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鲁湖拾贝

【作者简介】张庆,三台县作协副主席,作品有影视剧本《郪国轶事》《大潮龙蛇》《衣食父母(合作)》《梦断元丰》等。

散文:鲁湖拾贝

挥之难去——魂兮归来“鲁班桥”

“鲁班桥”的真名,实为“落板桥”,而这个名字,又并非仅指一桥,而是指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镇鲁班场的代称。

这个代称,就源于环绕于乡场外,潺潺东流不息,溪水沁澈透底的“洗白河”上,那坐历史悠久,传说神奇的古石拱桥。

按当地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洗白河,既是当年,女人们漂麻浣纱的天然作坊,皇贡丝麻的精品车间,更是窈窈少女、韵韵少妇们最为钟情难舍的天然“浴池”,只要她们宽衣解裙入水,那随波荡漾的蜂腰玉肢,瞬间会使鱼儿们万头攒拥,天上的月儿,则羞得撕云掩眸。当她们出得浴来,却早已如枝枝雪参,娇艳欲滴,风情万钟,秀色可歺。因而以“洗白”为名。

因我家居古井坝(镇),仅与她一境之隔,儿时,又常见父辈们隔三岔五,一脸兴奋地嚷着涌着,要去落板桥赶集,心中很是嫉妒。

回家一问,父亲话匣大开:落板桥啊,那可是不得了,古官道上的水陆大堂口儿,官过天要震,兵过地要抖,九宫十八庙,历史久得很!至于那“落板桥”嘛,据说是修桥合桥拱的时候,最后那块榫石,不是大就是小,不是长就是短,任凭石匠怎么修怎么改,左弄右弄,就弄死也合不拢那圆卷拱。还不是鲁班老爷下凡,几锤砧敲出块石榫头,往中间一搁,那圆拱就像捏面馍馍,眨眼间就四平八稳,清丝严缝地合拢了。所以又叫“鲁班桥”。

1978年夏高中毕业,回乡刚几天,锄头粪桶都还没玩熟,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就派我去了人民渠白店段,干抬石头修渡槽那活。白店渡槽,是鲁班水库入水口前的一座大型输水石拱桥,全长两千多米,宽约六米,又是架在距山足五百多米的两山之间,那“一桥飞架南北”的气势,宛如天上彩虹。

白店渡槽工地,距鲁班场仅6华里左右,于是趁倒班间歇,迫不及特地赶去了鲁班场,一探埋在心中多年之谜。

那时候,鲁班水库工程建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一路上看见的,都是采石场,都是运石料的铁轮、木轮短架木板车。开山号子,抬工号子,拉车号子,与叮叮当当的锤砧声,汇成一片,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演出,把楚个山野都震得天价的响,仿如一个万马奔腾的战场。

沿山路下沟,还没走进乡场,一眼就被柳荫覆岸,鱼儿浅底,鹭鸟翩舞的洗白河给震住了。因为她在你的面前,简直就怀疑她是公园溪景,还是自然河流,是山野小溪,还是潺潺山泉。那美啊,美得你仿佛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那水清啊,清澈得让你泌骨,汨流得让你透肺,仿佛流淌着的,是一种带着仙风地气沁人心脾的汩汩香液。

下场口洗白河上的“落板桥”,逼停了我的脚步,从听说到眼见,无数次的揣想,终于见到她了。

这是一座十分平凡,却又极其不平凡的单拱古石桥。

说她平凡,是她的外型存在,就如一位地地道道的山乡村妇,素衣素面,没有一丝妆琢,却又实在得风姿绰约。古石桥为单拱单跨石桥,桥面全长不过十米,宽约4米,半圆形单卷拱,拱顶距水面约四米高。桥两端均有两米左右的砌石护堤,桥面左右两侧各有约60厘米高的石柱栏杆,栏杆上无任何雕饰,却风化去了原有的轮廓。桥面为石板路面,但早被踩踏得碎迹斑斑,不但中凹边凸,还分明留下了车轮压槽和马蹄坑迹。整个石桥,水面以上早已斑驳古旧,临水石上,布满了青苔和水痕。但石桥却也依旧傲然挺立,并无一丝憔悴迟暮形色,依然平心静气,无怨无悔、风雨无阻地,迎送着古官道上南来北往的客人。

说她极不平凡,是她浸透了近两千年历史内蕴,见证了古郪道二千年前的历史故事。

古郪道,即以古郪国都邑、汉郪县县治地、今三台郪江镇为中心枢扭,向西,沿今三台安居、鲁班、白店子,中江柏树垭、永安(古称长安)、龙台、兴隆,金堂(赵镇),进入成平都平原;向北,沿今三台景福,射洪太和镇渡涪江,分别到达川北南充、阆中、巴中等地,为古代川西通往川北,最为直线短捷的军民要道。《三国志》、《晋书》、《潼川府志》史载中,先后就有:公元214年,诸葛亮率黄忠、赵云两次从成都入郪县勘界、置军,入郪之路,必经鲁班桥;张飞带兵沿郪道北上,驻军阆中,必经鲁班桥;公元218年,郪县人马秦、高胜举义,攻占郪县后,沿郪道经鲁班发兵向南,在资中被蜀将李严击败;公元263年姜维闻魏将邓艾攻占成都,从川北兵驰郪道,欲入川西救主,反被后主刘禅下旨,在郪投戈降魏;公元304年西晋李雄起义,攻下广汉郡(今射洪柳树镇)后,从郪道发兵直指成都,攻下成都后,建立成汉国;公元405年东晋谯纵,在五城水口(今三台县城,五城水口即凯江水入涪江江口)起义,兵发郪道,攻下成都后建立西蜀国的记载。而以上重大事件,又件件与古郪道上的驿道要隘鲁班桥有关,因而,“鲁板桥”就正是这些重大历史实事的记载见证者。

到了公元432年,南朝宋分郪县平阳乡(今三台县城)建北五城县,公元552年南朝梁撤郪县并入北五城县,古郪道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经今中江城、回龙(回水铺),三台建林、乐安铺、三台县城、秋林驿,盐亭,到阆中的“小川北道”,鲁班场和“落板桥”,便完成了她古郪道要隘兵驿的历史使命,转而变身为一般官道铺递,并由此沉寂于山野。

但是,“落板桥”没有沉寂,她仍然风韵不减地挺起胸膛,用她的臂膀,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承负起“鲁班场”的历史重责。难怪民间代代相传,不称“鲁班场”,而是人人开口便称“落板桥”。

行过古石桥,便是乡场“下场口”。步入三米宽小街,抬眼望去,中横两竖由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侧,全是古香古色的老旧檐廊式小青瓦商住两用民居。虽然低矮,但那些早已褪色发暗,榫柱略斜,瓜筒吊檐斑驳,隙縫铺板,踏磨得中间圆凹的门槛,却又处处倾诉着它们饱经历史的沧桑。

转过小街向东,便是乡场正街。正街宽约五、六米,也全是石板铺路,并与小街一样,石板早被踩磨得中凹边凸,就如老人额上的褶纹。街道两边的古民居,比小街高出了许多,其制式也大大有了讲究。街两端房下,均为齐刷刷一望无阻遮雨蔽阳的穿铺廊檐,但廊檐宽了许多,木柱大了许多,门面大了许多,柱下或方或图(鼓)形石礅,也多了雕花。街房虽然多为连壁,但也时不乏独立大宅,由灰白大砖高高竖立的“烽火垛堞”相隔其间,并且,高建的门楼,醒目的展示它那雕窗画栋,很是古朴、气派。

乡场临山环水,几乎是清一色老街老房,主街两侧,药铺、医院、商行、食店、茶馆、客栈应有尽有。受地形地势影响,乡场少有岔街,主街为东南向西北走向,并且呈“5”字形扭曲延伸。街道全长约四里地,分平街和山街。平街部分约两里地,比较宽阔,但行至广东馆前不远,便是石梯级曲形街道了。石梯街先后向左向右,拐行个“之”字形大弯后,向上一直延伸到山梁大古榕树下为止。

乡场有古老的“九宫十八庙”,除“鲁班庙”建在“鲁班桥”一侧外,广东馆、江西馆、颖州馆、黄州馆“四大会馆”,及马祖寺、三圣宫、禹王宫、观音寺、鸡足庙等等,又齐齐挤建在石梯街两侧,因而被当地人称为“庙子街”。

这些宫庙,又多是被弯曲小街、飘带般的石梯、飞檐接堞的民居,以及荫伞如盖的大榕树所簇拥,高低错落如云雾中的“海市蜃楼”。乡场上最具特色的,还是“四大会馆”,它们的建筑大同小异,都有四层飞檐尖顶门楼、前殿、阁楼、榕树伞盖的大院坝、两层厢房及古戏楼、后大殿,而且都由石梯步衔接,形成天然的高低错落景观。因为会馆非寺庙,少了很多禁忌,加之古“水陆码头”会所的内涵,便也成了民众们最钟情的茶酒相聚和观戏场所,因而,小镇又有“广东馆长麻吊线

(聚者长年不断),颖州馆坛坛罐罐(酒馆为主),黄州馆香烟不断(烟馆为主),江西馆不咸不淡(歺馆为主)”的俗语传承。

乡场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古榕(俗语称黄桷树)多多,荫天蔽日。不仅宫庙或内或外成双成对,而且街口,街角和空余之地,都有巨伞般的大榕树挺立。细数几人围的古榕,就有十八九棵。

庙子街最高处,也就是“之”字形石梯处大榕树下,是俯览古镇全景的最佳地势,放眼俯揽,整个乡场,那红黄青绿白五彩错落的楼、阁、檐、堞、街、梯、榕、桥、溪,尤如一幅天然画卷,赏心阅目地展示在你面前,让你恍如梦中。

纵观整个乡场,她依然还保存着川北古乡场那种古老朴实、安详静谧、与世无争的原始风貌。遗憾的是,解放后,乡场上的庙宇、会馆,分别改做了乡政府、收花站、粮仓、供销社,医院、学校,虽然重点建筑的轮廓还在,房屋主构架未变,但早已壮观旧貌不存,部分临街门楼,也早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现而今,洗白河、落板桥,鲁班场齐齐淹没在了鲁班湖之中,除了恋旧的,六十年代以前的老人们知道她,熟悉她外,年轻的人们,早已把她遗忘了,甚而至于,连她的音容笑貌,都一点印迹也没有了。

但是,静静躺在湖中的她们,桥还在,乡场的基址还在,她们的灵魂还在。我深信,如果她们幸运,再过一百年,两百年,谁能保证社会的进步,先进的科考,不会去寻找她们,去把她们的倩影,以最最隆重的方式,请上水面,靓展于世?

因而,记下这并非全面、详尽、准确的稀些文字,聊以为对她献身鲁湖的追思缅怀,使后生们对她美而的前世今生,予以应有的感怀和关切吧。一个目的,不管今天和后世,人们在欣赏赞美鲁班湖时,千万别忘了美丽的她——落板桥。

散文:鲁湖拾贝

梓匠杰作——感天动地鲁班湖

鲁班本无湖,她是人工湖,是百万梓州儿女,用敢为人,先造福万代的气魄胆略,用有舍有得的家国情杯,用鲁班祖师的智慧传承,用大国工匠的不朽精神,用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一锤一砧,两手一肩,在一穷二白的白纸上,活生生挥汗洒血造出来的人间奇迹。

她是中华民族重大水利工程的旷世杰作,是全人类万代共享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三台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

如果你不理解这个结论的意义,请读以下数据和故事:

鲁班水库占地总面积21.6平方公里,设计库容2.94亿立方米,常年库容2.78亿立方米,湖水环绕6沟12弯89座岛屿,为巴蜀第二大人造淡水湖泊。

鲁班水库同时承负灌溉三台、中江、射洪、大英四县62.69万亩良田和人畜用水重任。其中,中江、射洪、大英三县,并未派出一兵一卒出力水库建设,最终却因鲁班水库的存在,而为他们的灌区,无偿提供了24、39万亩良田及人畜用水。三台人民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水库主坝建在太林铁线沟,坝高68米,全长315米,坝底宽122.4米,顶宽8米,大坝腹内建长242.8米,宽2.5米,高3.5米圆拱直墙式廊道,及直径2米,长124.6米,排水量每秒48.8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整个主坝,共用标准600石料50万立方米,其雄壮宏伟身驱,震惊世界。整个工程,启动于1971年,立项批建于1976年,正式开工于1977年1月2日,奠基典礼于5月24日,落成峻工于1383年12月。

环水库四周,在太林乡大碑垭、倒湾垭、油房垭、太林寺,鲁班乡铧厂垭、采购站址,分别建有长200至600米,高15至20米的石砌副坝6座,建鲁西(西平)、鲁香(射洪香山)等放水隧洞3座。这些造福万代名垂千秋的优质工程,全部都是三台的石工民工们,历尽12载风霜酷暑、千难万险,在“苦了我一个,造福万代孙”精神的驱使下,凭借一锤一砧、一肩一锄,在鲁班爷的“墨尺”指引下,用中华民族传统的智慧建成的。这是什么?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大国工匠”精神!

水库工程自1971年投入千人土专家勘测设计队,1973年组调新生、安居、建设3区(团)6000名石工入库区采石备料,至1383年12月落成峻工,历时12年。全县总计投入民工达到达6万余人(含分期投入及技术管理人员),其中石工最多达3万余人,土木技工2万余人。总计工程量达到190,97万立方,(其中:开挖土方116,03万立方,开采石料70,65万立方,浇注混凝土4,29万立方)总计投工2940,55万个。

水库建设的总投资为4997,68万元,其中国资投入3045,46万元,省地县投入1750,82万元,民投201,4万元。所谓“民投”,即农民工所投工日的折资,根本就没有包含农民工自带口粮、工具、交通等项目折资。而这个部分份量最大,当时却全部转嫁给了各村、社和农民自行负担。若按当时粮价价格计算折资,也应在千万元左右。而“民投”折资,又实在少得可憐,按上列官方公布数字,鲁班水库总计投工为2940,55万个,折资为“民投”201,4万元,实算下来,建库民工每个工日折资,仅约为0.07这是什么?这就是三台人伟大的“舍得”精神,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当国家水电部邀请西方水利专家,赴鲁班水库主坝作终审验收时,西方专家们一见到水库主坝,就被震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们不敢相信,如此垒石50万立方,高达70米,震人心魄、雄伟壮观的高质量水库大坝,竟会出自一无机械化施工设备,二无专业技术,仅凭鲁班“墨尺”和原始锤砧,肩抬手砌的三台县三万多农民之手。感叹之余,竟又异口同声将鲁班水库主坝定义为“当代伟大的东方金字塔”。

1980年9月3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谭启龙,欣然在主坝留下了“鲁班水库建设者完成了一项最伟大的事业”的题词。

1981年7月,时任国防部长的开国大将张爱萍莅归鲁班水库,赞叹之余,欣然挥笔写下“向鲁班水库建设者致敬”题词。

1985年,鲁班水库工程获水利部“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双奖。这就是三台人最优秀的答卷。

鲁班水库区,共淹没了鲁班、太安2个乡级场镇,及鲁班、太安、太林3个乡18个村80个社,搬迁总户数超过5000户(含农户2804户,及两乡场机关单位),搬迁总人数达25600余人(含农户12561人)。但搬迁补偿一项,除机关单位场镇人口(户)外,所有农业人口搬迁户,每户得到的补偿金仅为1131.95元。动迁两年的口粮补助,每人为508斤,若按月算,每月每人仅21斤。(官方公布数据:18个村80个社,农业户口搬迁户补偿金总额为317,4万元,补助粮总额为640万斤)

但是,这些农户们,一听说是为国家修建水库而搬迁,不仅欣然拥护,而且不提任何要求,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服从国家大局,于1978年8月至1979年冬,全部悄无声息地搬迁出了世代祖居的故地。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三台人“舍小家,为国家”,伟大“家国情怀”崇高品质的具体体现吗!

说到鲁班水库,就不得不提及,与鲁班水库命运相联的人民渠七期输水干渠工程,因为它不仅是三台人民无私奉献的另一重大功绩,更是三台人“不唯上、不畏上,敢于抗争,敢做敢当,敢闯敢干,舍得一身剐,勇创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鲁班水库人间奇迹”的强烈动因。

1970年,四川动建人民渠七期输水工程,省上以统调方式,硬性下达给三台一县承担79.31公里沟渠土方开挖(德阳段43.42,中江段34.89),10座石质渡槽,17个隧洞掘建,土石方工程总量为1113,71万立方米,需投工2109,4万个的“重任”。

然而,到了三台县自己境内,省上又仅仅为三台设计了1公里尾渠,而且根本就没有为三台设计囤蓄水工程项目,即刻引起三台158万百姓的强烈反弹。时“三台县革命委员会”顺应民心,经过班子慎重研究,确定由分管副主任董晓恩牵头,带领农业、水利、建委一班人,赴省、地(区)请愿,强烈要求省上为三台设计立项修建大型水库项目。

省革委根据民情和三台农业大县的实际情况,表态计划可改,但无力分心,要干自己干,报省审定,行则立项,不行则拉倒。县革委顶住巨大压力,立下军令状,管你批不批,三台必建鲁班水库,并任命董晓恩为水库设计报批筹备组长。董晓恩再发军人之威,一面练“铜头铁嘴飞毛腿”之功,率筹备组班子数十次赴成都、北京请援;一面摧动省、地水利工程专家,于1971年初,抽调组成近千人的本土水利勘测“土专业”队伍,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对鲁班水库选址及地质情况,作详尽勘测论证,提出设计方案;一面征调新生、安居、建设三个区6000石工,先期入库区采石备料,提前做好工程上马准备工作。

苍天不负有心人,几经磨难,几经修改的鲁班水库设计论证报告,在成都地质学院、国家水电部五局、省水利设计院专家的倾力支持下,于1976年2月完成,4月23日上报省革委,10月19日省革委上报国家计委、建设部、水电部,10月28日水电部电复由四川自定,11月19日省水电厅、省革委齐齐发文,批准三台修建鲁班水库工程。

接到准建批复,县革委闻风而动,从永安电厂借款30万元,齐齐投入指挥部创建、工程开工筹备、举全县之力打总体攻坚战的大战之中。随即,全县以新生、向阳、安居、西平、建设、富顺6个区,6个军队式建制团,三万二千余名青壮民工(注:区为团,乡为营,村社分别为连排),以及由县级部门组成的政工、宣教、工程、后勤、医疗队伍4000余人,浩浩荡荡开进水库工地。三台人为自己拯救自己而强势争得的鲁班水库工程,在158万乡亲父老的鼎力支持,三万余名民工热泪横流气吞山河的悲壮中,发令开工。

而全县另外的古井、乐安、金石、芦溪、刘营、石安、城郊、塔山8个区(团)三万余名青壮民工,则早己于1972年初,执行省革委的指令,战斗在人民渠七期工程德阳段43公里修渠工地。此刻,又正转战在中江段38公里修渠工地上。他们虽然没能参战鲁班水库,但鲁班水库工程项目,无疑是用他们的战斗和心血换来的。当初,他们以“三台人生得莽(愚蠢),修了德阳修中江,别家种田有金水,自家苦累无剩汤”调侃自嘲,此刻,他们又该是多么的满足和自豪。

除人民渠七期工程外,三台人自行设计,自己建造的,与鲁班水库配套的输出引水工程,则完全可以与鲁班水库比美。该工程纵贯县域西南部6区39乡(当时建制),并延伸至中江、射洪、大英三县。整个工程共建干支渠24条,总长550,58公里,建渡槽36座,开掘隧洞383个,总工程量1369.83万立方,总投工2524、72个,总投资4218、9万元(其中:国投仅1529万元)。

以上三大工程庞大的官方终审公布数据,展示在面前我们的,它不仅仅是一个鲁班水库实体,那饱蕴最为厚重的内涵,是三台人,是三台人那种当今社会无与伦比的强大的精神本质,是当今和未来三台人,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在强大的精神本质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还必须强调两大核心力量,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后方支前的无怨无悔。

人民渠七期工程和鲁班水库建设关键时期,正处于1971—1979年文革“乱而未治,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社会动荡时期,但是,“三台县革命委员会”权力,仍然掌握在杨全贵、董晓恩等解放三台时的战斗英雄、意志坚强的老共产党员手中。因而,这个集党政军为一体的县革委班子,其本质,仍是党的坚强堡垒,方能在三大战役一开始,便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拼命争取项目,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也才能不忘使命,指令各团、营、连,必须由区、乡、村党委、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带队任政委、连长,把党支部建在连上。青壮民工队伍,必须尽最大努力选派党团员和基干民兵组成。因而,三大战役每到关键时刻,工地上冲锋在前的,必是飘扬着党旗、国旗、团旗的党、团、基干民兵突击队。据不完全统计,参加三大战役的近10万民工、干部名册中,党员、团员、基干民兵就达四成之多,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后方支援前方的无私奉献。三大战役,出征的全是青壮年,一个生产合作社,也就是一个排,按工量工期,就不算石工,按指令也得调出十八到二十人,也就是这个社的青壮主劳力,将被抽调出十之五六(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当时我就是社里被列为26名青壮主劳力中的一个,全社共被调出18个青壮主劳力)。青壮年一走,不仅留下的种地任务,义无反顾地被累加在了老人和妇女肩上,而且,这被调出的民工的粮、油、菜、柴等物资供应,按规定又全由社里集体无偿供应,每月保量送到工地。而到了秋收冬藏,全社人口统分到户时,人头粮就至少减掉了两成,这意味着什么?而全县十万民工,又意味着什么?在那个温饱均未解决的年代,后方的父老们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是勒紧裤带,全力支援前方,直至三大战役结束。这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三台精神么!

鲁班水库建成蓄水已经36年了,就不论它为万顷稻麦的贡献,仅凭它碧波浩瀚的湖面,游人忘返的旅游胜地,它的贡献还小吗?它未来千秋的奉献还小吗?

然而,当今的三台年轻一代,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四面八方游兴盎然的客人们,在流连赞叹它时,又会知道它是怎样“高峡出平湖,美景胜天堂”的吗?当今三台的商人老板、当政官员们,你们又该怎样来珍惜它,打造它呢?

38年了,三台像我这样的工程参与者,知情人,已经不是很多了,而且都已经步入生命最后二十年的时段了,真不敢细想,再过二十年,发生在鲁班水库,即三大战役的起因、过程、故事,还有人会知道吗?挂记吗?

喟叹之余,提起笔来,从鲁班湖的湖光之中,拾起那几粒已经被淡漠弃置的贝壳,把它转化为文字,以此存世,并聊以心灵自慰吧。

散文:鲁湖拾贝

(图片来自于网络)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