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銘刻1937

致敬!他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銘刻1937

7月7日, 有多不平凡?! 盧溝曉月橋猶在,烽火狼煙日未遠。 盧溝橋的獅子並不是1937年“七七事變”的唯一見證者! 即便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扭曲和篡改, 即便有人被蠱惑,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歷史,不會忘記。 還有他們和它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留住真相,用如山的鐵證捍衛人類記憶,為我們還原那段歷史中的血與淚!

致敬!他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銘刻1937

方大曾戰地攝影 “失聯”80年的戰地記者——方大曾 “我為什麼要離戰場那麼近?因為我們可愛可敬的將士,他們奮勇殺敵和敵人血戰到底的精神可歌可泣。”——方大曾 是他,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第三天,穿越炮火奔赴前線,發出中國新聞界第一聲全民族抗戰的吶喊。 是他,拿著紙、筆、照相機的特殊“戰士”,不顧個人安危,在戰爭最激烈的前沿進行採訪,向外傳遞消息。 是他,將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件”的真相,用長篇報道《盧溝橋抗戰記》,用照片“保衛盧溝橋之我二十九軍戰士英姿”及“日寇炮轟盧溝橋”等形式,全景還原,留存至今。 1937年,他與這個世界失聯,那時候他25歲。 一個揹包、一架照相機,一位失蹤在抗日前線的年輕戰地攝影記者,從他留下的底片和文字中,我們搜尋遠去的瞬間,尋找半個多世紀前的一種精神。 《盧溝橋抗戰記》中,他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道:“二十九軍在這次抗敵戰鬥中,其悲壯慘烈,實非筆墨所能形容。記得在日軍二次進攻的夜裡,我軍有一排人守鐵橋,結果全部犧牲,亦未曾退卻一步。”《保定以南》中有言:”這是一個全民的抗戰,是一個生死關頭的民族解放鬥爭,每一個國民都應該並且必須組織在抗戰行動之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把握著最後的勝利。“方大曾本人,又何嘗不是從未退卻一步,以自己的忠勇築成了文化抗戰的新長城? 沒有職業精神探尋不到真相,沒有家國情懷成不了大記者。 當國家遭遇危難,當個人命運顛沛流離,這個當年勇氣可嘉的年輕人毅然決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去,用影像紀錄,為民族見證。 2006年3月16日,方大曾的家人將其生前留下的837張底片全部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向你致敬!“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方大曾。

致敬!他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銘刻1937

中國最年長抗戰老兵——付心德 “那些英勇犧牲的遠征軍啊,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英勇事蹟呢。和他們比起來,我不值一提。”——付心德 他被稱為中國“抗戰的活化石”,作為隨軍軍醫見證了中國抗日的硝煙烽火。 他是迄今國內已知最年長的抗戰老兵——享年113歲。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付心德先後參加淞滬抗戰、南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 在抗戰期間,他最多的工作就是在野戰醫院裡搶救受傷的士兵,這讓他看到了無數生死時刻。 他也是南京保衛戰少數見證者之一,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讓以救人為職責的付心德對日軍痛恨不已,這也讓付心德堅定了一個信念,“不把日軍打走,自己絕不會離開部隊,更不會離開戰場!“ 他一生都忘不了一場戰役,忘不了一個人。 這場戰役就是戰爭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犧牲最大,殲滅日軍最多的龍陵之戰。 這個人叫高介君,是87師的一名上尉,英勇善戰,率領戰士與敵人打肉搏戰,最後壯烈殉國,犧牲時才30歲。 在付心德的記憶裡,當他率領救護隊在陣地收復後打掃時,發現兩軍士兵竟然相擁撕咬而死的就達80多對。而已經陣亡的高介軍,犧牲時嘴裡還咬著一個日本兵的耳朵。 “作為一名軍人,在抗戰中,我無愧於使命。”2013年9月21日,這位中國傳奇的“抗戰活化石”走了。 老兵不死,只是漸漸凋零! 向你致敬!中國“抗戰的活化石”,付心德。

致敬!他們用趟血的歲月與苦難銘刻1937

“歷史講解員”——鄭福來 “日軍殺死一箇中國人,就像捻死一隻螞蟻那麼容易。這些歷史的悲劇,不能在中國重演。”——鄭福來 “那天,王永祿的兒子在家門口站著,街當間兒正好落下一個炮彈。炮彈皮子從他肚臍眼打進去,人送到鐵路醫院也沒搶救過來。如果說他要活著,現在91了。”這樣的故事,他已經講了67年。 “七七事變”的一幕幕細節,都印在他的腦海裡。 那年,他6歲,睡夢中被密集的槍炮聲驚醒。第二天,他背起黃色的書包要去私塾,被父親攔住了:“29軍跟日本人打起來了,上不了學了!” 從此,橫跨在永定河上、全長266.5米的盧溝橋,成為他少年時期的“亡國屈辱地”,以及相伴至今的“精神家園”。 1949年,18歲的鄭福來參加了開國大典。1951年,20歲的鄭福來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盧溝橋鎮鎮長,接待了美國記者,以見證人身份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和當地民眾的抗戰史。 自此,他自願在盧溝橋地區做義務講解員,把盧溝橋的歷史和文化,把盧溝橋的抗戰歷史講給來來往往的中外遊客。他接待過70多個國家的外賓和數以萬計的參觀者。 鄭福來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活一天,就要講一天。如果能活到100歲,我就講到100歲。” 他自知年事已高,收了好多“徒弟”,80後張妍也是土生土長的盧溝橋人。鄭福來悉心教導她,要把家鄉人的心裡話、家鄉人的家鄉事講給更多的人,講好中國軍民的抗戰故事,把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向你致敬!盧溝橋的“活歷史”,鄭福來。 銘記歷史,不忘初心。 歷史,蘊育出民族源遠流長的精魂;歷史,譜寫出集體認同的價值觀念;家國曆史,是中華民族全體揹負的驕傲與沉重;民族歷史,是每個中國人的血脈傳承與文化基因。 繼往開來,砥礪前行,年輕一代應該接過前輩肩上的使命,守護好歷史的沃土,種植今日之糧,生髮明日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