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早餐賺不賺之-包子實驗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一般由麵包裹著餡,主要製作材料有面粉和餡,起源於四川。相傳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距今1800多年)。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意思是說饅頭沒有餡,包子有餡)。包子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常用餡心為豬肉、羊肉、牛肉、粉條、香菇、豆沙、芹菜、茄子、包菜、韭菜、豆腐、木耳、乾菜肉、蛋黃、芝麻等。

今天出了趟差,回來偷了回懶,沒去公司。小編開始學做麵食,小編從小到大就沒做過麵食,所做的全是根據網上的知識第一次學做,但發現網上介紹的知識,效果真差勁。不親自操作,還以為網上的資料都是真實。為了證實網上的知識是否正確,今天小編全部按網上的操作,結果做出來味道確實不行,也沒達到目標效果,但賺不賺的效果是差不多實驗到了。

今天小編做的是瘦肉包子實驗。要達到這個實驗目的:

第一,準備實驗器具。

電磁爐(1個),蒸鍋(1個),墊腳(1個),蒸盤(1個),盤子(1個),擀麵杖(1個,沒地方買)

健康早餐賺不賺之-包子實驗

第二,備料。

酵母1克,麵粉100克,鹽2克,蔥2克,味精2克,肉120克。

健康早餐賺不賺之-包子實驗

第三,擀麵並蒸煮。

第一步,做餡。

健康早餐賺不賺之-包子實驗

第二步,擀麵併發酵(比例是:面:水:酵母:鹽=100:50:1:2)。

健康早餐賺不賺之-包子實驗

第三,包包子和蒸。

健康早餐賺不賺之-包子實驗

第一次做包子,這樣子是醜了些。大家見笑,看來這水平需要再提高。但結論是出來了。結論如下:

1)口感差。

2)發酵的時間和網上對比也有誤差。網上說20多度,發酵到兩倍大,2-3個小時就可以,但現實不是這樣,為什麼?有待繼續實驗,有經驗的介紹一下,可否?。

3)顏色差(餃子色),市面上的都很白,為什麼?有經驗的指點指點。

蒸煮時,為了免於水濺到包子上,只能開1000W,總用時18分鐘,比園區賣的所有包子都大,關鍵是餡多,肉多,園區的所有包子賣2元/個,餡少肉少,小編建議賣2.5元/個。

第四,分析。

原料成本的計算:

1)肉的成本,3.84元/4個=0.96元/個。

2)麵粉成本,4.5元/700克*25克/個=0.16元/個。

3)用電成本,1度/60分鐘*1.5元/度*14分鐘=0.35元/個。

4)其他租店和折舊費用,每個2毛。

成本合計:0.96+0.16+0.35+0.2=1.67元/個。

從以上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饅頭大概是50克麵粉做一個,而園區企業批發的饅頭是1.5元兩個,早餐的饅頭是1.5元一個。

健康早餐賺不賺之-包子實驗

通過實驗,也知道怎麼控制成本,餡要降低成本。像小編的實驗,肉太多賣2.5元/個估計賣不出去。一定要控制用電成本換成煤氣或者直接用煤,同時還得出一個結論肉選擇五花肉加豆腐替代,純瘦肉是不可能替代的。

以前沒做過麵食,經常和一些店主聊天,他們經常說一天賣幾十斤面的包子,但也掃盲了一個常識,25克/個,500克(1斤)可以做20個,饅頭是10個,一天賣200個人,一個人買兩個包子算,400個包子,也就是20斤面。也是實話,可能手工,有點出入,能做30多斤面不得了啦!可以確定,這是實話!但量得有這麼多!!

同時,控制得好,一個饅頭至少得賺0.8-1.2元絕對是有可能的,能賣400個,也是320元。所以,早餐賣包子絕對是值錢的生意,饅頭也是同理。你們覺得呢?一起交流心得,包括技術,自動化包裝技術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