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常把神佛混为一谈,你想过根源何在吗?

老百姓常把神佛混为一谈,你想过根源何在吗?

基于佛教义理逐步完善的前提,佛教信仰者需要争取到同已有信仰共同供奉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度把佛道并提,成为当时佛教和道教共同默认的现状。

道教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

老百姓常把神佛混为一谈,你想过根源何在吗?

道书记载,老子当年西出函谷关,遇关令尹喜,遂于楼观著道德五千言,此后师徒二人辞别,老子入山不知所终。有传言说,老子一路行至西域,在异土之地化胡成佛。

后来流传的《老子化胡经》中写道:“我昔化胡时,西登太白山,修身岩石里,四问集诸山……化胡成佛道,丈六金刚身,时以诀口教,后当存金文,吾升九天后,克木作吾身。”

道教经坛三宝香的韵子中也有“化胡为佛教,苦海作慈航”的语句。从道教的经典中看,老子西出化胡为佛似乎是不庸质疑的一个结论。

但众所周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佛道辩论中,以及当时统治者的个人信仰上的倾向,道教一直处于被打压的局面,《化胡经》也因此而沦为伪经之流,并且成为道教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

异域宗教从本土宗教中汲取营养

老百姓常把神佛混为一谈,你想过根源何在吗?

“化胡”极有可能是佛教主动提出的观点。

然而,真正的历史情况并非如此。老子化胡说,在最开始流行的时候,极有可能是佛教主动提出来的观点,并且曾一度是佛教徒用来攀附道教以及当朝权贵的最好说辞。然而“化胡说”最终却演变成了两个宗派之间的争斗利器,这中间历经了三次非常重要的转变过程。

第一次转变,源于佛教初传入,大量佛教经典需要快速汉化,所以必须要从本土文化的道教中吸取足够多的营养,才能从一个异域宗教转变成为适合中国人信仰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土,因为经文是梵文,所以在初入华夏的数年时间中,最初的信仰者们大多都是在从事翻译经文的工作。要把晦涩难懂的经文翻译成汉语,必定要用更加中国化的语言来重新加工。当时黄老之学盛行,道家玄学思想以及朴素的辨证哲学,都是佛经翻译家们最好的参照物,甚至只需要拿来进行适当改造就可以成为佛经的最优解说。如佛经中的“空”,便是从道经中的“无”的概念简化而出的。至今很多佛教信士依旧把做法会称为做道场,把高僧圆寂称作是得道。

此种情况不只是发生在佛教,任何一个外来宗教想要在中土发展,都需要历经经理教义同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如天主教在传播的时候,同样也是经过了和中土文化密切结合的过程,利玛窦穿上了儒服,《圣经》的第一句话是“太初有道”,并且这四个字均是出于道经。

正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承接中国最本土文化的信仰,任何外来宗教的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理解成为道化的过程。

老百姓为何常常把佛道混为一谈

老百姓常把神佛混为一谈,你想过根源何在吗?

第二次转变,基于佛教义理逐步完善的前提,佛教信仰者需要争取到同已有信仰共同供奉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度把佛道并提,成为当时佛教和道教共同默认的现状。

为了尽快本土化以及提升在民众信仰中的地位,佛教徒曾多次提出要与道教神仙并排的供奉地位,并且试图混淆佛陀和老子在大众信仰中的形象,以达到快速立足中原的目的。

《后汉书》中提到东汉明帝时楚王英曾“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苏杨郎襄列传》中写道“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以史书推算,此时祖天师张道陵尚未立教。佛教传入,引老子之尊,依附于黄老道之说,盖是源自于佛教的自说。佛教攀附道教,混老子浮屠为一,自佛教传入伊始便是如此,且一直沿袭到东汉末的三国时期,人们依旧把道佛混为一谈。

《魏略·西戎传》一书中大体总结了当时这一现象的起源,写道“《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二十有九。”这也是早期“化胡说”的雏形。后来流传自西晋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经》,开始完整地叙述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到异域去度化佛陀的故事。并且这一说法在当时非常流行,少有佛教徒提出过异议。

出现化胡说,同时说明道教徒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已经意识到两种教派之间的区别,并且可能也已经发现自身的利益逐渐受到侵害,由此也开启了道教徒借用化胡说来攻讦佛教的先例。

孰高孰低,造就千古奇案

老百姓常把神佛混为一谈,你想过根源何在吗?

第三个转变,原本是两个宗教相互借鉴融合的“化胡说”,逐渐演变成为了为各自利益而驳斥对方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长期的佛道辩论,成为决定孰胜孰败的关键转折点。

自东晋中叶后,佛教势力渐盛,其在中原的信众数量逐渐增多,并且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信仰和支持,因此就不再须要攀附道教。佛教为了表示自己的源流正宗,亟须和道教信仰撇清关系,于是开始转而斥责、攻击老子化胡之说,认定其乃道教用来抬升自我身价而抑佛扬道的卑劣手段。

此后历经数次佛道争论,佛教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道教通过寇谦之的宗派改革,以及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对道教典籍以及斋醮科仪方面的系统化修订,使得道教作为中华民族本土宗教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社会地位,道教和佛教就“夷夏论”展开争辩,老子西出化胡的说法成为道教争取地位的有力工具,甚至在《后汉书·窦章传赞》章怀太子注说中有“茄,胡乐也,老子作之”的字句,试图以此证明道教的地位更高一级。

与此同时,“化胡说”转身又成为佛教攻讦道教的有力工具,甚至更把此说的起源直接推卸到道教身上,从而造成了一桩千古奇案。然而这样的推辞并没有太明确的事实根据,因此这一论断也成了莫须有的罪名。

所谓“化”胡,实为汉文化的包容性

老百姓常把神佛混为一谈,你想过根源何在吗?

历经千百年后,当时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也已然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道教和佛教共同承载了中华文明延续的重任。老子当年出关后,是否到了印度去度化佛陀,如今依旧没有史实可考,但佛教自东传后不断地进行着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后来形成的禅宗也是深受道教辨证哲学的影响。

所谓“化”胡,显示的正是以道教为首的汉文化的包容性。“化胡”这件事是不是老子亲自所为并不重要,作为先圣后人的中华儿女在漫长的历史中度化了每一种前来中土传播的思想文化,这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