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準確,學得充分(以《珍珠鳥》一課爲例)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本文約5200字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薛法根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校長、蘇州市教科院副院長,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原創“組塊教學”,主張“為發展學生的言語智能而教”,出版《為言語智能而教》等專著。

*

*

文選型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往往隱藏在選文中,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不同的角度可以發掘不同的教學內容,具有不確定性。組塊教學以學生的言語智能發展為核心目標,準確把握文本教學價值,選擇並確定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重組並設計成塊狀的階梯式活動,改變以往線性的流水式教學,教得準確,學得充分,實現一個活動板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珍珠鳥》是馮驥才先生的經典作品,文質兼美而通俗易懂。教學的起點是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準確定位學生自己讀不懂、讀不到的關鍵點,從而引導學生連點成線,從“事”到“線”,從“情”到“理”,逐層深入解讀文本,獲得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這樣的板塊設計,可以摒棄煩瑣的分析,邁向真實的言語實踐,激活學生的言語思維,激發學生的言語創造力

梳理“事”

師:雛兒在馮驥才先生家裡幹了哪些事?請你閱讀第4—6自然段,梳理一下事件。

生:這個小傢伙在屋子裡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站在書架上,撞在燈繩上。(師插問:幾件事?)幹了四件事。

師:請你將這裡的“落、站、撞”都改成“飛”,想一想,雛兒在屋子裡從哪兒飛到哪兒?

生:這個小傢伙在屋子裡飛來飛去,一會飛到櫃頂上,一會飛到書架上,一會又飛到燈繩上。(恍然大悟)哦,這都是講它在屋子裡飛來飛去這件事。

師:(誇讚)你現在讀懂了,會概括了。獎勵你,繼續說。(眾笑)

生1:後來,這小傢伙停在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寫字的筆尖,啄我的手指。

生2:我還有補充,它白天淘氣地陪伴我,晚上就飛回鳥籠裡睡覺,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

師:(請學生將這些詞語寫在黑板上)作者一下子寫了7件事,但一點都不覺得散、不覺得亂,因為作者用了一根“線”把這些事件串了起來。請你用心讀一讀,找一找那根“線”。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生:(默讀課文。師提示:注意找到線頭,然後順著往下找相關詞語;有些線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有些線藏在裡面,需要你想一想。)

師:你找到了哪條“線”?

生:我找到了一條“時間線”。你看,作者用了“起先,隨後,漸漸地,先,然後,再,後來”這些詞語,把這些事連了起來。(師插問:這根“時間線”到這裡斷了嗎?)還有“白天,傍晚,有一天”這三個詞也表示時間。

生:我找到的是雛兒的活動地點,這些詞語是:“籠子四周,屋裡,櫃頂上,書架上,燈繩上,小桌上,杯子上,筆尖上,手指上,我的肩上”。

師:這是“地點線”,白天陪伴我的時候是在“我身邊”,傍晚的時候是在“籠子裡”。補充這兩點,這條線就完整了。

生:我看到小鳥的膽子越來越大,(師插話:什麼線?)就叫“膽子線”吧。(眾笑)小傢伙一開始的時候,膽子很小,只在籠子四周活動;後來膽子漸漸大了,就到我的小桌上活動;再後來膽子越來越大,居然啄我的手指,還在我的肩頭上睡著了。

師:如果說時間、地點是明線,那你的膽子線就是——

生:(搶答)暗線。

師:暗線是需要用心讀出來的。

生:我也發現了一條暗線。(眾笑)小鳥對我越來越信任,叫“信任線”。開始的時候,小鳥覺得我很可怕,完全不信我,躲得遠遠的;然後見我不去傷害它,就有一點信任我了,到我的杯子裡喝茶。(師插話:到杯子裡會淹死的。)(眾笑)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然後見我還是不去傷害它,就更信任我了,啄我的手指,我撫摸它的絨毛也不飛走;然後完全相信我了,落在我的肩頭一下子就睡著了。

師:完全不信、有點相信、不全相信、完全相信,這是一條“信任線”,你看得真的很準!建議不要只用“然後”,可以換一些表示先後的詞語。“然後,然後,然後”,那是一種病,叫“然後病”。(眾大笑)你看,把事件用一根線串起來,就有條理了。現在,請你按照一條線或兩條線,將這些事件連起來說完整、說連貫。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生:(練習後)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子裡飛來飛去。漸漸地,就落在我的小桌上,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後來,還啄起了我的筆尖和手指。白天,它陪伴著我,傍晚就回巢陪伴父母。(眾笑)有一天,它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還做起了美夢呢!

師:用時間和地點兩條線來串事件,說得很有條理。增加點難度可以嗎?這些事件中,哪些出乎作者的意料,請你用上“居然”或者“竟然”。

生: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子裡飛來飛去。漸漸地,就敢落在我的小桌上,居然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後來,竟然啄起了我的筆尖和手指。白天,它陪伴著我,傍晚就回巢陪伴父母。有一天,它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竟然做了個美夢呢!(掌聲)

師:你一連用了三個“竟然”,用得很恰當!現在,每個同學都試一試,看你能不能講得連貫、用得恰當?

生:(練習講,略)

解讀

散文中的事情,一般都是些片斷,東一件西一件,看似隨意,實則有心,內隱著一根情感的主線。閱讀散文就是要把握這些零散的事件,進而發現串聯事件的那根“情感線”,才能領會作者的情意與構思。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概括事件有點難,而發現那根“線”則需要抓住那些“含情脈脈”的關鍵詞句,讀到“鳥與人”的情感變化。最後的複述,則是讓學生形成一個“連點成線”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閱讀同類文本,啟發學生寫作構思。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體會“情”

師:作者在文中不叫“雛兒”,叫它“小傢伙”。你再讀一讀,注意小鳥的表現,圈出那些動詞,想一想:哪一件事幹得最像“小孩子”?

生:(閱讀圈畫,教師巡視,個別詢問)

師:雛兒在哪件事中的表現最像“小孩子”?

生1:我覺得小鳥在屋子裡飛來飛去最像小孩子。你看,小鳥一會飛到這裡,一會飛到那裡,就像小孩子一會玩這個,一會玩那個,一刻也不停,貪玩。

生2:我有一個補充,小鳥在屋裡飛來飛去,那是它覺得這個地方很新鮮,沒來過,所以會到處飛。就像我們小孩子,旅遊的時候,到了一個地方就四處玩一樣。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師:感覺新鮮,有點興奮,玩個不停,愛鬧騰。你能把這種小孩子的樣子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生1:(感情朗讀,略)

生2:我覺得小鳥傍晚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才回到籠子裡,最像小孩子了。它和我玩得很嗨,(眾笑)都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還忘記了父母。

生3:我小時候就是這樣,一玩起來就玩瘋了,從來都不記得要回家。爸爸媽媽叫幾次,實在沒辦法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生4:小鳥和我玩出了感情,(眾笑)就不想回家了。這一點最像小孩子。

師:課文寫的是小鳥,但你們看到的是自己,真好!誰來讀一讀?把你那種貪玩的感受表達出來?

生1:(感情朗讀,略)

生2:我覺得小鳥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還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這一點最像小孩子。(師插問:像什麼樣的小孩子?)像偷偷摸摸做壞事,生怕被人發現的小孩子。(眾笑)

生3:就是一邊做一邊看大人的臉色,一發現不對就趕緊跑。(眾笑)

師:你有這樣的經驗?(眾大笑)

生:就是試探,看看大人有什麼反應。

師:偏過臉來瞧瞧我的反應,是一種試探,是一種察言觀色,是一種孩子才有的機靈。不一定說得清,但一定體會得到,最好的辦法是朗讀。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生:(感情朗讀,略)

師:作者把小鳥當作小孩來寫,足以看出他對小鳥的喜愛之情。假如你在家做作業,有這麼一隻淘氣的小鳥,在你的周圍飛來飛去、蹦來跳去,鬧騰個沒完,你會怎麼看?

生:(紛紛發言)太煩心了!用雞毛撣子趕走它;這樣鬧,我還做得成作業嗎?關籠子裡算了;我一有人來就集中不了心思,這樣鬧騰肯定不行……

師:作者是作家,為何卻那麼喜歡小鳥的鬧騰?

生1:馮驥才一個人很寂寞,需要小鳥陪伴。

生2:作家需要豐富的生活,小鳥給他一種靈感。

生3:作者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喜歡養鳥,喜歡種花,很悠閒。

師:這叫生活情趣!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即使小貓在他的作業本上踩了幾個腳印,他也不生氣,把腳印看成……

生:小梅花!

師:有生活情趣的人,才會覺得小鳥的鬧騰也是一種生命的美!讀有趣的文章,就是和有趣的人交談,生活便很有趣。

解讀

文本就像一個“蘋果”,看著好卻無從“下口”。教學就是要在“蘋果”上掘開一個口子,掀開一層皮,學生才能像螞蟻一樣盡情地吮吸“鮮美的果汁”。抓住珍珠鳥“像不像”小傢伙這個關鍵問題,就是打開文本的一個缺口。學生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到文本中去映照珍珠鳥的哪些表現就像自己,就像小孩子的頑皮、淘氣、乖巧和可愛。這樣的閱讀就是一種沉浸,就是一種體認,就是一種對話,從中領會到作者的生活情趣,領會到應該過一種怎樣的生活。這樣閱讀,才能真正改變學生,而不是在文本的表層滑過去。

領悟“理”

師:馮驥才先生寫《珍珠鳥》,是想告訴我們他很喜愛珍珠鳥,是想告訴我們他是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還是想告訴我們其他的?請你默讀課文,想一想:他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生:(默讀後)作者想告訴我們“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

師:這是一個人生道理。課文中哪個境界最美好?

生:小鳥落在我的肩上睡著了,這個境界最美好。

師:說說你們的理由?

生1:小鳥原來很怕人,完全不相信人;後來一點都不怕人 ,完全相信人了。這樣的變化是最美好的。

生2:小鳥敢睡在人的肩上,說明對人已經完全信賴了,一點戒備心都沒有了。

生3:因為我從來不去傷害它,所以小鳥會這樣地信賴我。

師: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原來怕人的鳥,現在不怕人,這個情景是不常見的,也是美好的!因為人愛鳥,鳥便信人,人鳥相依,和諧相處,多麼美好的畫面。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生:睡在媽媽的懷裡,就是這樣的。

師:把“美好”換一個詞語,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畫面?

生:(紛紛發言)溫馨的;溫暖的;安全的;幸福的……

師:請把這個美好的畫面、美好的境界,留在自己的記憶裡。

生:(齊背課文第6自然段)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師:“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這句話直接揭示了課文的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眼睛”,稱為“文眼”。“文眼”一般出現在開頭或者結尾,閱讀時抓住“文眼”就能準確領會蘊含在文中的道理。讀完了課文,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異口同聲)沒有了!

師:讀書要善於思考,敢於提出新的問題。老師有這樣一個問題:籠子裡的兩隻大鳥,看到小鳥落在人的肩上睡著了,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生:“孩子啊!你千萬別相信人啊,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把你煮了吃掉!”(眾大笑)(師插話:說話要有依據。)“有句俗話,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是最危險的動物,是最會變得動物。”(掌聲)

師:鳥把人看很透了,也看扁了!

生:大鳥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人並不都是壞的,也有心地善良的人。就像馮驥才,就是一個有趣的人,可以和他和睦相處。”

師:人有好壞,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生:大鳥會說:“孩子啊,你還是回到父母身邊來吧!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是危險的。”

師:籠子是最安全的,雖然沒有自由!

生:大鳥說:“應該相信人類,鳥和人還是可以和平相處的。這個世界上不能只有人類,還應該有鳥類。”(掌聲)

師:每種動物都有生存的權利!鳥要相信人,人更要相信人!只有相互信任,才會有美好的世界;相互傷害,相互防備,這個世界就會到處都是籠子。你看,老師和同學們相互信任,課堂就變得如此美好!最後一個問題,請同學們回家和父母一起思考:假如把大鳥從籠子裡放出來,它們會落在人的肩上睡覺嗎?如果你覺得父母的話很有道理,請記下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解讀

《珍珠鳥》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閱讀不能止於感受情意,而應該跳出文本,在生活中進行一番思辨。教學就是要在沒有問題的地方,提出饒有趣味又值得深思的問題。“你有這樣的體驗嗎?籠子裡的大鳥最想說什麼?把大鳥放出籠子,會落在人的肩上睡覺嗎?”這三個問題,給學生打開了閱讀文本的新視角,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言語思維,不再止步於對“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樣一個既定的道理上。這樣的閱讀,才富有教學的張力。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三個板塊的教學活動,由“事”而“情”到“理”,設置了三個有梯度的閱讀臺階,讓學習如同登山一樣,充滿思維的挑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避免了同一水平的簡單重複。三個教學板塊,切準了學生的已有水平和閱讀需要,將文本閱讀聚焦在三個相關聯的“點”上。在一個板塊中,學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思考與交流,教得少卻學得透,看得到學生言語能力的發展變化。從散文閱讀方法的視角看,由“事”而“情”到“理”,是一種具有普適性的閱讀路徑,學生藉此可以閱讀同類散文,實現由這一篇到這一類的閱讀跨越。好的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越學越聰慧。總之,組塊教學以板塊式的活動,帶給學生學習的愉悅感和進步感,邁向“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促發展”的教學新境界。

名师妙招|薛法根:如何才能教得准确,学得充分(以《珍珠鸟》一课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