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瑰宝,老子看过,孔子看过,都以此成为圣人

华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礼仪之邦,有着许多世界瞩目的文化珍宝,少数陈列在博物馆里,而更多的则深埋地下下落不明。而中国历史上最具价值的宝物,不是那象征天下治权的九鼎,也不是那秦始皇想传之无穷的传国玉玺,而是周室典籍。

失传的瑰宝,老子看过,孔子看过,都以此成为圣人

西周学在官府,一切的学术教育资源都垄断在中央手中。即使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都洛邑的守藏室依旧是全国最具盛名的图书馆,好学的孔子多次来此求教。而周守藏室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存放着夏、商乃至西周三代所有的政府档案和上古典籍,在当时的地位基本上就是周朝的《圣经》。

除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周室典籍更被视为天下正统的象征。《吕氏春秋》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夏朝、商朝的典籍掌管者都在国家衰败后把典籍送往有道之国。毕竟这么宝贝的东西可不能跟着旧王朝一块完蛋,当然要找新的继承者。因此,华夏的那方诸侯得到这个典籍基本上就拥有了天下精英公认的统治合法性。按理来说,战国七雄都会抢着要这宝物,然而没有。因为它失传了。

公元前505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尹氏贵族扶立杀害周悼王的王子朝为王,晋国则拥立周敬王讨打王子朝。结果王子朝打败了,逃跑时没带金银珠宝,就是把周室典籍一卷不落拿走逃亡楚国去了(王子朝还是挺有眼光的)此时楚国国力正强,如果接受了王子朝的典籍自然就可代周而起。但是楚畏惧众怒,不敢接受身为"乱臣贼子"的王子朝所送的周室典籍。于是周室典籍就没到楚国王室手里,随着王子朝的隐姓埋名而销声匿迹,至今无人可知。

失传的瑰宝,老子看过,孔子看过,都以此成为圣人

如果故事走到这一步就结束了,三代的古典礼乐文明可以说就断绝了。但好在有两个人曾经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周室典籍,那就是老子和孔子。老子曾经担任周守藏室的守藏吏(就是图书馆馆长)是除了周天子外唯一有资格阅读周室典籍的人,虽说他没能全记住典籍的内容,但还是凭借自己的领悟写下了《道德经》;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知道周室典籍的部分内容,并且花费毕生精力从民间搜集材料从而删订《六经》,算是周室典籍的"简洁版"吧。怪不得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他确实只是把周室典籍进行删订转述罢了。

失传的瑰宝,老子看过,孔子看过,都以此成为圣人

就这样,周室典籍从老子和孔子的手里得以传承精髓,而老子和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传颂的圣人,可以说是互相成就。

以后来我们所接触的老子的唯物辩证思想、孔子的人性辨证思想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到了今天依然是非常先进的,可见上古时期王室中留下的东西是多么的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