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北漂」的生存狀態分析

一、80 後“北漂”居住上呈現出“滲入”式特點

居住空間是觀察移民群體社會融入的重要標準。調查發現,80 後“北漂”在城市中的居住狀態既不是馬賽克般的群體分割,也沒有遠離主體社會而被邊緣化。他們在城市中的居住方式是屬於滲透式、融入式的。雖然他們處於積累的發展階段,經濟壓力相對較大,同時作為外來人口在北京所能獲得的先賦資本較少,但在居住上他們仍然承受得起在城市中租房的費用。因此,在空間上他們沒有被隔離,而是融合在北京城市之中。

80後“北漂”的生存狀態分析

二、80 後“北漂”的經濟收入趨於中層化

80後“北漂”作為高學歷的移民群體,他們同農民工群體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們能夠擁有一份穩定且收入中上等的工作。研究顯示,80後“北漂”的工資水平基本上是北京市城鎮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而且,在工作兩三年後,很多“北漂”的工資水平不斷上升,有些已經遠遠高於北京市的平均水平。所以,從薪金待遇來看,80後“北漂”的經濟狀況同北京當地人的收入情況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比他們要高很多。在經濟生活上,80後“北漂”已經是一個較為中層化的收入群體。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有其經濟收入作基礎,80後“北漂”的市民化進程要遠高於其他的移民群體,這也為其成為北京人與外地人逐步融合的“中堅”力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80 後“北漂”的閒暇生活豐富多彩

80後“北漂”同其他年輕人一樣,他們的閒暇生活非常豐富多彩。如前所述,80後“北漂”的經濟收入處於北京市的中上等水平,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後,他們對休閒娛樂方面的需求也明顯增強,所以聚餐、唱歌、體育運動等都是他們休閒娛樂的最佳選擇。我們也明顯看到,80後“北漂”在閒暇生活中有很強的娛樂化傾向,“消耗型”娛樂方式居多。其中“聚餐”已經成為這一群體的重要休閒方式,很多人都將聚餐看作是閒暇生活的重要組成。這可能是因為聚餐不僅是一項娛樂性活動,最重要的是還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同昔日的同學、朋友見面、聊天,進而加強聯繫、溝通感情、擴大社交圈子。

80後“北漂”的生存狀態分析

四、80 後“北漂”的維權意識較為強烈

結果顯示,80後“北漂”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還是比較強烈的。他們很清楚如果自己權益受損應該通過何種途徑進行維權,懂得怎樣運用法律武器合法的保護自己。而且,還有一些對於涉及到個人權益的問題非常關心,他們通過網絡、投訴電話等各種手段進行利益表達和權利維護。80後北漂對於自己應得到和應有的權力也非常重視,也有人表示,自己為北京奉獻很多的同時,也非常希望能夠得到應有的權益回報。這也同樣從側面反映了80後“北漂”的“北京人”意識比較濃厚,希望自己的生存與發展都能夠得到“北京式”的福利與保障。

五、80 後“北漂”的社交結構比較單一

從80後“北漂”的社會交往狀況來看,他們在北京的交往對象主要集中於同學和同事。與同事的交往,主要是基於工作的需要。雖然與一些要好的同事能夠一起休閒娛樂,但是他們之間的聯繫也主要限於工作上的交流,而同學則是他們社會交往中的主要組成。從他們的情感支持、實際支持和就業支持來看,同學在他們的社會支持網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和同學在共同的求學時光中形成了良好的朋友關係,由於較少涉及到金錢利益關係,擁有共同成長的經歷,使他們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因此,同學就成為了80後“北漂”社會交往中的主要組成。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家鄉的親屬在其社會交往圈中已經逐漸淡化,無論從其實際的經濟支持、就業支持還是情感支持上還看,家鄉的親屬尤其是父母所能發揮的作用很小。他們也很少與家鄉有過交流和互動,與家裡的聯繫只是在血脈關係上的親情聯繫,與其日常生活已經有一定的距離存在。

80後“北漂”的生存狀態分析

六、80 後“北漂”的心理歸屬具有雙重性

80 後“北漂”對於北京的歸屬感呈現雙重性的特點。這個雙重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態度上的雙重性,二是情感歸屬和實際歸屬的雙重性。從他們對於北京的態度來看,他們對北京的評價很高,都認為這裡作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對於年輕人來說能夠提供較大的發展平臺、提供多種多樣的發展機會。他們也承認在北京的發展環境下,他們取得了在別處無法得到的收穫與體驗。北京既能給予他們成功的夢想與信念,也能給予他們實現自我的空間與機會。但是,還有一些人認為這裡只是他們成功的一個平臺,他們是為了發展自己才不得已在這個城市中生存下去的。而且,他們對於地道的北京人有著深層的排斥情緒,認為北京人自大、素質低。雖然被訪者中很多人的生活圈子裡都有北京人的出現,但是他們還是表示不是很願意同北京人打交道。

從 80 後“北漂”的情感歸屬和實際歸屬來看,這個雙重性表現的更加突出。從 80 後“北漂”的實際生活狀態來看,不管他們的居住方式、就業收入、休閒娛樂還是社會交往都已經呈現出“北京化”狀態,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差別。從中我們也發現,他們非常認同自己的生活就是“北京化”的生存狀態,自己的目標也是要在這個城市中立足並發展成精英。但與此同時,許多在身份歸屬上還是肯定自己就是家鄉人,有的就表明從情感上來說,自己生在那裡,根就在哪裡。而且這種深厚的地緣情節與戶籍無關,所以在情感的歸屬上他們仍然對原家鄉具有很強的歸屬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