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文化新地標

在花溪河畔,大將山腳,有一處漢唐風格的建築群落立然其中,這便是貴陽的文化聖地——孔學堂,貴陽孔學堂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孔子學院,其總建築師劉兆豐用了一句話,概括孔學堂的不同之處:"像孔廟又不似孔廟",孔學堂不似孔廟那樣具有強烈的祭祀意義,更多的是貴陽對外傳播文化的載體和對內提高城市文化氛圍的殿堂。

初到孔學堂入眼就是欞星門,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古時候祭天的時候要先祭祀靈星。孔學堂欞星門作為大門,寓意著祭孔如同尊天。後來人們又將欞星解釋為天鎮星、文曲星、魁星。古人認為"天鎮星主得士之慶,其精下為靈星之神",以欞星命名孔廟大門,象徵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又意味著天下文人學士彙集於此,統一於儒學的門下。

貴陽文化新地標

進入欞星門後,在戟門前有兩個半圓形水池,稱為"泮池"。泮池上有一座拱橋,稱為"泮橋",也稱"狀元橋",寓意"平步青雲"。泮橋一律為三座石拱橋組合而成,以示享受王禮。跨過狀元橋,意味著"脫掉紫衫換紫袍,腳踩雲梯步步高"。

泮橋為什麼叫"狀元橋",因為按照舊時的科舉禮尚,只狀元才可以在孔子廟前面的頭門處不下馬。一般人進入孔子廟要繞池而行,唯有狀元才能從橋上進廟,因此泮橋也叫狀元橋。

泮池還兼有蓄水消防的作用,設計成半圓,也增加了園林的藝術之美。

欞星門之後便是長長的階梯,階梯盡頭便是正對著的高達9米的孔子像,還在底下就清晰的看到孔子面帶微笑的兩掌疊放,掌心朝內,左手在外,右手在內,。這種手勢為古代士相見禮,要求身體微微鞠躬,把雙手交叉前伸,放在全身之最前,男性左手在前,女性右手在前,表示虔誠恭謙之意。學生前來求學,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師站在門前拱手對著學子們虔誠恭謙的行禮。順著階梯緩緩向上,直到走完階梯我都不敢直視孔子像,我僅能以此表示尊重。來到孔子像旁邊早已沒了遊玩的想法,此時我感覺我只是一位學生。

貴陽文化新地標

從孔子像離開通過大成門就要來到位於孔學堂正中的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也是孔學堂的核心,宋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大成殿陳列著孔子坐像,很多遊客來到大成殿都會祭祀孔子。在殿內我看見一位母親用貴陽話輕聲對孩子說"中間這是孔夫子,一個很偉大的人哦,我們今天的生活是離不開他的,你要尊敬他",於是孩子就隨著他的母親朝著孔子像的方向跪下,祭拜孔子。祭孔時要三拜九叩,雖然他們母子二人的祭拜動作不標準,但是母親的堅定,孩子的認真感染了我。祭孔是民間的一種對先賢的尊敬和追思的紀念活動,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典禮,稱為"釋奠禮"。前來孔學堂祭孔是貴陽文化底蘊的積澱,每一個前來祭孔的貴陽市民,都在為這座興起的城市沉澱文化。

孔學堂不僅注重文化的傳承,對於文化的交流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孔學堂針對外國留學生舉行了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邀請外國留學生著中國傳統漢服,體驗中華傳統茶文化,全方位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增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瞭解。來到孔學堂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

孔學堂自2013年開園至今已經舉辦了六百多場文化公益講座,推出"陽明文化系列"、"漫談中西文化系列"、"古琴文化系列"、"考古文化系列"等13種專題講座子品牌,聽眾人數近24萬。五年下來不知不覺,週末去孔學堂聽講座已成為貴陽市民的又一文化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