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五縣檢察機關建立「生態檢察共同體」 護衛一江清水北流

仲夏時節,沿丹江兩岸,驅車穿行於豫鄂陝崇山峻嶺之間,一派南國風光入眼而來: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水清岸綠,碧波盪漾;遠山如黛,雲蒸霞蔚。

“曾經的流動式濫採濫伐被根治,曾經‘三難管’的罪行被立案。三省聯動,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構築了‘生態檢察共同體’,換回瞭如今的山青水碧天藍。”河南省南陽市檢察院檢察長薛長義對丹江生態發出如此感慨。

破解“合作瓶頸”

——“淅川智慧”成就三省五縣跨區大協作

在美麗的秦巴山區,漢江和丹江一路向東,在湖北省丹江口市交匯。被丹江大壩攔截後在河南淅川境內形成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的中線水源。環庫區方圓9.52萬平方公里,涵蓋大小河流420餘條。

打擊生態犯罪,保護一江清水,成了檢察機關責無旁貸的任務。

然而,三省交界,地形複雜,犬牙交錯。曾幾何時,此省人跨境至彼省採礦,當警方到達時,偏又躲了回去。跨區域生態犯罪無法禁絕。

“丹江口水庫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的核心水源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呼喚我們發揮‘淅川智慧’,破解困惑三省的執法難題,為護衛丹江沿岸生態尋找新的出路。”淅川縣檢察院檢察長丁志亞的見解獨到。

旋即,一場涉及三省五縣(市、區)(下稱三省五縣)的大調研全面鋪開。去年9月,由淅川縣檢察院發起,對丹江流域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和十堰市鄖陽區、陝西省商南縣、河南省西峽縣與淅川縣等三省五縣檢察機關服務生態建設現狀進行了調研協商,尋求聯合解決打擊跨境犯罪護航生態的辦法。

“最終,我們達成共識,提出了三省五縣檢察機關整合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力量、研究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創新檢察機關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建立三省五縣檢察機關聯席會議制度等意見。”丁志亞說。

2017年12月1日,豫鄂陝三省五縣檢察機關服務南水北調水源區生態保護第一次聯席會議,在淅川縣丹江岸邊召開。南陽、十堰、商洛三市檢察長及地方黨政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上,三省五縣檢察機關聯合發出了“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工作倡議書”,會簽了《三省五縣檢察機關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的實施意見》。建立了跨區域信息共享平臺、跨區域部門聯動機制,暢通了偵訴銜接機制、訴訟監督協作機制、公益訴訟配合機制和延伸檢察職能服務生態保護等機制,並建立了聯席會議輪執主席等制度。

“要通過三省五縣大協作機制,把跨境生態犯罪案件由‘各自為戰’變為‘共管共治’,最大限度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護衛一江清水永續北流。”丁志亞說。

實現“抱團護綠”

——“組拳司法”讓流動作案無所遁形

2017年12月,淅川縣森林公安局接到護林員報告稱,丹江口市人李文在淅川縣滔河鄉摩天嶺山上非法開採大理石,涉嫌非法佔用農用地。經查,李文在沒有辦理手續的情況下,僱人開採大理石破壞林地,毀林面積為13.97畝,林地毀壞程度為100%。同年12月22日,李文被淅川縣森林公安局刑事拘留。

今年3月15日,淅川縣檢察院在審查起訴時發現,李文還在湖北境內開採過大理石。該院立即啟動了水源地生態保護跨區域協作機制,請求丹江口市檢察院協助,監督當地森林公安局對湖北境內毀林情況進行偵查。

隨後,兩地檢察院商定:由兩地檢察、森林公安、林業等部門組成聯合執法組,到案發地實地勘察,協調案件相關證據採集、卷宗移交等事宜。目前,該案已交由淅川縣檢察院辦理,各項訴訟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為確保打擊丹江、漢江流域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暢通有序,聯合執法、聯防聯控實現了豫鄂陝三省市市聯合、縣縣聯動、鎮鎮聯手,密撒打擊大網,讓流動犯罪者無所遁形。”十堰市鄖陽區檢察院檢察長蔡健說。

對於流域內發生的重特大環境突發事件,三省聯合處置,最大限度地控制汙染損害。

今年1月17日,西峽縣檢察院接到舉報稱,淇河西坪鎮河段有人傾倒廢棄汙染物,汙染的河水已經流向淅川境內,丹江告急。該院迅速啟動生態保護跨區域協作機制,第一時間與淅川縣檢察院和陝西省商南縣檢察院取得聯繫,尋求支持。淅川縣檢察院配合政府啟動緊急預案,在淇河下游修建兩道臨時堤壩攔截汙水,監督環保部門淨化汙染水質。

西峽縣檢察院隨即啟動立案監督程序,監督公安機關抓捕了涉案人員7名,批捕5人。

據悉,三省五縣協作機制建立以來,共協查、反饋信息20多條,摸排案源線索14條;批捕跨區域破壞生態犯罪11人,移送起訴2人;提起公益訴訟4件。

引發“裂變效應”

——“生態共同體”收穫一石多鳥之效

4月19日,武當山下,一個全新的服務生態資源檢察工作室在此誕生。丹江口市檢察院打破按照地域設置檢察室的傳統思路,在丹江口市森林公安局成立了十堰市首個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檢察室。

“這是檢察機關向服務生態環境建設專業化邁出的堅實一步!”丹江口市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李康介紹。

該檢察室主要承擔破壞生態環境資源案件立案監督、偵查活動監督,以及應公安機關請求提前介入重大、疑難、複雜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案件等職能。檢察室檢察官主要收集非法捕撈以及破壞土壤、林木和植被等刑事案件線索,研究分析生態環境資源保護中的重大疑難問題,提出工作對策及檢察建議,督促、推動相關部門開展好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工作等。

三省五縣聯席會議制度的確立,倒逼檢察機關轉變服務意識,引發了三省五縣檢察資源向生態保護領域傾斜,實現了各類司法資源的整合配置,生態領域案件的辦理向專業化邁進,收到了一石多鳥的“裂變效應”。

淅川縣檢察院副檢察長趙均鋒介紹,以前辦理生態領域案件,人員不夠,現在該院整合偵監、公訴、民行等部門檢察資源,成立了生態檢察工作室,專門辦理生態環境領域犯罪案件。該院還積極協調,促使淅川縣法院成立了環境資源合議庭,專門辦理檢察機關移送的生態領域的案件;促使公安機關優化了國土資源偵查大隊,對檢察機關監督建議立案偵查的案件,實施專門偵辦。

淅川縣檢察院還倡議建立生態恢復基金。由財政部門統籌管理違法犯罪處罰資金、政府扶持資金、社會捐助資金等,對被破壞林地進行統一補植復綠。

十堰市鄖陽區檢察院副檢察長黃敏介紹,鄖陽區和丹江口市檢察機關聯合建立了生態保護檢察工作室和檢察流動服務站,成立了生態保護領導小組。

展望未來,河南省檢察院檢察長顧雪飛強調:“建立三省五縣聯席機制是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順應了丹江流域生態保護的現實需求,很及時,有特色,有成效。我們要不失時機健全這一合作機制,以此研究探索跨區域生態檢察工作機制,實現打擊跨區域環境犯罪的一體化和專業化。”


審核:王衛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