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83.5 關注十大焦點 租售並舉成爲新課題

|記者:劉彥華

2017年,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極具歷史性意義的年份。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勝利召開,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為我們擘畫了黨和國家未來發展藍圖,進一步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和路徑。

  黨的十九大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這樣一個特別的年份裡,生態、醫療、居住、平安……國人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平安指數提升最大

  2017年10月至11月,《小康》雜誌社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聯合進行了“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

  從今年年初開始,《小康》雜誌對關係中國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個關鍵詞組成的小康指數,即:飲食指數、消費指數、公共服務指數、生命指數、生態指數、居住指數、平安指數、信用指數、教育指數、休閒指數和幸福指數

分別進行了調查。其中,幸福小康指數得分最高——84.7分——創造了自2005年“小康指數”誕生以來的最高分數;70分至80分的共有5項,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居住小康指數(79.9分)、信用小康指數(77.8分)、休閒小康指數(77.2分)、教育小康指數(76.0分)、生態小康指數(75.7分);80分以上的共有6項,除幸福小康指數外,其餘五項得分由高到低分別是生命小康指數(84.1分)、消費小康指數(83.0分)、平安小康指數(82.3分)、飲食小康指數(81.4分)和公共服務小康指數(80.1分)。

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83.5  關注十大焦點 租售並舉成為新課題

2005~2017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及其構成指數 圖/《小康》雜誌社

  2017年,“進步”最快的是平安小康指數,比上一年度提高了4.2分。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指數相比,生態小康指數近幾年來一直處於該排名的後段,繼2014年、2016年後,2017年該指數雖然提高了4.0分,但依然排在了末位。

  經過對“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與2017年度發佈的由“小康”11個關鍵詞組成的小康指數調查的加權綜合處理,得出“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為83.5分,比上年度增加了3.0分。

  “中國綜合小康指數”的測評指標涉及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大方面,通過這五個方面的發展狀況來反映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2017年,經濟建設指數為90.3分,社會建設指數為84.2分,政治建設指數為81.7分,文化建設指數為80.4分,生態文明建設指數為74.9分。這五大方面的指數得分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其中經濟建設指數、文化建設指數和生態文明建設指數分別比上年提高2.4分、2.9分、3.8分,社會建設指數、政治建設指數則均比上年提高了3.1分。

  “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顯示,本年度,按照國人的滿意程度排序,

平安狀況排在首位,其次是公共服務,再次是居住,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分別是飲食、消費、休閒和生態環境,排在第八至第十位的依次是醫療健康、幸福感受以及信用。

六成受訪者期待“實施食品安全戰略”

  “中國全面小康進程中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一直都是“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的保留題目,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依然是食品安全問題,這已是2012年以來食品安全連續第六年位居“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排行榜榜首。

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83.5  關注十大焦點 租售並舉成為新課題

2009~2017年度中國全面小康進程中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 圖/《小康》雜誌社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據國家食藥監總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全國共完成並公佈624423批次食品(含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劑)樣品監督抽檢結果,檢驗項目合格的樣品609480批次,不合格樣品14943批次,樣品總體合格率為97.6%,比2017年二季度低0.2個百分點。其中,糧、油、肉、蛋、乳等大宗日常消費品的樣品合格率均接近或高於樣品總體合格率。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外賣成了很多人就餐的首選。不過,外賣服務在促進餐飲業發展、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責任落實不到位,對入網餐飲服務者審查把關不嚴,存在公示證照不全、證照過期等問題。部分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食品安全意識不強、經營管理水平有限、經營條件較簡陋,食品安全存在隱患。同時,網絡餐飲服務由於經營主體和經營環節增加,涉及信息發佈、第三方平臺、線上線下結算、餐食配送等,法律關係更加複雜,監管難度更大。

  為順應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實際需要,2017年11月1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為《辦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辦法》明確了五個重要方面,包括 “線上線下一致”原則、平臺和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義務、送餐人員和送餐過程要求、開展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測、與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章的銜接。

  對於食品安全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也給出了明確的回應,在新時代必須“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

  舌尖上的安全直接關係到13億多人的民生,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一直在關注食品安全,在他看來,目前,群眾的訴求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放心。“確保食品安全,一方面要嚴管,制定最嚴格的標準,強化最嚴厲的監管,啟動最嚴格的問責,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業生產的源頭把控,盡最大可能降低汙染。”

  “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及的十件民生實事中,按照國人期待程度排序,“實施食品安全戰略”位列第二,有65.1%的受訪者選擇了此選項,僅比排在第一位的“著力解決空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問題”少了4.7個百分點。

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83.5  關注十大焦點 租售並舉成為新課題

小調查——十九大報告透露的十件民生實事,您對哪件最期待?圖/《小康》雜誌社

“租售並舉”備受關注

  在“中國全面小康進程中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排行榜中,與每個人的生活都休慼相關的住房問題,也頗受中國公眾關注。自2010年“房價”選項首次上榜以來,連續8年,它的排名從未跌出過前五名,2010年排名第二位,2011年排名第一位,2013年排名第五位,2014年排名第四位,2015年排名第五位,2016年排名第三位,2017年排名有所下降,降至第四位。不過,與房價密切相關的住房改革時隔三年再度上榜,躍升至第二位。

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83.5  關注十大焦點 租售並舉成為新課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國人認為最應該加強的五大領域 圖/《小康》雜誌社

  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住房新定位,這成為長效機制建設、住房制度改革的總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彰顯了讓住房迴歸“居住屬性”、實現百姓“宜居夢”的改革導向,也明確了推進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標,即包括外來人口等新市民在內,要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目前,大多數城市,戶籍人口的住房自有率可以達到70%左右,很多三四線城市高達90%左右。因此,住房問題主要集中在非戶籍人口等新市民。”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分析認為,解決住房供求錯配問題,就需要改革現有的住房制度,“租售並舉、先租後買,這是堪比1998年房改的我國住房領域又一次重大的制度創新”。

  2017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下發了《關於在人口淨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選取了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廈門、武漢、成都、瀋陽、合肥、鄭州、佛山、肇慶等12個城市,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目前廣州、佛山、武漢、瀋陽、鄭州、成都、合肥等地都有具體落地政策。

  京滬作為中國最具代表的一線城市,雖然不在12個試點城市之列,但其落實租售同權的現實意義更具有代表性。北京市住建委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和規範管理本市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已於2017年10月31日起實施。該通知從強化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增加租賃住房供應,建立住房租賃監管平臺、提供便捷公共服務,明確住房租賃行為規範、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加強市場主體監管、提升住房租賃服務水平等四個方面提出加快發展和規範管理本市住房租賃市場的具體措施和要求。上海繼浦東張江、嘉定新城以底價拍出兩幅只租不售的租賃住宅地塊後,將靜安區市北高新技術服務業園區兩幅商業用地調整為四類住宅用地,規劃為社會租賃住宅,擬為園區就業人口供應近千套租賃住房。

  不過,對於租售並舉、租賃同權,人們仍是疑慮重重,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落實租的權利。對此,世聯行董事長陳勁松曾專門撰文指出,“租售同權”裡的租賃權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享有公共服務,不應該被歧視;二是享有租賃產權;三是享有房屋的處置權。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擁有對房屋進行改造、更新、重新分割、重新裝修等權利。

環保督察 讓藍天常在

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83.5  關注十大焦點 租售並舉成為新課題

2017年中國全面小康進程評分表 圖/《小康》雜誌社

  “2017中國綜合小康指數”調查顯示,在“中國全面小康進程中最受關注的十大焦點問題”排行榜中,環境保護位列第三;在“國人最期待的十九大提出的十件民生大事”排行榜上,環境保護居於首位,69.8%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選項。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要打好三大戰役,其中很重要的一場就是要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5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好的時期。”環保部部長李幹傑今年9月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以五個前所未有,評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生態環境保護成就:思想認識程度之深、汙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中央環保督察,從環保部門牽頭到中央主導,從以查企業為主轉變為“查督並舉,以督政為主”,被看作是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近日,環保部公佈了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8省(區)公開移交案件問責情況。據悉,2016年7月至8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第一批8箇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組織對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雲南、寧夏8省(區)開展環境保護督察,並於2016年11月完成督察反饋,同步移交100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經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協調,8省(區)於11月16日統一對外公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移交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問責情況,此次共問責1140人,其中包括廳級幹部130人(正廳級幹部24人),處級幹部504人(正處級幹部248人),對被督察的地方黨委和政府起到了威懾作用,督促地方更好地落實環保的地方主體責任。(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