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他标志着中国佛学的进步!

他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他标志着中国佛学的进步!

玄奘是中国伟大的翻译家,伟大的佛学家、伟大的旅行家、伟大的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他曾把中国的《老子》一书译成梵文。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玄奘是个不屈不挠的到西天取经者。因为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唐僧玄奘的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您一定读过《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或是通过戏曲、电影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吧。然而,唐僧的确是真有其人,只是与艺术作品中描写的神话人物有所不同而已。

他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他标志着中国佛学的进步!

玄奘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家,姓陈名,生于洛州喉氏。陈13岁那年,唐政府派郑善果到洛阳选度27名和尚。陈因年龄太小,不在候选之列。陈便天天到衙门旁张望,善于鉴别人才的郑善果见后,便问他是否想出家,又问为何要出家,陈答道:继承如来事业,发扬佛教理论。他的回答受到郑善果的赞许,便被破格录取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学经十分认真,18岁时同长兄去长安。听说当时的名僧都在四川时,兄弟两人便又赶到成都。33岁后,玄奘又至湖北、河南、河北虚心向人请教,贯通各家学说。最后,玄奘又来到长安,向法常、借辩两位大师学习,两位大师赞许玄奘是佛门的“千里驹”,因此玄奘名闻长安。

10多年来,玄奘遍访名师,弄清了许多问题,精通了佛教的重要典籍。但是,他并不满足,学问愈广博,疑难也就众多。为了弄清佛教的教理,他产生了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求法的念头。唐武德九年(633年)冬,中印度那烂陀寺(又名施无厌寺,今印度比哈尔省巴腊贡)戒负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到长安,玄奘向他请教,了解到印度佛学情况,知道戒贤大师学识博大精深、并在那烂陀寺讲学,这更坚定了玄奘去印度那烂陀寺留学的决心。

公元629年,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下诏允许百姓四出就食。玄奘趁此机会,只身一人离开长安,从凉州西出玉门关,途经西域16国,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以惊人的毅力,行程5万里,用了4年时间,到达了北天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玄奘在天竺期间,主要在当时的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向戒贤法师学习《瑜迎师地论》,并代戒贤法师为众借讲经说法。主讲过《摄大乘论》,还发表过重要论文《会宗论》。他向胜军居士学习《惟识抉择》。通游天竺访问名僧。由于刻苦学习,用了10多年的功夫,玄奘贯通了天竺佛教的要义。

他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他标志着中国佛学的进步!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教徒写了40条经文,挂在那烂陀寺门口,高傲地说:“如果有人能破我一条,我宁愿把头砍下来认输。”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敢和他辩论。戒日王请求玄奘出来驳斥那个异教徒。玄奘叫人把挂在门口的40条经文取下,逐条加以驳斥。那个婆罗门教徒不得不低头认输,请求按约执行。玄奘以“和尚戒杀生”为由,收他做了侍从,不久又让他回去了。

公元642年,天竺戒日王在曲女城设大法会,请玄奘讲经说法。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天竺18国的国王和各国僧侣六七千人。玄奘的讲述博得了与会者的一致称赞。戒日王又请玄奘举行无遮大会,会上,玄奘把自己所著的佛学著作《破思见论》按古天竺的习惯挂在门口,征求质疑。此会举行了18天,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问难。各派僧侣一致认为玄奘学识渊博,大乘和小乘僧人都称他为“大乘天”。此时,唐高僧玄奘的名字响遍天竺,成为印度人们心目中的圣人。曲女城大会后,玄奘向戒日王表示要返回离别15年的祖国,戒日王盛情感请玄奘参加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然后欢送玄奘回归祖国。玄奘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后给唐太宗写了一道委婉的表文,说明自己为深入研究佛学、寻求真经,不避艰险到印度求法,现在回到于阗,听候处理。唐太宗见表后,十分高兴,亲自写敕文,让玄奘“速来与朕相见”,并让沿途官府护送玄奘。

他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他标志着中国佛学的进步!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受到朝野僧俗的热烈欢迎。随后玄奘到洛阳见唐太宗,介绍了在印度的见闻。唐太宗建议他还俗为官,玄奘表示了自己献身佛门和翻译佛经事业的决心,因而拒绝了唐太宗的建议。于是唐太宗命玄奘写《大唐西域记》,并允许和支持他翻译从印度带回的佛经667部。

三月,玄奘回到长安弘福寺,为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工作做准备,五月中旬,一切就绪,开始着笔翻译。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移往新落成的慈恩寺,继续译经,直到玄奘去世前一个月才停止。玄奘夜以继日地努力翻译佛经19年,由他主持共计翻译了佛教经论74部,达1836卷,1800余万字,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翻译数量最多的一位大家。

他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他标志着中国佛学的进步!

玄奘口述、由门徒辨机记录而成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12卷,早在贞观二十年(646年)便已完稿。它翔实记载了玄奘离开高昌后的旅途,以及他17年旅行中经历的110国和传闻的38国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作物特产等等。这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工作的重要资料。

玄奘主持的翻译场所,同时也是他讲学的地方。玄奘师承印度大乘佛教“有宗”,他回到中国后,便进行宣扬。玄奘有门徒三千,在翻译佛经的同时为弟子讲述印度佛教有关学说,培养出一批著名学者。其弟子窥基,著作等身,号称“百本疏主”,由此确立了中国佛教文上的法相宗(又称慈恩宗、惟识宗)。玄奘的日本弟子道昭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的法相宗。其朝鲜弟子园测、顺曙,传播法相宗于朝鲜。

他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他标志着中国佛学的进步!

玄奘在印度时,向戒日王等介绍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和文化艺术成就,还介绍了歌颂唐太宗统一中国的歌舞乐曲《秦王破阵乐》。这增进了戒日王对中国的了解和仰慕,他立即以摩偈陀国王的名义,遣使节访问唐朝,唐太宗也派出使者回访,中印两国第一次正式建立了邦交。

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一,65岁的玄奘法师正提笔翻译《大宝积经》,阵阵心痛,使他不得不搁笔,从此卧床不起。二月初五半夜,一代大师玄奘在玉华寺圆寂了。四月十四日,在长安城东的白鹿原(即霸上)举行玄奘的安葬典礼,附近五百里内前来送葬的有一百多万人,作庐宿在墓旁的有三万人。

他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他标志着中国佛学的进步!

玄奘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曲女城大会的胜利,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它标志着中国佛学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创立的法相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相当的影响。尤其是他的佛经翻译事业,无论在佛教史还是在翻译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玄奘是一个伟大的旅行者,他不畏艰苦、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永远值得人们赞誉和学习。玄奘还是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重要使者,两国人民始终怀念这位伟大的友好使者、学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