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大家談|魏劭農:一分鐘的「多元與回歸」

一分鐘大家談|魏劭農:一分鐘的“多元與迴歸”

一分鐘

大家談

5月18日“一分鐘影像大賽”十週年活動海報正式發佈。由此,十週年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5月-11月期間,活動主辦方將通過網絡、電視、線下等多種形式,圍繞“一分鐘影像”的歷史、當下、未來展開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此期間,“三生”也將推出“一分鐘大家談”系列,邀請文化藝術界名流,聊聊他們與“一分鐘”的故事。

本期,三生醬有幸採訪到了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魏劭農教授

一分鐘大家談|魏劭農:一分鐘的“多元與迴歸”

魏劭農

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教授

最先將“一分鐘影像”引入中國的項目發起人及負責人。“一分鐘影像大賽”評委。曾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上海市教委十大優秀藝術教師;上海十大創意產業領軍人物;影響上海的100位設計師等榮譽。

一分鐘的“多元與迴歸”

Q:聞 韶

A:魏劭農

採訪魏劭農教授時,正值高校畢業設計展出期間。坐落於華師大校園內的時尚中心與設計中心繁忙異常。魏教授的學生們,一張張年輕的面龐在各處來回奔走、忙碌。小樓裡或已接近完成、或才具雛形的創意設計,形態各異,卻都承載著他們的青春夢想。

十年,“一分鐘影像”大賽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從校園到社會,從最初小小的夢想萌芽,慢慢孕育長大,綻放絢爛瑰麗的風姿。

小眾與大眾

Q:魏教授,您好。您是最早將“一分鐘影像”項目引入中國的學者。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當年將“一分鐘影像”帶到中國的初衷,以及初到中國的“一分鐘”是怎樣一種狀態嗎?

A:“一分鐘影像”項目最初誕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是一個青年影像藝術家 的訓練項目。2008年,我們在阿姆斯特丹考察訪問時,認識了荷蘭桑德伯格 藝術學院的院長瓊斯·郝威林先生,他是“一分鐘影像”的創始人。當時華師大的“影像藝術專業”剛成立兩年,我們也始終在探索創新培養模式。交流下來,大家覺得這種訓練營的方式非常適合年輕學生,由此萌發了將它引入中國的念頭。恰好,瓊斯先生也有將“一分鐘影像”在中國落地的想法——此前他們已經在世界80多個國家設立了工作營,但中國沒有一個常駐機構,始終是一個遺憾。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合作推進得相當順利,而且成效顯著。“一分鐘影像”項目在華師大推進的第二年,學生作品就已經受邀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從專業領域而言,這是相當高的肯定了。這也讓我們更加有信心,將這個項目不斷推進下去。

一分鐘大家談|魏劭農:一分鐘的“多元與迴歸”

設計學院學生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Q:今年是“一分鐘影像”項目在中國的第11個 年頭,也是“一分鐘影像大賽”的十週年慶。10年間,您覺得“一分鐘”有哪幾次重要的發展時刻呢?

A:正如我剛才所說的,“一分鐘影像”最初是一個青年 影像藝術家的培訓項目,其影響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專業學術領域。

10年前,也就是2009年,對於“一分鐘影像”是關鍵的一年。我們首度嘗試與上海廣播電視臺藝術人文頻道的《創意天下》欄目合作,舉辦了第一屆“中國一分鐘影像大賽”,這也是“一分鐘影像”從小眾藝術走入大眾視野的重要轉折。這些年來,也正是因為有了電視媒體的傳播、推廣,“一分鐘影像”才得以在大眾視野中佔有一席之地,獲得了持續不斷的生命力。

一分鐘大家談|魏劭農:一分鐘的“多元與迴歸”

《100個城市,100個一分鐘》

次年,2010世博會在上海召開。由荷蘭一分鐘影像基金會、華東師大設計學院和藝術人文頻道《創意天下》欄目選送的“世界一分鐘影像大賽”作品進入世博會,在“城市足跡館”《100個城市,100個一分鐘》展示。這個項目邀請了全球100個城市的107所大學學生,拍攝他們生活的城市。107 個一分鐘組成了一副動態的世界城市畫卷,在世博會上展出,也引起了小小的轟動,同時也讓更 多人知道了“一分鐘影像”。我相信,2018年,應該會是“一分鐘影像”發展史上又一個“關鍵年”。今年我們策劃了一系列活動,有回顧,也有展望,也是站在新時代的入口,重新審視、定位“一分鐘影像”的未來發展。

變與不變

Q:說到“審視與定義”您覺得“一分鐘影像”它的“內核”是什麼?這十年來,“一分鐘影像”為不少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孕育夢想的土壤,我們也看到不少青年藝術家從這裡起步。這十年間,就參賽作品而言,您覺得有哪些較為明顯的變化呢?

A

: 在當今微信時代,影像不僅是分享、表達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種對於社會、人文的思考以及記錄。這裡,我想就世博會上“一分鐘城市”多說兩句。這個項目除了公共層面上的影響力外,對我個人的觸動也很大,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對當代青年的看法。坦率而言,此前,我對於這一代年輕人有一些“偏見”,認為他們比較自我,關注自身較多。但是,在作品遴選的過程中,我們驚訝地發現,其中相當大一部分的作品,都將視線聚焦在了城市的底層群體、底層生活,作品充滿了思辨意識和憂患意識。這是我們之前沒有想到的。

(2016年一分鐘影像大賽獲獎作品《製造雜交》)

魏劭農評語

本片從一開始的兩隻急速奔跑的狗,以及嘴上所叼的手掌殘肢,就給人以強烈的不適,到底發生了什麼?手掌從何而來?都在引導著觀眾的追問,畫面中的殘肢是狗的主人還是露宿街頭的無名乞丐?都不得而知,影片展開了諸多的社會性問題,並以強烈的態度讓觀眾自己去尋找答案。

A:至於變化,我想是多方面的,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發展。從技術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十年間,“一分鐘”的拍攝在技術上越來越呈現出一種“簡單化”的趨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技術的發展與拍攝的技巧呈現出“反動”趨勢。和十年前相比,近幾年的參賽作品更注重思想內涵的表達,而不是拍攝技巧的展示,我認為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參賽選手越來越多地關注內容本體,去思考“影像”背後究竟該承載什麼話題?這也是“一分鐘影像”日益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

此外,在內容上,這些年隨著徵集範圍的不斷擴大,參賽者的年齡階段也在擴展——徵集到的作品在內容上也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文化多樣性的特色,尤其是近幾年來,參賽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聚焦時事發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比如去年的參賽作品中,就有反映敘利亞戰爭題材的作品。我認為,影像藝術歸根結底必須反映社會、反映時代,通過視頻記錄下歷史,才能從紛繁複雜的是世界中提煉出濃縮的精華,將短暫的60秒轉化為無限的永恆。

(2017年一分鐘影像大賽參賽作品《天台》)

Q: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視頻製作已不存在技術難關。那您又是如何看待網絡上方興未艾的各類視頻製作的呢?

A:正如我們每個人切身感受到的,隨著科技的發展,視頻拍攝和製作門檻越來越低,傳播越來越快。今天,打開手機,各種各樣的視頻軟件、直播軟件應有盡有,也特別受到青少年的歡迎,未來,這必然是一個發展趨勢。但是,技術只是一種載體,更重要通過視頻、直播,我們想要傳遞什麼?應該傳遞什麼?代表了一種怎樣的價值觀?這才是需要重視和思考的。“一分鐘影像”這十年來在中國的發展,大家也可以看到,我們嘗試過許多種不同的可能,內容上、形式上,我認為一切創新與實驗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一點不能變,我們必須堅持——那就是對於多元價值取向的把握。

多元與迴歸

Q:魏教授,最後一個問題,能否為我們展望一下未來“一分鐘影像”的發展藍圖?

A:如果簡單概括過去10年“一分鐘影像”的發展,可以說是從小眾到大眾,從學院到社會的歷程。未來,一分鐘影像依舊將堅持“多元”發展的思路,讓影像成為不同人群自由意志表達、交流的平臺。但同時,可能也有朋友已經注意到,在今年10週年系列活動中,有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在思南公館開展的學術論壇。應該說,這一系列論壇是比較學術和實驗性的,我們將每月邀請最新銳的影像藝術家對話青年創作者,共同探討影像藝術的相關話題。通過這一系列論壇,我們也想再次回到“一分鐘影像”在中國出發的原點,在多元化的同時,迴歸其學術與實驗的本源。如果說,10年前,“一分鐘影像”在中國落地之初,以其學術性、實驗性獲得業界青睞,成為助力中國青年影像藝術人才起飛的搖籃;10年來,在各方推動下,“一分鐘影像”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為更多有藝術夢想的人們提供了自由表達、自由創造的平臺。那麼,我相信,在未來,“多元”與“迴歸”將是“一分鐘影像”發展的兩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