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看待失眠

中醫如何看待失眠

睡眠是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理現象, 人的一生有近1/3的時間用於睡眠, 保證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與穩定 。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 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競爭壓力的增大, 除了睡眠時間不足和心理壓力以外, 其他種種導致失眠的因素也逐漸增加, 這使得失眠的發病率逐年升高。

現代醫學認為失眠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 質量不滿足並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 失眠表現為入睡困難(入睡時間超過30min)、 睡眠維持障礙(整夜覺醒次數≥2次) 、 早醒、 睡眠質量下降和總睡眠時間減少(通常少於6h) ,同時伴有日間功能障礙 。中醫將失眠症稱之 “不得臥” “不得眠” “目不瞑” “不寐” “失寐” 等。

中醫失眠病因

1. 感受外邪可致失眠

《靈樞 ·邪客》雲: “今厥氣客於五髒六腑, 則衛氣獨衛其外, 行於陽, 不得入陰……不得入於陰,陰虛, 故不瞑” 。 《傷寒論》中太陽蓄血證的如狂發狂以及少陰病中的但欲寐、 心煩不得眠等皆是以寒邪外侵而導致的失眠。清代醫家何其偉在《醫學妙諦》雲: “失眠總由陽不交陰所致,若因外邪而致失眠者, 當速去其邪, 攘外即所以安內也” 。

2. 情志所傷可致失眠

情志所傷引發的失眠, 具有長期刺激或強烈刺激的特點, 與患者自身情緒調節能力較差也有關係。 怒喜憂思恐分屬五臟, 情志鬱結或太過都可影響五臟的生理功能, 導致臟腑功能失調、 氣血逆亂而引發疾病。 如宋代邵康在《能寐吟》中雲: “大驚不寐, 大憂不寐……大喜不寐” 。 指出七情過極而不寐。 《類證治裁· 不寐》中雲: “思慮傷脾, 脾血虧損, 經年不寐” 表明思慮過度可致失眠。

3. 飲食不節可致失眠

《素問·逆調論》雲: “胃不和則臥不安” 。 後世醫家對此做出了延伸, 如《張氏醫通 · 不得臥》 就明確指出: “脈滑數有力不得臥者, 中有宿滯痰火, 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 。 凡因脾胃不和, 痰溼、 食滯內擾以致不寐均屬之。

4. 年邁、 病後可致失眠

《靈樞 ·營衛生會》中雲: “老者之氣血衰, 其肌肉枯, 氣道澀, 五臟之氣相博, 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 故晝不精, 夜不瞑” 。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之大病後不得眠候》 曰: “大病之後, 臟腑尚虛, 營衛不和, 故生於冷熱。 陰氣虛, 衛氣獨行於陽, 不入於陰, 故不得眠” 。

總之, 失眠的病因雖然較多, 但在現代社會多與七情所傷、 飲食不節有關。 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和生活節奏加快, 競爭日益激烈, 人們心理負擔也隨之加重, 情志因素成為失眠的主要病因。 其次,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熱量、 高蛋白、 高脂肪食物的大量攝入, 或者暴飲暴食, 過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均可傷及脾胃而生溼生痰生火, 心神被擾而導致失眠。

更多瞭解

PEM冥想產品助您改善睡眠問題

中醫如何看待失眠

中盛凱新PEM可視化冥想訓練產品

PEM冥想訓練系列視頻,旨在通過讓您將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呼吸裡及意念中,令您沉浸在自我感覺的同時,體驗到身心的放鬆與寧靜。該系列訓練能夠幫助您減緩生活與工作的壓力,平復焦躁不安的情緒,享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放鬆。

PEM冥想系統,鑽研中國古老文明之精髓,汲取宇宙大道之能量,將心理學療法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及藝術療愈和審美體驗於一身,帶你迴歸心靈的家園,重新與心聯結。巧妙地將認知情緒療法(EBT)與冥想語音相結合,帶領體驗者體悟其消極情緒和不良念頭,認清其情緒感受,並結合科學的心理技術進行引導和治療,從失眠的心理治療和干預入手,不但著力於解決失眠現象,還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失眠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