝西巷—

熟悉清代及民國史的人對這裡並不陌生,這條巷子因尋花問柳出名,清代紀曉嵐,民國蔡鍔等人在這裡留下了許多風流韻事,小鳳仙、賽金花等名妓都出自這裡。此巷,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鐵樹斜街,全長約500米。

不過,其名稱源於商業活動。《京城衚衕徐瀛速寫集》稱,此巷附近曾有許多陝西籍的木材商囤積木料。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陝西巷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嶺南路—

嶺南,即南嶺以南,主要指今廣東地區——以廣州為中心,形成了一種歷史悠久的“嶺南文化”。

北京的嶺南路,全長740米,西起北窪路,東到西三環西側。這一帶曾是嶺南,尤其是廣東商人、會館集中地,廣東大廈就坐落在路旁。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嶺南路位置圖▪ 大地理館-標註


除了以上列舉,曾經,地圖上可能有更多地名命名的街道、巷子、衚衕。今天只有少部分保留了下來,比如還有一條小蘇州衚衕,已經改名陽春衚衕。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地圖上的外地地名街巷分佈▪ 大地理館-制

我們在地圖上標註了,長安街、蘇州街、嶺南路、登萊衚衕、福州館街、陝西巷、蘇州衚衕、鎮江衚衕、汾州衚衕、四川營衚衕的位置。這些地名出現在北京地圖上,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涉及區域在中國的地位。

這些地名來自陝西、江蘇(蘇南)、膠東、四川、山西、福州、廣東——從古到今,這些地方對於中國的意義,舉足輕重。

山西、陝西地名的印記,背後是漢唐關中的輝煌、明清山陝商幫的繁榮。

山東地名,則對應著山東商幫、魯菜進京的深遠影響。

四川營,則折射了巴蜀大地兒女自古以來報效國家的熱血豪情。

福州館,頓時讓人聯想起,林則徐、林琴南、林徽因等八閩大地的才子佳人。

嶺南路,則是珠三角經濟文化實力的一個側影。

蘇州為代表的江南,影響更深——唐代以來,這裡一直是富饒魚米之鄉,其商業財賦更是關係國家命脈;江南文化更是深刻影響了國人的審美。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六環附近的山河地名街區▪ 大地理館-制

北京園林

一座“中國園林博物館”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整個北京老城,猶如一座大園林▪ 馬文曉-攝

說起園林,尤其是北京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圓明園馬上就回復現在很多人的腦海。實際上,北京的皇家園林史,從它被定為帝都的那一刻起,就誕生了。

公元1153年,金代貞元元年,金國皇室從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阿城區)跋涉1200多公里,來到華北平原北端的永定河畔,改燕京路治所燕京為中都,定為國都。這是北京成為王朝帝都的正式開始。

有了皇家身份,便有了皇家園林。

我們有必要簡述下北京皇家園林簡史:

赫赫有名的“燕京八景”之說,也來自金代。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蓮花池:遼金時代的園林孑遺▪ 馬文曉-攝

所謂八景,即選取的北京周邊最有名的旅遊勝地。可以說,金朝是最早在北京地區搞大規模旅遊風景開發的朝代。人工營造園林,是其中重要的風景類型。

金朝在今北京城周邊營建了西苑、同樂園、太液池、南苑、廣樂園、芳園、北苑等皇家園林,並修建離宮禁苑,最大的萬寧宮,位於今北海公園附近。赫赫有名的“燕京八景”之說,也來自金代。

後來,經過元明清三大王朝的經營,皇家園林越來越氣派,尤其是清代,達到頂峰。光是今海淀區,就有90多座皇家園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山五園”:三山是,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是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後改稱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清代三山五園手繪圖▪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三山五園示意圖與仿製藍本圖解▪ 大地理館-制

清朝是中央集權的王朝,皇家園林的修建,可以充分調動全國最優秀的設計師和工匠,更是可以做到汲取各地園林,尤其江南園林的精華。這樣一來,我們在北京皇家園林身上,可以盡情縱覽許多其他地方名園、名勝的風情。

以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為例,它的整體格局,是以杭州西湖進取為藍本:北有山、有堤、中有島——這是二者景觀的共同格局。甚至,與杭州蘇堤六橋對應,頤和園也有西堤六橋。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杭州西湖與北京頤和園格局對比▪ 大地理館-制

頤和園還汲取了諸多江南名勝的精華,如佛香閣仿杭州六和塔、鳳凰墩模仿無錫黃埠墩、諧趣園模仿無錫寄暢園、十七孔橋模仿揚州寶帶橋、園內蘇州買賣街模仿蘇州山塘街。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航拍下的北海公園瓊華島:皇家園林代表作▪ 馬文曉-攝

光是江南還不夠,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的樣式,也被搬到了頤和園。頤和園的“貪心”不光這些:萬壽山北的密宗印之閣及其“四大部洲”,藍本是西藏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山南桑耶寺。

除了藏傳佛教,大力推行佛教的清代統治者,還在園內佈局了大量漢地佛教文化的寺院、寶塔。

儒家色彩的文昌閣、書院,道家的蓬萊、瀛洲、方丈三大仙山佈局,也被搬入園林。

佛、道、儒,一個也不能少!無論你是佛系、道系、儒系青年,在頤和園裡,總有一款風景適合你。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頤和園景觀模仿詳解▪(橫屏觀看)大地理館-制

玉泉山有口玉泉,那裡豎立著“玉泉趵突”石碑,這是清代版本的“燕京八景"之一。說起這個名字,不免想到濟南的趵突泉——究其根源,是乾隆皇帝南巡看過趵突泉之後進行的命名。趵突泉和玉泉,都有“第一泉”古碑,題字者都是乾隆皇帝。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頤和園:西堤柳橋▪ 吳衛平-攝

比起其他園林,圓明園更堪稱“史上最大山寨園林”——在這裡,蘇杭美景依然是最重要的藍本,杭州十景的名稱甚至被原封不動地照搬;蘇州獅子林、桃花塢,南京瞻園,紹興蘭亭,無錫寄暢園,海寧陳氏園,寧波天一閣,江西九江廬山也被模仿進來。當然,園區內的西洋景,也都是仿品。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圓明園景觀模仿詳解▪ 大地理館-制

這幾處皇家園林都是“江南風景蒐集狂”,清人的詩句道出了其良苦用心。

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

語出自清代詩人王闓運《圓明園詞》

只可惜的是,這“移天縮地”的江南各地美景,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今天的我們,誰也沒有見過那氣派的“萬園之園”原貌。

古代皇家園林的“收集癖”傳統,流傳至今。

北京的母親河之一——永定河畔,屹立著一處建造於當代的園林景觀群。這是2013年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留下的遺產——北京豐臺園博園。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北京豐臺園博園航拍▪ 馬文曉-攝

園博園官網介紹,這裡共有69個各具特色的園林,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直轄市、省會、首府,及其他重要城市的主題園。園林既有古典式園林,皇家、嶺南、福建、巴蜀、蘇州等各大流派一應俱全。

整個北京城的皇家園林,構成了一座“中國園林博物館”——這也是園博園的另一塊牌子。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豐臺園博園各地園林分佈圖▪ 大地理館-制

古代的三山五園、當代的園博園,均以展示地域園林為特色,而位於奧運村的中華民族園,則以民族為單位,將56個民族的園林景觀收入一方天地。

在北京,送你一本“走遍全國”指南!

▪中華民族園各民族園林分佈圖▪ 大地理館-制

小結:北京帶你飛遍中國


1

兩河東流、三級階梯

農牧交錯帶穿越

人口突變線格局

所以

北京的自然、人文、經濟地理

堪稱中國的縮影


2

逛逛那些帶地名的大廈

你可以或消解鄉愁,或收集美食

走走曾經的老會館

轉轉今天的駐京辦

你可以時不時與鄉人聚會,感受餘音繞樑的鄉音


3

在那些帶有外地地名的街巷

你可以神遊祖國河山、學習中國地理知識


4

欣賞完那些融合了各地景色元素的古今園林

恭喜你!

不出北京,便可以宣佈

遊遍了中國

那些打上地名烙印的建築、街區、園林,密密麻麻地覆蓋著北京城——

它們將北京變成了一座“飛地之城”,獨一無二、且無法複製。

我們甚至可以說:北京是中國,甚至世界上最典型的飛地城市。

這種景觀是京城的身份所致,這些文化飛地的從天而降,多少淡化、擠佔了所謂地方意義的北京空間。

不過,誰也無法否定:

所謂老北京古老、厚重、鮮活地域文化,本身便離不開這些“飛地”帶來的營養。

這就是你不知道的“飛地北京”。【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