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人工智慧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的快速崛起,人工智能正成為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為了推動工業產業向智能化發展,

國家層面推出了“製造強國”戰略規劃,新業態、新產品、新商業正在開創智能化的新紀元。

那麼,人工智能將如何推動經濟轉型?企業又該如何抓住這股浪潮呢?近日,《全球智能化商業》記者在未來智能化商業峰會成都站上採訪了人工智能產業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他表示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企業一定要找到科技增長點,其中智能化作為科技的重要領域,未來一定會發揮巨大的價值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人工智能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

人工智能產業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

人物簡介:

許善達,2000年1月—2006年12月擔任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長期從事宏觀經濟、金融、財政、稅收理論研究,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以下為‍訪談全文:

記者:最近,我們看到國內外的經濟形勢變化越來越快,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您覺得應該做哪方面的關注?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人工智能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

許善達:現在,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行業協會,對國際形勢都越來越關注。當下是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關鍵節點,如果判斷準確,企業就會發展得比較健康;如果判斷有偏差,企業就會遭受損失甚至難以為繼。所以,我覺得,在當前形勢下,需要非常慎重地研究國際形勢,才能更好地判斷下一步發展方向、預測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

‍“三低成本”紅利已經消失

記者:目前,因為各方面的因素,我國經濟正面臨極為複雜的轉型升級。在您看來,推動這場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許善達:首先,改革開放初期的“三低成本”紅利已經消失,也就是說現在的經濟發展不能再依靠勞動力成本低、環境成本低、資源成本低這三方面的優勢。

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指的是以前很多農民不僅工資低,甚至沒有社保,去城裡打工只要比在農村種地收入高就達到目的了;環境成本低的原因指的是,以前儘管國家有排放汙染物的標準,但很多地方並沒有嚴格監管並執行,所以就把企業應該承擔的排放成本轉嫁給社會承擔;最後是資源成本,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等。

我們利用“三低成本”發展了二三十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同時也留下了後遺症,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現在,“三低成本”戰略已經執行不下去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勞動力成本提高,很多外商都在往外遷,這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二、政府加強環保力度,企業新增了排放成本;三、資源價格上漲,最典型的就是土地價格。總的看來,依靠這樣的發展已經不可持續了。

高槓杆不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

記者:也就是說現在各方面成本的增加造成了經濟增速放緩,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因素在推動這場經濟轉型升級嗎?

許善達:剛才提到的“三低成本”其實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國家外需變得很厲害。因為世界各國都有金融危機,所以我們很多出口訂單在減少。

當時,國家的經濟發展遇到危機,國際經濟也遇到萎縮,有些GDP增長速度很慢,有些甚至是負增長。

針對這場金融危機,當時採取的策略是提高槓杆率,大幅發放銀行貸款,讓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然後來增加生產。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家鋼鐵企業從銀行借錢建一個鋼鐵廠,因為建鋼鐵廠本身需要鋼鐵,所以需要從原先的鋼鐵廠買鋼鐵,這樣一來鋼鐵廠就有市場了。但是鋼鐵廠建完後就不需要原先的鋼鐵廠了,這就造成了產能過剩。

從2008年一直到2015年,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時間,當時通過提高槓杆率的方式扭轉了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並且在就業、經濟增長等領域都卓有成效,各方面都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關鍵是當時並沒有因為經濟萎縮而造成大規模員工下崗。但是三四年後,這種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持續。

經濟轉型是漫長又痛苦的過程

記者:在這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各行各業會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

許善達:如果大家關注的話,2015年12月,中央經濟會議提出供給側改革,包括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等多項措施。供給側的核心就是經濟要轉型,不再通過擴大規模來發展經濟。比如,原先鋼材生產12億噸,不能靠現在生產15億噸這種擴大規模的方式來發展經濟,主要還是依靠經濟中的科技含量。

所以,經濟轉型成功與否,就要看是否有科技含量。從提出供給側改革到現在的兩年半時間來看,這項改革是有效的,但離完整的轉型還有很大的距離。

經濟轉型是一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每一次調整都不輕鬆。在這次轉型升級過程中,大家要判斷如何給企業、行業增加科技含量。比如,曹德旺先生的福耀玻璃集團,現在一塊汽車前擋風玻璃要賣1萬多美元,就是因為提升了玻璃的科技含金量,在玻璃內部新增了很多功能。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人工智能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

我覺得,其實不會有企業認為自己的行業沒落了,關鍵看能不能增加科技含金量,不能增加的就要被淘汰,這就是國家發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科技是經濟轉型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實現經濟轉型的關鍵點是什麼?

許善達:現在,所有企業的潛在競爭都是經濟轉型,但要轉型成功的前提是為企業注入科技的基因。這其實可以看作是改革開放後第三個階段的經濟發展,因為第一個“三低成本”的發展階段過去了,第二個通過高槓杆率拉動經濟發展的階段也過去了。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去看供給側改革,很多人只想到去產能,這個措施並沒有抓住供給側的核心。不管是什麼行業,要實現經濟轉型,必須要加大科技力度。

最近,國務院做了很多決策,目的就是為了鼓勵企業擴大投資,擴大研發規模,把更多的錢投入到研發領域,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所以,企業要好好學習這些政策。

人工智能將發揮巨大價值

記者:針對企業提升科技含量方面,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嗎?

許善達:我覺得未來人工智能肯定會發揮關鍵的作用,我對它的理解就是信息技術的提升。信息技術最早是美國人牽頭的,中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發展,那時叫電子工業。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IT業出現了階段上升,那時IBM做整機,微軟做芯片,每一家企業的技術水平都很高,別人想追趕很難。

但是,和那時比起來,現在的IT業發展又有新的提升,而智能就是IT業發展新水平的標誌。未來,智能的開發和應用肯定會改變世界。在智能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製造、服務等行業將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又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比如以後可以直接讓電腦看病、跟著電腦學圍棋等等,這些對未來的工作和學習肯定會有很大影響。

上世紀八十年代,誰也想不到今天一部手機可以做這麼多事情,以前有錢人才能用大哥大,現在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並且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解決生活中支付、交通、購物等各方面的需求。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就能想象人工智能可以帶來多大的改變了。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人工智能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

所以,不管現在從事什麼行業,做什麼產品,提供什麼服務,一定要尋找科技增長點,尤其要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然後投入足夠的資源,未來一定會發揮巨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