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人能躲到空調屋,那珊瑚能躲到哪兒?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認為深海是瀕危珊瑚的潛在避難所,但一項新研究表明,深海並不能為珊瑚提供庇護!

氣候變暖,人能躲到空調屋,那珊瑚能躲到哪兒?

圖注:海洋深處的一簇珊瑚。(圖/路易斯·羅恰/加利福尼亞州科學院)

淺水與深水珊瑚礁

我們居住的星球上有處看起來挺不起眼的地方,這個地帶幾乎不見陽光且充滿危險,還偶爾有一種大多數人未聽過的吱吱聲,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所在,應該沒人願意來這裡探險。但是,路易斯·羅恰(Luiz Rocha)和他的團隊卻多次出現在這裡,原來他們是為了研究海洋深處的珊瑚。

如果讓你想像一下珊瑚礁,你可能會聯想這樣的場景:清澈的海洋淺水區,在明亮陽光普照之下,一簇簇色彩斑斕的珊瑚似乎在輕輕招搖。但是除了淺水區,珊瑚也會存在於“中度海洋透光層”(mesophotic)區域,這片區域水深30米至150米。想要研究這片光照稀少的海洋世界裡的動植物,那麼就得有不錯的潛水技能。潛水員不僅需要經過特別訓練,還得帶上特殊的裝備,比如說體型更大的循環式水下呼吸器,這種呼吸器內既有氧氣,也有特殊的混合氣體如氦,還能回收潛水員呼出的空氣。進入水下30米至150米的深處,當潛水員想隔著呼吸器進行交流時,就會發出上文中提到的奇怪而尖銳的吱吱聲,這就是氦氣的影響。

深海潛水危險度頗高,這些人何苦呢?因為珊瑚礁太重要,它們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生態系統之一。不斷上升的溫度、酸化的海水和新出現的疾病,已經將曾經繁榮的珊瑚礁變成了幽靈般寂靜的死亡地帶。就在過去的兩年裡,澳大利亞浩大的大堡礁中一半珊瑚礁都已死亡!隨著災難的蔓延,一些科學家已將希望寄託於中度透光層的珊瑚礁。如果淺水區的珊瑚能生活在更深些的地方,其受到人類傷害的可能性也就會減小些。因此,淺水珊瑚礁也就能將中度透光層當做暫時避難所,等人類的威脅消失後再回到淺水區。“好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羅恰說道。

但根據羅恰的研究發現,這些假設並不合理。羅恰和他的同事在第一次對中度透光層珊瑚礁的深入研究後就發現,深水區魚類與珊瑚群落和淺水區珊瑚礁對應狀況有著很大的差異。“在我看來,把深海珊瑚礁當做淺水珊瑚礁的避難所就相當於是把熱帶草原當做熱帶雨林的避難所一樣,”羅恰說道。

氣候變暖,人能躲到空調屋,那珊瑚能躲到哪兒?

圖注:中度海洋透光層區域裡的魚。(圖/路易斯·羅恰/加利福尼亞州科學院)

初步的發現有些令人沮喪。“但情況可能並非都是這麼不如人意,我們現在仍在研究中,因此,中度海洋透光層的珊瑚礁是否能當做淺水珊瑚礁的避難所,現在還下不了定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一項目主管金柏莉·普格里斯(Kimberly Puglise)說道。普格里斯是最近一篇中度透光層珊瑚礁報告的合著者,但她並未參與本文的研究。此外,普格里斯還補充表示,“人們都容易忽視或遺忘掉這些深水區的珊瑚礁,但每次我們展開一項這一領域的新研究,就能有些新發現,這的確增加了人的希望”。

深潛一探究竟

將深水區當做淺水珊瑚礁避難所的想法都來自於歷史數據,這些數據認為淺水珊瑚和魚類在深水區也能生存。但羅恰表示這些歷史記錄並不可靠。“或許有人真的在100年前從90米深水區收集了一些物種活動的證據,記錄也真實,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物種也適用這種情況。”

為了真正瞭解中度海洋透光層生物的種類和生存狀態,羅恰就需要親自潛水轉一轉。不能用潛水艇,因為在機器的噪音與光線的干擾下,研究人員幾乎無法對這裡的魚類進行普查。於是,羅恰就得選擇潛水。

羅恰和其同事在很多海域都潛過水,比如百慕大群島海域、巴哈馬群島海域、庫拉索島海域、菲律賓周邊海域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海域。在每一處海域,5人組成的團隊就會下潛幾十次,以對沿途動物群進行調查。這項工作非常累,而且風險極大。潛水員在最深處只能調查15分鐘,但調查完後不能馬上浮出書面,否則就會患上減壓病,因此,潛水員浮出的速度必須放得很緩,然後再在近水面一定深度內恢復適應數小時之久才能浮出水面。“水下一片漆黑,非常神秘,”羅恰說道。“儘管下潛了好多次,但每次下去,都感覺像是第一次面對這類棲息地。”

羅恰團隊的調查顯示,雖然有四分之一淺水岩礁魚類的確會出現在深水區,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而且這些淺水魚更像是遊客而非居民。淺水區和深水區截然不同,即使是在中度透光層區域內,90米深的物種和60米深的物種也存在各種差異。“你在我面前放一些在太平洋海域拍攝的照片,我大概能挑出在4.5米至9米深處拍的照片,”羅恰說道。也就是說,淺水區比深水區要好辨識,中度透光層情況更復雜。

但深水和淺水珊瑚礁還有唯一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面臨著威脅。羅恰團隊發現危害淺水珊瑚礁的因素同樣也威脅著深水礁的生存。研究團隊發現了侵入的獅子魚、塑料垃圾,還觀察到珊瑚漂白過熱的跡象以及下錨破壞的證據。“在菲律賓137米深的一處珊瑚礁,那裡有很多釣魚線,這些釣魚線對我們潛水員也是個威脅,”羅恰說道。“除了我們,以前應該沒人到過這兒。”

氣候變暖,人能躲到空調屋,那珊瑚能躲到哪兒?

圖注:菲律賓附近海域深處的釣魚線和塑料垃圾。(圖/路易斯·羅恰/加利福尼亞州科學院)

有些事情 沒有捷徑

自然災害也對這些深海珊瑚礁造成了影響。在颶風“馬修”(Matthew)席捲巴拿馬群島上空的4天后,羅恰團隊查看了風暴路徑內一處130多米深的珊瑚礁。按說,這個深度的珊瑚礁並不在風暴引起的海浪的衝擊範圍,但珊瑚礁仍被一層沉積物和淤泥所完全覆蓋。“當我們潛到中度透光層的深度時,我們甚至無法看到珊瑚礁,”羅恰說道。

人類活動已威脅到深海的珊瑚礁。人們長期以來一致認為深處的珊瑚礁比較安全,因此沒有像保護淺水區珊瑚礁那樣去加以保護。“因為沒人去那兒,所以人們都認為深海珊瑚礁就不會受到人類的影響,”羅恰說道。情況顯然並非如此。

事實上,研究小組發現,只有那些遠離人類居住地的深海珊瑚礁,才很少有被破壞或汙染的跡象。淺礁也是這個道理。深度並不能提供保護,只有距離才能。但是,即使珊瑚礁離人類再遙遠,也無法逃脫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有時候看來已經沒希望了,”羅恰說道。“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團結一致以保護我們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中度海洋透光層並不是珊瑚的避難所,獨一無二的深海珊瑚礁也像淺礁一樣受到了威脅。”

“氣候變化對淺水區珊瑚礁的威脅迫在眉睫,”維多利亞大學的茱莉婭·鮑姆(Julia Baum)說道。“人們原以為深海珊瑚礁是避難所,結果這項新研究清楚地表明這種希望並不現實。想拯救珊瑚礁,沒有捷徑可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