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 、打破剛性兌付,對你理財影響幾何?

上週,市場等待已久的《資管新規》終於落地正式實施,作為我國資管領域有史以來最全面、最系統的綱領性文件,未來資管業務將迎來更為嚴格和統一的監管,這標誌著資管行業正式步入統一監管的新時代!

據統計,目前資管行業總規模高達102.1萬億元,幾乎和每一位老百姓的投資理財都息息相關。其中,對廣大投資用戶影響最大的當屬:打破剛兌!此舉意味著往後你的理財一旦發生違約,機構將不再兜底,投資者要對自己的每一筆投資承擔相應的責任。

資管新規 、打破剛性兌付,對你理財影響幾何?

圖一

資管業務的界定和範疇

首先,從定義上《指導意見》明確了資產管理業務的範疇: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資產管理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資金信託計劃,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等。

這幾乎囊括我們日常能接觸到的所有投資理財品種:銀行理財、保險、信託、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等等。其中,對於我們比較熟悉的像銀行理財、固收信託等這些我們已經習慣了銀行、信託公司為我們兜底的理財產品都在其"禁止剛兌"的範圍之內。

什麼是剛性兌付?為什麼要打破?

簡單來說,就是金融機構對投資人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要“兜底”、墊付資金,這也是過去行業的通行規則。

我們很多人之所以都是銀行理財的“忠實粉絲”,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其保本保收益、收益比存款利息高。

這種方式雖然讓投資人比較安心,但對於機構而言並不是好事情,因為這種無風險理財產品會抬升銀行的管控成本,使得金融機構層層加槓桿,整體風險加大,這是監管所不允許的。

在資管新規實施後,銀行理財不再被允許保本保收益,往後這些理財產品一旦出現問題,都要風險自擔。這就要求投資者在以後做每一筆投資之前,都要問一下自己,是否瞭解清楚產品的風險,是否能承受相應的風險。這對於投資者的風險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資管新規 、打破剛性兌付,對你理財影響幾何?

圖二

所以,大家以後要睜大眼睛,如果碰到有機構宣傳說自家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就要小心了!

《指導意見》中明確提示,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金融機構存在剛性兌付行為的,可以向央行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投訴舉報,查證屬實且舉報內容未被相關部門掌握的,給予適當獎勵。

雖然銀行理財不能再保本保收益,但是《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改變投資收益超額留存的做法,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應全部給予投資者。

這意味著,購買正規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投資人如果投資成功,其所獲得的投資收益有望提高。

資管新規 、打破剛性兌付,對你理財影響幾何?

圖三

理財不能保本了

你的理財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

不管是監管的表面規定還是監管的深層意圖,打破剛兌顯然是必然的,不能再抱有國家會為你兜底的思維去理財投資了。

面對理財市場即將到來的鉅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建立風險自擔盈虧自負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理財知識,學會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